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王传君的演员决定躲起来

发布时间:2025-11-07 08:38

  角落里的光芒,从不需要刻意争抢聚光灯的青睐,却总能在时光沉淀中愈发持久、愈显真实。

  凭电影《春树》获得第 38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王传君的获奖感言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功成名就的张扬,只是一句坦诚的剖白:

  “我是一个配得感很低的人,所以我经常躲在团队的角落,不想说很多话,成为焦点让我感到恐惧和压力。” 

电影《春树》剧照

  这席话如同一道穿透喧嚣的微光,照亮了这个被流量裹挟、热衷于曝光的娱乐时代里,另一种鲜为人知却格外珍贵的演员生存姿态。

  角落的修行:艺术家的谦卑与勇气

  领奖台上的聚光灯下,王传君的眼神没有丝毫得意,反而满是清醒的自省:“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的胆子越来越小了。见到越来越多的人,想说的话也越来越少了。我知道我还差得很远。” 

  这番自我认知,与当下影视圈里随处可见的热搜争抢、流量追逐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 当许多演员把 “上热搜”“话题度” 当作职业目标,把 “粉丝量”“商业价值” 视为成功标尺时,王传君却在主动往后退,退到聚光灯照不到的角落,只留下对 “演员” 二字纯粹的敬畏。

  2018 年,《我不是药神》横空出世,王传君凭借对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的精准塑造,彻底摆脱了 “关谷神奇” 的标签束缚,完成了从 “偶像剧演员” 到 “实力派演员” 的华丽转型。

  彼时的他,本可以顺势接住市场递来的橄榄枝:参演热门 IP 剧、接拍高商业价值电影、频繁出现在综艺舞台上…… 沿着这条被无数人验证过的 “明星捷径” 走下去,流量与名利唾手可得。

  但王传君却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 —— 一条更为隐秘、也更为艰难的 “修行路”。

  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没有以 “知名校友”“成功演员” 的身份开设讲座,也没有享受特殊待遇,而是悄悄“混迹”于17级迈斯纳方法实验班的课堂里。

  学期末,他和刚刚踏入表演行业的大一新生们一起排练、一起进行期末汇报演出,甚至甘愿为小师弟小师妹们充当配角,在舞台边缘扮演没有几句台词的 “背景板”。

  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精心搭配的造型,脚上是随意的拖鞋,身上是松垮的裤子和咸菜色的宽大T恤,脸上是自然生长未经修饰的胡茬——这样的形象,别说与 “当红演员” 挂钩,就连与 “公众人物” 的精致感都相去甚远。但王传君毫不在意,他主动剥离了 “明星” 的光环,只以 “学生” 的身份重新拥抱表演。

  对于已经在行业内有所成就的演员而言,放下身段回归课堂并非易事。

  演员的训练与创作,本质上是一个暴露自我、直面脆弱的过程:要在排练中承认自己的不足,要在指导下打破固有的表演习惯,要在同伴面前展现尚未成熟的想法。而成功往往会为演员筑起一道道 “防御工事”—— 过往的赞誉会让人害怕犯错,已有的名气会让人顾虑评价,这些都可能成为阻碍演员进一步探索的枷锁。

  王传君却能亲手推开这些 “防御工事”,回到表演的起点重新学习。这背后,既有对自身能力清醒认知的谦卑,更有敢于打破舒适区、追求表演本质的虔诚勇气。

  他知道,演员的价值从来不是靠名气堆砌,而是靠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一次次用心的演绎来证明;而想要塑造出更有深度的角色,就必须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在修行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演技与心性。

  躲起来的价值:从生活深处汲取表演养分

  王传君的 “躲起来”,从来不是消极的逃避 —— 不是害怕竞争而退缩,不是畏惧评价而隐藏,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 “蓄力”。

  正如他在领奖时所说:“是白百何和刘丹高光的表现照亮了在角落的我。” 他懂得在团队中收敛自己的光芒,以更谦逊的姿态观察同伴的表演,吸收他人的优点;也懂得在喧嚣的行业中保持距离,以更沉静的心态感受生活,为表演积累养分。

  这种“躲在角落”的状态,反而让他拥有了更清晰的视角——既能跳出“明星”的身份局限,客观看待行业的浮躁与功利,也能摆脱“流量”的干扰,专注于表演本身的逻辑与温度。

  当行业里充斥着“争番位”“抢戏份”的喧嚣,当有些演员为了凸显自己而忽略角色的整体性,王传君却始终选择回归表演的本真,他始终明白,表演不是“个人秀”,而是“集体创作”。只有给予团队充分的尊重,放下个人的名利心,才能让整个作品呈现出更和谐、更动人的效果。

  而这种对团队的尊重,对创作的敬畏,也让他在“躲起来”的过程中,收获了更珍贵的创作灵感。

  除了在团队中 “躲起来”,王传君也在生活中 “躲起来”—— 他很少在社交平台上 “秀” 自己的生活,更不会用私人话题博取关注。翻开他的朋友圈,看不到精心摆拍的机场照,看不到华丽的活动穿搭,更多的是他随手拍摄的天空,还有女儿的画作,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片段,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温度。

  对王传君而言,生活从来不是 “表演的背景板”,而是 “表演的土壤”。

  他相信,真正的表演不是靠 “套路” 堆砌 ,而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真实感受。生活中的每一次观察、每一次感受、每一次体验,都像是在为表演 “充电”。

  正是这种扎根于日常的审美体验,让他的表演摆脱了程式化的僵硬,多了几分鲜活的生命力 ——

  “吕受益”的脆弱与不甘,藏着对生活的眷恋;“王广海”为求生存而委身事敌,在良知与恐惧间挣扎;“王队长”在乱世中谋生而麻木不仁,最终被时代吞噬……

  这些角色之所以能打动观众,正是因为他们都带着生活的 “烟火气”,都能让观众在其中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王传君用行动证明,演员的 “躲起来” 不是放弃光芒,而是为了在生活的深处积蓄力量,等到合适的时机,透过角色的缝隙,射出更耀眼、更动人的光芒。

  配得感的哲学:艺术创作中的自我怀疑与超越

  王传君在领奖感言中提到的 “低配得感”,看似是一种自我否定,实则触及了艺术创作中一个深刻的命题 —— 自我怀疑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翻开艺术史不难发现,众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曾经历过对自身能力的深度怀疑:梵高曾怀疑自己的绘画天赋,一度陷入绝望;托尔斯泰曾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多次推翻初稿,质疑自己能否写出角色的复杂性。

  而这种 “自我怀疑”,往往不是阻碍创作的绊脚石,而是推动艺术家不断突破的动力。

  因为怀疑,所以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因为不满足,所以会不断探索新的创作可能;因为探索,所以才能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王传君的 “低配得感”,正是这样一种推动他不断前进的力量。

  在拍摄《我不是药神》时,为了塑造好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的形象,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为了呈现出病人的消瘦与虚弱,他在短短一个月内减重 20 斤,每天只吃少量的蔬菜和水果,甚至一度因为营养不良而晕倒;

  为了演绎出病人在病床上的疲惫与痛苦,他连续两天不睡觉,让身体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只为在镜头前展现出最真实的病态;

  在拍摄“吕受益”清创的戏份时,他主动要求化妆师加重伤口的细节,甚至亲自上手调整道具,只为让每一个画面都更贴近现实。

  他曾说:“我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总觉得还能再贴近角色一点。” 这种对自身能力的不满足,对角色的极致追求,正是源于他的 “低配得感”。

  他不认为自己 “配得上” 轻易的成功,不认为自己 “配得上” 观众的赞誉,所以只能用加倍的努力、更用心的演绎来回报角色、回报观众。

  王传君的 “低配得感”,从来不是自卑,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一种对艺术的敬畏。它让他始终保持着对表演的热情与初心,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与自我超越中,一步步靠近表演的本质,也一步步成为更好的演员。

  成为光:从被照亮到照亮他人

  在王传君的领奖感言中,最动人的部分或许不是对自己努力的回顾,也不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是对家庭的深情告白。

  他站在领奖台上,眼神温柔地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和两个女儿,特别想提一句,我太太是比我更优秀的演员。” 没有刻意的炫耀,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可与尊重;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对家人的爱意。

资料图片,来自王传君微博

  更让人深思的,是他分享的一个生活细节:有一天,女儿看着他,认真地说 “爸爸你好酷”。就是这一句简单的话,让王传君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自己也已经变成别人的光了。” 

  在此之前,他或许习惯了“躲在角落”,习惯了被他人的光芒照亮 —— 被前辈的演技启发,被同伴的努力感染,被观众的支持鼓励。而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身边的人,也在为他人带来温暖与力量。

  这种“成为光”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家庭内部,也体现在他的艺术选择上。

  在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后不久,他即将回归话剧舞台,出演椎剧场的《抄写员巴特比》。距离这部戏的上一次演出已经时隔七年,对王传君而言,回归话剧舞台,既是对自己表演能力的一次挑战,也是对表演初心的一次回归。

  他曾在采访中说:“话剧舞台是演员的‘修行场’,在这里,你必须放下所有的杂念,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因为你没有任何退路。”而选择《抄写员巴特比》这部作品,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 。  

  在迈斯纳方法班上课时,有一个特别的小仪式:每次训练开始前,所有人会围成一个圈,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对旁边的人说“我把我的心交给你”;训练结束后,又会对对方说“我把我的心还给你”。

  这句简单的话,蕴含着表演艺术最本质的内核 ——“交付”与“归还”。

  交付的,是演员的真诚与投入:在表演中,要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理解都交付给角色,让角色拥有 “生命”;归还的,是演员的自我与清醒:表演结束后,要从角色中抽离出来,回归自己的生活,保持对生活的感知力。

  这种“交付”与“归还”的平衡,正是王传君一直在追求的表演状态 —— 既能够在角色中全然投入,又能够在生活中保持自我。

  当得王传君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后,笔者通过微信向他表示祝贺,他回复的不是“谢谢”,也不是“荣幸”,而是那句熟悉的“我把我的心还给你……”

  这句简单的回复,或许正是对“躲起来的演员”最好的诠释:演员的“躲起来”,是为了在交付真心给角色时,没有杂念的干扰;是为了在归还真心给生活时,能够纯粹地感受;是为了在艺术创作中,守住那份最本真的热爱与敬畏。

  王传君就像角落里的守护者,不追逐聚光灯,不贪恋名利场,只在自己的“修行路”上默默前行 —— 在课堂上打磨演技,在生活中积累养分,在角色中传递温度。

  而正是这样的“躲起来的演员”,用他们的坚持与热爱,守护着表演艺术的纯粹与尊严,也为这个浮躁的时代,带来了一道持久而真实的光芒。他们或许不在聚光灯的中心,却在观众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难以忘怀的角色,成为了时代表演艺术最坚实的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网址:一个叫王传君的演员决定躲起来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34081

相关内容

王传君(中国内地男演员)
南颜让帝君躲起来,可他却不想躲,想出去把人都杀掉
有一种“豪华”叫王传君的大学,5个同班同学都是大明星
王传君:从“关谷神奇”到演员新生的逆袭之路
王家卫与王传君:名导沉浮与演员逆袭,谁能成就更长久的传奇?
看完陈丽君乡村戏团决定玩点大的
“他早就不是那个演喜剧的王传君了...”
影帝黄百鸣家庭成员起底,只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做盛君?
演员和戏子的区别在哪里,王传君告诉你,好演员有的绝不只是演技
实力派演员王传君与王家卫的恩怨纠葛:为何他没能现身参演繁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