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宜昌,闪耀的不止星光
让长江文化在光影中绽放

10月30日夜,长江之畔的宜昌奥体中心星光闪耀,灯火璀璨。当三峡闸门开启的视听洪流在舞台上奔腾而出,我们仿佛听到了中国电影120年步履不停的铿锵足音,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磅礴力量。
这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2024—2025年度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荣誉之夜,不仅是一场年度电影人的盛会,更是一次以长江为脉络的文化寻根之旅,一曲电影艺术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壮丽交响。长江的生态之美、宜昌的人文之韵与电影的艺术之魅深度交融,演绎出自然、城市与光影的浪漫交响,也将宜昌的山、水、城、人、文、史诸多元素全新演绎,堪谓淋漓尽致。
山是三峡的筋骨,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群峰如黛,云雾缭绕间,山川的壮阔成为银幕最动人的背景。水是宜昌的血脉,长江奔涌东去,碧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天光云影,三峡大坝泄洪的磅礴、清江画廊的温婉,水声潺潺与影片配乐交融,让流动的江水成为故事的叙事线索。城是烟火的容器,宜昌可谓一半山水一半城,当众多的电影人穿梭于宜昌的市井街巷,宜昌恍如一座电影院,在被看见、被听到、被说出的同时,也尽显生活本真和人间烟火。

整场活动在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回顾短片中拉开序幕,带领现场观众追忆一幕幕精彩:自9月12日开幕,历时49天,各大主体活动次第登场,在荆楚大地徐徐铺展出一幅壮阔雄浑、美不胜收的长江画卷,把长江文化的魅力诠释得淋漓尽致。
而随后上演的器乐歌舞《挂云帆济沧海》,在钢琴家悠扬灵动的琴音中,长江峡江号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大批舞者携手,推动点点“白帆”,营造出长江奔腾不息的景象。就在这一派乘风破浪的壮阔意境中,荆楚之姿、长江之美、宜昌之韵和盘托出,如梦如幻。
随后,2024-2025年度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荣誉之夜接力启幕,整场文艺演出分为《序章・唯见长江来》《文脉之章・共饮一江水》《重器之章・高峡出平湖》《时代之章・光起大江流》四个篇章进行演绎。
“唯见长江来”——序章以李白诗句的意境拉开帷幕,恰如中国电影在时代大潮中的壮阔征程。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唐古拉山的一泓清泉起步,汇聚千川百流,终成滚滚向前的磅礴之势,这何尝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生动写照?从120年前北京丰泰照相馆那部简陋的《定军山》,到今天年产量近千部、票房数百亿的产业规模;从黑白无声的简单记录,到IMAX、3D技术的视听盛宴,中国电影正如长江之水,在时代发展的河道中不断拓宽、深化。宜昌,这座依江而生的城市,作为本次盛会的举办地,以其独具的魅力,为这场电影盛会注入了精彩。
“共饮一江水”——文脉之章引领我们走进中国电影的文化根基。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楚辞的浪漫奇诡、三国文化的智勇忠义、巴楚文化的坚韧豁达、峡江人家的婉约灵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因此,当湖北籍电影人曾黎、蔡文静作为“长江女儿”,动情讲述长江与光影的故事时,何尝不是在道出长江与电影的血肉联系。“风雷激荡楚歌铿锵,王侯墨迹篆刻辞章。离骚绝笔赴沅湘,一江皓月沉浮生死苍黄。”屠洪刚演绎的一曲《楚》歌,情正浓,意未歇,慷慨激越处,宜昌歌未央。
且看,因为贾樟柯执导的一部《三峡好人》,宜昌成为中国电影厚重的记忆;因为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山楂树之恋》,宜昌被誉为爱情之城,遗响至今。而《宜昌保卫战》电视连续剧,让发生在宜昌的抗战故事被更多人可见。宜昌,被誉为英雄之城。

通讯员 郑家裕摄
“高峡出平湖”——重器之章以三峡大坝为隐喻,展现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坚实步伐。演员张凯丽回顾三峡工程建设的壮阔历史,与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不凡进程遥相呼应,期盼中国电影再创奇迹。事实上,有关电影的突破正在次第发生:《流浪地球》系列搭建的完整科幻电影制作流程,《长津湖》展现的大型战争片调度能力,《封神》建立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无不彰显中国电影在工业化道路上的不懈探索。这种探索,如同三峡建设者们一样,需要智慧、勇气和毅力。
“光起大江流”——时代之章勾勒出中国电影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壮阔图景。舞台上,两位演员联袂回溯每一个推动中国电影前进的里程碑,致敬中国电影120年的辉煌成绩。张杰演绎的电影情景歌舞《铭记》,陈慧娴演唱的歌曲《人生何处不相逢》,是对过往实绩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深情期许。
长江奔流不息,电影梦想不灭,宜昌火爆出圈。这场在宜昌举办的盛会,是不折不扣的“荣誉之夜”,众多艺术家和影星被加冕。“宜昌是一座来电的城市”“宜昌是应该昌盛的城市”“宜昌很美丽,山美水美人更美”“感谢宜昌”……当冯小刚、张艺谋、梁家辉、易中天等众名家、众艺人情不自禁地在台上表达他们对宜昌的好感时,宜昌仿佛就是长江的宠儿、时代的弄潮儿。是啊,正是“峡尽天开”“山平水阔”的宜昌,一直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
长江涛声兼天涌,光影流转已是秋。长江水与银幕情交融激荡,奏响了宜昌这个秋季最动人的乐章。
(作者冯汉斌,系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湖北三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打造电影+文旅深度融合的宜昌范本

唯见长江,光影绽放。10月30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2024—2025年度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荣誉之夜在宜昌这座长江之畔的城市落下帷幕。这场活动点燃了“电影+文旅”的热潮,让宜昌来电的光芒持续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绽放。这场汇聚120余组影人的盛会,不仅是中国电影的年度答卷,更是宜昌向世界输出的文化名片,让“跟着电影游宜昌”从一句口号,变成了可触可感的文旅新体验。
光影基因:藏在山水间的天然摄影棚
长江在宜昌蜿蜒的232公里岸线,早已为电影艺术埋下了宿命般的伏笔。这座兼具三峡雄奇、清江灵秀与巴楚文脉的城市,从来都是天然的电影创作的取材地、电影拍摄的取景地。当人们谈论宜昌与电影的渊源,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是绕不开的亮点——百里荒上的大草原见证了静秋与老三的纯真爱恋,那棵象征纯爱的山楂树至今仍在接纳着络绎不绝的朝圣者,让这片曾经的荒坡成为全国闻名的“爱情圣地”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图片由百里荒景区提供
宜昌的光影魅力从未局限于单一作品。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让煤矿工人的寻亲路穿过三峡工程的建设图景,用镜头捕捉了时代变迁中宜昌人的坚韧与温情;本土电影《桃花鱼》扎根秭归,以宜昌方言讲述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当代故事,让高峡平湖的碧波与秭归脐橙的金黄定格在银幕之上。这些影像记忆早已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宜昌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艺术的核心是“讲好故事”,万里长江的厚重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天然剧本。正如荣誉之夜总导演安仁翊所言,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文脉象征,与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形成了深刻共鸣,而三峡大坝的工业美学,更与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遥相呼应。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昭君“为国和亲”的家国情怀、三峡大坝“截断巫山云雨”的时代壮举,皆自带戏剧张力,是天然的创作素材库和布景片场。电影频道M榜的到来,让这份光影基因得到了更系统的激活。正如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艺术总监陈廖宇感慨:“我在宜昌的长江边,看到了《中国奇谭》。”著名导演冯小刚说:“宜昌是一座很安逸、很有烟火气的城市,非常适合电影拍摄。”M榜选址于此,正是对宜昌深厚电影价值不言而喻的印证。
星光证言:银幕之外的文旅共振
电影人的到来,为宜昌注入了最鲜活的传播活力。当明星的镜头对准宜昌的山水人文,当他们的赞美通过社交媒体扩散,这座城市便完成了从“银幕背景”到“文旅场景”的华丽转身。这种由知名导演和电影演员密集背书的音浪共振,远比常规宣传更具穿透力。
张艺谋在媒体见面会上谈到他对宜昌的特殊感情:“每次来到宜昌,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与电影的独特缘分。《山楂树之恋》只是开始,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电影在这里诞生。”这不仅是对宜昌情感的流露,更成为宜昌光影魅力的最佳注脚。荣誉之夜,黄渤、梁家辉、马丽、高叶、佟丽娅、刘昊然等众多影人异口同声:“宜昌太美了”“感谢宜昌”,这些高频词,是每一位登台演员对宜昌的最直接代言和最有力宣传。在宜昌长江的三峡游轮上,宜昌籍演员蔡文静手里捧着半杯没喝完的宜昌凉虾介绍,“我家乡山好、水好、人好”,透露出自豪感……这些来自电影人的真实表达,形成了立体的宜昌画像。
影人们的社交媒体分享、采访中的真情流露,都化作宜昌城市品牌传播的“火种”。数据显示,M榜期间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人次,“跟着电影游宜昌”成为近期热点话题。这种由星光引发的共振,让宜昌完成了从“出圈”到“出彩”的跨越。
借势巧为:流量狂欢之上的产业融合
如果说电影基因是宜昌的底气,明星“代言”是宜昌的名片,那么精准高效的借势营销,则让这场光影盛会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释放。宜昌没有让M榜的热度昙花一现,而是通过3天融媒体直播、电影人对话、宜昌长江电影公园落地等创新举措,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品牌竞争力,让“电影+文旅”模式真正落地生根。
3天全景式融媒体直播堪称文旅传播的教科书级案例。从9月28日起,连续3天近30小时的“今日宜开机”电影频道融媒体直播,全景扫描这场盛典的台前幕后与120组影人的荣誉感悟,更在“六公主”主持团和惊喜影人的带领下,将镜头对准宜昌这座“来电之城”的大美山川与人间烟火。广大观众通过“云游”的方式,不仅走进了二马路、解放路等充满市井烟火的街区,探访了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的自然美景,考察了屈原祠、三游洞的历史遗迹,还感受了安琪车间里的“舌尖魔法”、广汽传祺52秒下线一辆车的科技实力、宜都鱼子酱冰淇淋的创新吃法。直播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电影人视角”,让广大观众沉浸式体验宜昌文旅的独特魅力。

宜昌长江电影公园的落成,则标志着宜昌“电影+文旅”从短期营销转向长期运营。这座选址滨江岸线的公园,由北京黑弓设计的“致敬中国电影120周年”艺术作品巧妙用胶片的方式融入了三峡大坝、峡江山水的文化元素,将电影元素与长江文化深度融合,既是对中国电影征程的致敬,也是地域文化与影视艺术的碰撞。
放电世界:长江之上的光影新篇
电影频道M榜荣誉之夜在宜昌的落幕,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场光影盛会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文旅产业振兴,需要有先天的资源禀赋,更需要有后天的智慧转化。宜昌的“电影+文旅”的创新实践,在于它读懂了电影与城市的共生关系,电影为城市注入情感内核与传播活力,城市为电影提供创作土壤与展示舞台。
从《山楂树之恋》的青涩记忆,到M榜的星光璀璨;从单一景点的走红,到全域文旅的繁荣;从短期流量的爆发,到产业生态的成型,宜昌用“电影+文旅”的创新实践,正在书写城市转型的生动答卷。
当江风再次吹过长江电影公园的露天银幕,当游客循着电影镜头在宜昌的山水间留下足迹,我们有理由相信,宜昌这座“超会放电”的城市,将在光影与长江的交响中,持续绽放电影与文旅交相生辉的魅力,续写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传奇。
(作者阚如良,系三峡大学社科联副主席、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数字江河上的光影辩证:
大数据时代中国电影的
审美重构与文化自觉

10月30日晚,宜昌迎来了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2024—2025年度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荣誉之夜。这场以“唯见长江 光影绽放”为主题、以“勇担电影强国使命,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为主旨的盛会,从表象来看是一场星光璀璨、熠熠生辉的行业聚会,实则承载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反思与时代追问。长江的千古流淌孕育的文明底蕴、三峡大坝所代表的现代工程奇迹、屈原故里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以及“大国重器”展现的现代气象,共同为这场关乎电影未来的对话搭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与历史厚度的平台。
认知范式的转型:
从经验直觉到数据感知的深刻变革
根据电影频道M榜发布的数据统计,2024-2025年度评选共收集了超过2亿条用户行为数据与互动记录,这些海量数据不仅反映了市场的热度,更揭示了观众审美趣味的变迁与时代特征。在充分运用数据认知工具的同时,我们必须建立更加多元、辩证的批评框架,让数据的广度与人文批评的深度形成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在宜昌举办的这次电影文化活动中,我们正看到这样一种多元评价体系的初步实践:其中既包含基于大数据算法的客观分析,也融入了专家评审的艺术视角,更纳入普通观众的真实反馈,共同构建出一个层次丰富、多维互动的评价模型。
这种认知范式的深层转型与时代变革,使得电影频道M榜这类以大数据为支撑的荣誉体系与评价机制,本质上成为一场规模空前、参与广泛的民主化审美实践与文化运动。根据电影频道M榜发布的数据统计,2024-2025年度评选共收集了超过2亿条用户行为数据与互动记录,这些海量数据不仅反映了市场的热度,更揭示了观众审美趣味的变迁与时代特征。
在宜昌举办的这次电影文化活动中,我们正看到这样一种多元评价体系的初步实践:其中既包含基于大数据算法的客观分析,也融入了专家评审的艺术视角,更纳入普通观众的真实反馈,共同构建出一个层次丰富、多维互动的评价模型。

创作生态的重构:
在可见的航道与未知星空之间的艰难平衡
数据驱动对电影创作生态的影响,犹如江河与堤岸的共生关系:既彼此制约,又相互成就。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受欢迎”的,却从不能指引何谓“伟大”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电影创作亟须建立更加包容、复杂的评估机制,这一机制应既尊重数据的参考意义,也为艺术实验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尤其在中国电影工业化迈向成熟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数据的工具理性与艺术的价值理性,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核心议题。
尤其在中国电影工业化迈向成熟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数据的工具理性与艺术的价值理性,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核心议题。正如三峡工程既需精密计算也需人文考量,电影创作既需借力数据这一“重器”,也需扎根文化“文脉”。健康生态的关键在于让数据服务于创作而非主导创作,使其成为激发灵感的工具而非限制想象边界的枷锁。
文化地理的象征:
宜昌作为对话场域的深层意涵与空间叙事
选择宜昌作为此次电影文化对话的举办地,具有深远的文化地理寓意。恰如一幅精心绘制的文化地图,这场盛会深刻象征着中国电影未来发展需要整合的三个核心维度: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文脉)、现代工业体系的技术保障(重器)以及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时代)。长江在此不仅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浩荡水流,更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隐喻内涵。其绵延不绝的水势与电影艺术的百年传承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其海纳百川的胸怀暗示着健康电影生态应当具备的多元包容特质,其奔流向海的壮阔景象则寓意着中国电影应当具备的国际化视野与全球格局。易中天教授对“宜昌”这一地名的精妙阐释——“应该昌盛”,不仅赋予了这座城市以特殊的时代使命象征意义,更暗示着中国电影在新时代应当追求并实现的繁荣发展局面。此次盛典的场地选择揭示了一个极具深度的核心命题: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的现代化,这一重要命题在宜昌这座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中,得到了空间维度上的完美阐释与具象呈现。
安仁翊导演将长江诗意地比喻为“一卷巨大的胶片”,正是对这种空间叙事内涵的形象化概括,体现了活动策划者对主题内涵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通过将电影发展问题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提醒我们电影不仅是一个产业经济议题,更是国家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月28日至30日连续三天举办的电影人对话论坛、影人见面交流会、融媒体直播等系列配套活动,均在不断强化这种空间叙事的文化意蕴,促使电影艺术与地域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互动交流与情感共鸣。这种富有远见的选址策略体现了主办方对电影文化属性的深刻理解,以及推动电影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智慧。
技术美学的呈现:
149米舞台的视觉审美与体验重构
由安仁翊领衔的创意与技术团队所打造的总长度达149米的超级舞台,远非一个单纯的物理演出场地,而是当代技术美学的高度集成与集中展示场域。该舞台深度融合了多组高精度数控机械系统与大型动态视觉投影技术,借助前沿科技手段对传统表演空间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极大拓展了艺术表达的边界与可能性。安仁翊作为曾成功执导永川科技片场高科技开幕式的知名导演,此次在舞台创作中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元素与艺术表达的深度融合。尤其开场节目中对三峡大坝泄洪场景进行的超高精度、高动态视听再现,其意义远不止于制造视觉奇观,更可被视为一场关于“技术崇高”的当代美学实践——通过工程技术重现自然界的壮阔伟力,进而为观众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兼具敬畏感与沉浸感的新型审美体验。
从二马路沿线的电影艺术主题装置,到奥体中心整体建筑立面的灯光艺术设计,技术都在默默为艺术表达的深化和升华提供支撑。满意楼外立面所设置的“电影派对”主题灯光装置,借助计算机编程与机械控制,实现了光影效果的动态变化与叙事性表达;而在“三峡电影小队”主题装置区域,则创新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使观众能够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与实体装置进行互动体验。这些技术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活动的观赏性与参与感,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体现了电影产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当代发展趋势。
当2025年10月30日这一夜的电影盛典落幕,宜昌奥体中心的璀璨灯火逐渐熄灭,长江之水依旧沿着千年以来的轨迹沉稳东流。这场发生于长江之滨的数字与光影之深刻对话,已悄然参与并重塑着中国电影发展的思想格局与未来路径。而二马路旁那些持续闪烁的电影艺术装置,仍在以光与影的语言,默默诉说着这座城市与电影之间悠久而深厚的文化渊源。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至2025年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盛会成功举办,宜昌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取景地或故事背景的层面,而是在长达百年的互动、碰撞与交融中,相互滋养、彼此成就,共同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这条大江的光影史诗。
(作者张学标,系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
来源 | 三峡日报记者 | 冯汉斌、阚如良、张学标编辑 | 杨洁审核 | 王轲终审 | 欧红平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光影宜昌,闪耀的不止星光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36498
相关内容
音乐传奇刘家昌陨落:巨星光辉永恒闪耀黄渤:这个时代不会阻止你自己闪耀,但你也覆盖不了任何人的光辉
星光闪耀的少年
影视新星魏大勋:从荧屏到舞台,闪耀不止的光芒
《影视大辞典》 光头明星,“光芒”闪耀
《宜昌天河》
行影不璃,高光时刻闪耀无比
湖北宜昌,那个时代的“明星”军工厂,一个时代的印记
超级巨星闪耀舞台:体育明星的光芒与荣耀
土生土长的湖北宜昌籍演员,知名度前十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