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翔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张翔,高校教龄12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承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学”“外国宪法”“宪法案例分析”“法学方法论”等课程,本科课堂评估平均得分98.56分,最高得分99.57,深受学生欢迎。
主要获奖经历
2017年,中国法学会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2016年,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2015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获钱端升奖
2013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2012年,获霍英东奖
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点击观看张翔老师访谈精彩视频
最好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
作为法学院的老师,张翔老师却说最初他并不喜欢法学:“因为我对文史哲更感兴趣,大学期间看得最多的也是文史哲方面的书。而法学会给我一种世俗之感,所以我在选专业时选择宪法,是因为觉得宪法会涉及人与国家、政治方面的问题,更符合我的兴趣。但在接触法学以后,我在思想上有了非常大的转变,就是由较为宏大的抽象的思考转向法学的规范的思考。”
张老师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情,而做学术常能给他带来新鲜之感。这么多年来,哪怕是一整天都埋头于学术,他也不会觉得累。相反,在做一些别的事情时,比如处理财务报销等问题,他就会感到很疲惫:“我想,如果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就无关‘坚持’,而是一个‘自然而然’去完成的过程。”
德谟克利特说:“哪怕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胜过做波斯王。”
张老师认为做学术的乐趣很难为外人道:“其实做研究的过程很像爬山。有时写一篇论文真的很难熬,中途会产生想要放弃的念头,但每当我有所突破时所产生的愉悦感是任何事情都没法替代的。这种思维的乐趣、找到答案的乐趣非常刺激,无可比拟。工作最好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
不过,学术研究的困难和挑战也一直存在。张翔老师说:“我觉得学术研究是一个特别难的事情。当你要去接触一个新的课题时,一切都是陌生的,既对文献不熟悉,又对观点充满疑惑,写作也会很困难。艰难是学术研究的常态,可艰难和快乐其实是并存的,没有这种困难也就不会有那种快乐。”
负责带好路
张老师说自己是一个不喜欢做重复工作的人,而教学看起来是一个重复性的事情,但他并不这样想:“每一年的学生都是新的,我把新的学生带入宪法的世界并从他们之中获得新的见解,这种感觉非常有趣。而且每年都会更新案例,这也会使得教学的重复感有所降低。”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认为案例分析课(即练习课)一定要与知识教学配套进行,“我去德国访学时,发现他们的课程中设置了练习课,而大一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案例分析练习后进步得非常快。这种练习课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整套严谨的逻辑推理框架,而且能够学到相对准确的语言表述方式。我想这种方法一定能给学生们带来很多好处,所以我现在就在负责法学院的课程体系改革,尤其注重案例分析课的建设。”
张翔老师分三个层次给本科生开设三门课,分别是大一的宪法学(中国宪法),大二的外国宪法,以及大三的案例分析课,对学生们进行规范系统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宪法,“我对教学有很大热情,同学们给我的反馈也不错。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科研于我而言也是要居于第二位的,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工作。虽然对我们个人发展而言科研很重要,但教学是我的本职工作”。
“中学与大学的学习状态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的,无论是知识的获取量、学习方法,还是学习的自由度,都完全不一样。我的课经常是法学专业大一学生的第一堂专业课,所以我觉得我的课不能只局限在专业范围,还要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张翔老师当年受惠于很多老师,所以他希望他的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验:“我课上给学生推荐的书不一定是法学的书,推荐得很杂,更看重的是开放视野。以前有学生来问我该怎样读书,我当时非常忙,也没有做特别准备,就去‘随便’给他们讲了讲。后来他们把我讲的东西整理了出来,结果那篇文章成了我在网上传播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张翔老师发现很多同学的思想成熟程度远远超出他的预期:“总是独自学习会造成知识的封闭和僵化,而新的学生的思想是最活跃的,与他们接触会带来我思维的更新。我永远在跟年轻人接触,永远不会跟社会最前沿的东西脱轨,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重视教学。”
抬头看看这个世界
“我带过一届本科生,不过有些遗憾的是在他们大四毕业那年,由于我去德国访学,没能陪伴他们毕业,连毕业典礼也没参加。但惊喜的是,他们把一件签满同学姓名的T恤送给了我,我会一直留着,”对于班主任这个角色,张翔老师谈了谈他自己的看法:“很多时候班主任要负责解决同学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困惑,因为我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走在学生前面,那就要负责带好路。”
人生中的每一步都很关键,但张老师觉得自己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步还是“上大学”。如今,他认为应该训练本科生三个基础能力。首先是写作,他认为总体上来讲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佳:“写作能力对人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对于文科生。我们做研究的一辈子都要跟文字打交道,你的写作能力好不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第二是自学的能力,“因为人永远都要去学习新的东西”。第三是讲话的能力,怎么去讲才能不冗长乏味,才能不单薄并有价值。
不过张老师认为,本科阶段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首先,打开视野,“中学阶段我们都在埋头学习,上了大学,我们一定要抬头去看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广阔得多。我建议你们每周都要抽出一个晚上,在图书馆毫无目的地乱窜,看到有感兴趣的书就拿起来读下去。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还有哪个领域是我不知道的,才能扩展知识范围”。
此外,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为大学无论是从物理还是从精神的层面,你都跟你的父母脱离了,很多事情你需要自己去独立解决”。
另外,要培养现代人格,“要尊重他人,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要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不要仅仅基于大家的观点和立场不同就去排斥别人,要保持包容的心态”。
张翔 :如何读书与积累
戳蓝字,一键跳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