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郊区小馆”到观众云集(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海塘文化厅一角。
本文图片来源: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

博物馆修复师进行书画修复。

“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社教体验区,小讲解员为参观者贴花钿。

柘林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带盖陶鼎。
在“上海之鱼”金海湖畔,坐落着一座年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设计巧妙的博物馆建筑与周围的绿化水系景观融为一体,表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营造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与亲和力的文化空间。
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2019年新馆建成开放,2024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从默默无闻的“郊区小馆”到每年吸引数十万观众专门来打卡的文化地标,该馆走出了一条中小博物馆特色发展之路。
生动展现奉贤历史文化
奉贤区博物馆立足当地历史文化,推出两个常设展览:历史陈列厅由序厅、奉贤简史、奉地而业、奉业而市、奉民而事、奉国而争、尾厅七大板块构成,串联起奉贤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呈现当地经济、文化、社会民俗等;海塘文化厅聚焦奉贤华亭海塘遗址,通过文物、模型、AR互动装置等,展现了海塘的修筑工艺、演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影响。
步入历史陈列厅,一个多媒体投影球演示了奉贤的地质形成过程。奉贤位于上海南部,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南拥杭州湾,北枕黄浦江。6000多年前,位于海岸线古冈身(地下贝壳沙带)西侧的奉贤西南地区率先成陆,后逐渐向东延伸。在这条冈身地带上,奉贤发现了江海遗址、柘林遗址、浦秀村遗址等史前文化遗址。
柘林遗址位于奉贤区柘林镇冯桥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内含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吴越文化三类文化遗存。2018年和2020年,由上海博物馆主持、奉贤区博物馆参与,先后开展了两次对柘林遗址的考古发掘。
“柘林遗址两次考古发掘成果以良渚文化晚期墓地的发现最为重要。墓中随葬了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的文物,以成组陶器、玉石制品、骨角器等见长。这是一处良渚文化时期临海而居的基层聚落,既表现出良渚文化的因素,又有与良渚中心地区不同的地域特色。”奉贤区博物馆馆长张雪松介绍。
“冈身薪火”展区呈现了柘林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石器、陶器共计30件,有玉璧、玉镯、玉坠饰、石锛、石钺、带盖陶鼎、双鼻壶等,让观众了解4000多年前奉贤先民的生活状态和审美风尚。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言子)来到奉贤地区传道讲学,当地尚文之风兴起,社会渐趋开化。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当地设县时取名“奉贤”,意为“敬奉贤人,见贤思齐”。博物馆内展示了六朝时期的铜镜,镜上铸有铭文“敬奉贤良”等字,反映了古代奉贤的社会风气。
千百年来,渔业、盐业、棉纺业是奉贤的特色产业。展厅里通过实物展品、图文展板、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装置等展示手段,再现了古代奉贤盐田相望、棉坊林立、市镇繁荣、舟楫不绝的风貌。
一面展墙上陈列着上百个青瓷碗,背景是一艘扬帆出海的船,颇具视觉冲击力。讲解员介绍,这批宋代青瓷器出土于奉贤区四团镇一片田野中,共有瓷碗829件、瓷盆26件、瓷罐2件,出土时留有稻草捆扎痕迹。其堆放地点距现在的海岸线约10公里,在宋代时为海滩。这些瓷器与北宋时期浙南、闽北窑口烧造的青瓷相似,专家推测它们可能由闽浙地区经海路运送而来,为研究宋代海上交通贸易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从“看展览”到“玩展览”
近日,奉贤区博物馆年度大展“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圆满落幕,展览最后一天实行24小时连续开放,再现了“大唐不夜城”的繁华景象。孩子们在展厅里流连忘返,仔细欣赏精美文物,听讲解员讲述盛唐故事;年轻人身着唐风服饰,在绚丽场景中打卡拍照;外国友人走进“大唐西市”,饶有兴趣地体验投壶、品香、贴花钿等活动。
“展览老少皆宜,好看又好玩”“被美轮美奂的唐风迷倒了”“沉浸其中,视觉和文化的盛宴”……观众纷纷留言,表达对展览的喜爱。
此次展览汇聚了来自8家文博单位的323件精品文物,涵盖陶瓷器、金银器、玉石器、丝织品等,生动展现唐代餐饮、乐舞、服饰、妆容、茶道、香道等生活美学,并打造“大唐西市”社教体验区,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大唐风韵。据张雪松介绍,在4个月的展期内,该展览吸引参观者超40万人次;开展相关社教活动500多场,线上线下近70万人次参与;与周边商户合作推出“票根联动”消费场景,商户销售额提升9%。
“奉贤区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郊,展览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市民游客才更愿意来。”张雪松说,“大馆做通史,我们做专题;大馆重文物,我们重体验。”正是这种差异化策略,让奉贤区博物馆从长三角地区众多文博场馆中脱颖而出。
自2019年新馆开放以来,奉贤区博物馆每年推出原创精品大展,掀起观展热潮,其中,“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今年6月开展的大唐生活美学展在策展理念上大胆创新,与热播影视剧IP结合,将“体验”做到了极致。策展团队编制了《唐代“穿越”指南拓展知识册》,设计了胡商、乐伎、礼官、武官、书生5种身份,观众可在观展前抽取身份卡,根据卡面线索寻找文物,实现“角色扮演式”观展。尾厅还原了唐代长安西市场景,设置太白酒肆、兰台香署、煎茶坊、博弈馆、唐风剧场等体验空间,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博物馆剧场上演诗剧《看尽长安花》,为观众奉上精彩的视听盛宴。
除了重磅大展,奉贤区博物馆还策划推出了不少“小而精”的专题展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奉贤区博物馆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合作举办“地雷的神奇故事”科普展。“这个展览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地雷,介绍地雷的制作方法和战术、战例,讲述地雷战英雄的故事,吸引了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观展。”张雪松说。
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奉贤区博物馆积极开展“社会大美育”,结合馆内展览,推出“我们的节日”“小小讲解员”“奉博讲堂”和“匠·艺”手工系列等品牌教育活动,打造精细化、特色化研学服务体系,满足多元需求。开馆至今,共举办各类社教活动超1000场,线下参与者超40万人次。此外,还运用数字技术扩大传播力,推出线上展览、云课程等。
2021年,奉贤区博物馆成立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下设纸制品保护和修复、油画保护和修复两个工作室,并于2022年取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业务范围涵盖书法、绘画、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档案文书、油画等。近年来,奉贤区博物馆为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等20余家单位提供服务,累计修复纸制品文物300余件,保护、修复油画作品200余件,与高校、文博单位共建“纸张科普基地”“红色文化保护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上海工匠基地”,并举办主题展览、论坛、学术交流会等,在业内产生较大影响力。
自2019年以来,奉贤区博物馆已举办过3届上海国际纸艺双年展。“纸作为承载人类思想的媒介,具有千变万化的形态,赋予了艺术创作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希望通过双年展的平台,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促进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张雪松说。
据悉,“上善若水——2025上海国际纸艺双年展”将于10月底开幕,汇聚来自全球27个国家的近百位艺术家创作的118件(组)纸艺术作品,类型涵盖装置艺术、雕塑雕刻、书法篆刻、绘画、工艺品等,展现纸的百变创意与艺术的多元创新。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保管者,更是文化价值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张雪松表示,奉贤区博物馆将在办好展览、搭好平台、做好服务等方面持续下功夫,充分发掘优势资源,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打造“海派”特色文博品牌,为公众文化生活增色添彩。
(责编:乔璐、孙娜)作者:本报记者 邹雅婷
本文分享自人民网科普频道,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网址:从“郊区小馆”到观众云集(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26865
相关内容
荟萃丹青瑰宝 彰显岭南风韵(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沪郊博物馆如何做文商旅展“多边形战士”
成都市东郊记忆旅游景区
主角是一个残破道观的观主在道馆内无敌道馆的小说叫什么?
昌平区档案馆新馆开馆
从杂书馆、晓书馆到晓岛,高晓松如何“用爱发电”?|YiMagazine
成都首个!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入选这一全国试点
东山Re°est亮相!云集明星主理人和头部潮牌,东郊记忆更多机会清单接力释放
闪耀开街!明星主理人、头部潮牌云集东山Re°est东郊记忆更多机会清单接力释放
南京云锦博物馆新馆将于2026年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