如何处理“言行不一”被人抓到的尴尬瞬间?
人性实在是太过于复杂了,要真正理解起来是很费劲的,有时我们忍不住会期待别人可以“简单一点儿”--心中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手上就怎么做,不要弯弯绕绕,也不要口是心非,更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身上有言行不一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虚伪的成分,有厌恶的感觉,并且还可能悄悄地在心里给ta贴上一张写着“注意!此人不可靠!”的危险警示标签。
这种反应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我们规避一些危险,但也有让我们的头脑变得过度简单、难以去真正理解自己与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说要减肥的人,可能被人撞见在大吃大喝;环保主义者,可能会有乱扔垃圾的行为;对别人抽烟喝酒感到无比厌恶的人,有时会把自己灌醉;对伴侣的人际关系疑神疑鬼,自己反而是出轨的一方;更常见的是,我们有时会因为不能接受自己的某些想法和行为,反而去指责别人有这些行为。
真实的人性中,虚伪是很普遍、很常见的,但是真的被人抓到言行不一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会感觉到非常尴尬,感觉有必要替自己解释一番,或者想各种办法挽回些面子。
就像是新闻中看到的一些名人、政客、明星,被人抓到把柄、爆出丑闻的时候那样,第一反应:否认、第二反应:强行找理由做合理化解释、第三反应:尝试转移话题焦点,最后,躲起来一段时间,避避风头。
只是不管怎么做,尴尬的感觉都会很强烈,的确也应当如此--别人会因此怀疑我们“人品有问题”、“缺乏自我觉察能力”、“不会反思”、“智力有问题”、“道德感缺失”、“过于自私”等等。不过,具体被抓到的事情不同,也不是所有的虚伪都同样的尴尬。
有些人被抓到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例如:考试作弊、偷税漏税、或酗酒偷腥等等,表面上道歉,心里却不服气,认为自己不过是“犯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用以回避、压制内心可能产生的愧疚、羞耻等负面情绪,2010年的一项心理学研究显示,比起女性,男性更倾向于使用这种防御机制。(Stalder, 2010).
即使真的所有人都会犯某个错误,也不会让这个行为本身变得合理或可以被接受,有时这样的自我开脱,不仅不能帮我们挽回面子,反而会让别人对我们产生更负面的评价。
虚伪的背后不仅是防御机制,也许还隐藏着偏见、看待事物的盲点、以及无意识中对自己及他人采取双重标准的问题,有时我们可以用“语言游戏”为自己开脱,不过这对于我们的社交形象的修复,可能不会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当我们被人抓到“言行不一”的时候,怎么做可以比较有效地“挽尊”一下呢?
以下是3条简单却有效的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1· 如果有可能的话,立刻对不当的言行或行为做一些弥补、及时认错道歉
作为一个环保主义者,如果你意识到自己不小心扔了一个易拉罐在地上,可以走回去把它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当你指责伴侣“浪费钱”的时候,伴侣拿出你的信用卡账单,指出你的不必要花销更多的时候,你得承认自己的话说偏了,为自己的不当指责道歉,恼羞成怒、强词夺理地争辩会让场面变得更加难堪。
认错的部分可能是最困难的,需要极大的真诚和勇气,也需要寻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语言,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试图用一些隐蔽方式,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
2·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诺之后会做得更好
如果这个易拉罐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时候从窗口扔出去的,停车或倒车回去捡就不可能了,你需要承认自己“做错了”,然后注意提醒自己或向他人保证,下次会更加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
3· 寻找一些“向前看”的方式
被人发现自己虚伪的一面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过可能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长,就像是这件事的后果可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严重一样(当然,如果我们采取了糟糕的应对方式,持续的时间可能会变得更长,影响会变得更恶劣)。
我们可以寻求朋友的情感安慰、情绪援助,也可以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犯错”(虽然绝对不是“每个人都会犯一样的错误!(所以我不应该受到责备!)”),不过,就像我们之前说到的,虚伪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存在于很多人身上,没必要用一些“圣人”的道德标准来苛责自己,如果这一次做的不够好,可以提醒自己下次要更注意一些,减少偏见和自我欺骗,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心智成熟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综上所述,回到题目中的那个场景,当父亲责备孩子有网瘾,孩子却说:“爸爸你比我玩得还多!”的时候,父亲肯定会觉得尴尬,此时摆在面前的两个选择:
1· 父亲恼羞成怒,强行狡辩,试图愚弄孩子,或者公然双标,说“小孩子管不着大人的事!”或者直接打一顿,“维护父亲的威严”,那么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让孩子看不起家长,对家长的信任感大打折扣,之后家长再想“教育”孩子,孩子恐怕是听不进去的。
2· 一个人格成熟的家长会为自己的不当指责道歉,坦白自己有责任为孩子做出好榜样,之后会和孩子一起努力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并且邀请孩子督促自己,如果再抓到自己“双重标准”的时候,可以直接提出来,这样,父亲和儿子之间,就可以建立起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和有效的沟通渠道,父亲不仅给孩子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成长。

·参考资料·
Daniel R. Stalder, The Power of Context: How to Manage Our Bias and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2018).
Daniel R. Stalder, “The Power of Proverbs: Dissonance Reduction through Common Sayings,” Current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 15 (2010): 72–81.
文/ 红树林小编 罗琪
网址:如何处理“言行不一”被人抓到的尴尬瞬间?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37966
相关内容
明星的尴尬瞬间,摄影师瞬间抓怕的神情,最后一张是亮点?女明星走秀瞬间,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遇到尴尬瞬间怎么化解?
如何处理表白失败后的尴尬关系(处理尴尬关系的几点建议)
王俊凯“好尴尬先插个兜”瞬间爆红!明星如何优雅化解尴尬?
明星被叫错名:爆笑尴尬瞬间的背后,他们如何优雅应对?
明星尴尬瞬间, 机智化解尴尬才是情商高。
明星尴尬瞬间,那些难以忘记的时刻,明星尴尬瞬间,难忘的时刻回顾
小鬼直播尴尬瞬间:偶像隐私何去何从?
迪丽热巴遭遇尴尬瞬间,网友:谁来救救这个尴尬的迪丽热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