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年轻人看见鲁迅笔下的“民族之思”

发布时间:2025-10-16 07:50

河南曲剧《鲁镇》导演张曼君 河南曲剧《鲁镇》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 制图\郭晗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黄亚芳/文 李骋宇/图

四扇可开可合的门,组成禁锢的“铁屋子”,上面镌刻着鲁迅的名言,构成一个既写实又高度提炼的戏剧空间,这就是曲剧《鲁镇》的舞台。“这不是普通的道具,而是旧中国禁锢的‘铁屋子’的形象。”《鲁镇》导演张曼君如此解读《鲁镇》的舞台设计。

10月12日至13日,河南曲剧《鲁镇》在成都简阳大剧院上演。该剧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这是河南曲剧沉淀二十余年后,再度向国家级艺术高峰奖项文华奖发起冲刺。

演出前夕,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导演张曼君,听她详解《鲁镇》舞台背后的创新思考与艺术追求。

舞台细节

生动演绎鲁迅笔下的“众生相”

顶端新闻:《鲁镇》此次来成都参加文华奖评选,有哪些创新和特别的表现?

张曼君:我们对《鲁镇》这部戏进行了更加熟练的操作,同时完善了舞台上的小细节。比如舞台上门扇的折合,以及文字符号的隐现等。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上,通过这些年持续的全国性巡演,演员们对各自人物的把握,对“众生相”的刻画,对群戏的表现,都呈现出比较活跃、到位甚至精确的表演状态。

顶端新闻:《鲁镇》把鲁迅的多部作品融合在一起。舞台上的几扇门是如何体现剧情和推动人物表达的?

张曼君:这几扇门其实不完全是道具,更是一个舞美空间的确立。我们不去布置具体场景,而是在高度凝练和提炼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旧中国就是一个禁锢的‘铁屋子’”的形象,让鲁迅笔下的重要人物在同一时空相遇,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人们被“拘”在这方“铁屋子”中,彼此的漠视、嘲弄、沉沦与不幸皆在此上演。为了具象化“铁屋子”的核心概念,我们借鉴绍兴旧时店铺式建筑的形制,将其组接成一扇扇门框。这些门既有地域特色,同时又在上面写满了鲁迅的重要名言。我们能看到“仁义”“道德”“吃人”……这些字样,“鲁镇”二字亦赫然在目。在这样一种既写实又高度提炼的语汇中进行这次的表演,既能表达真实的生活体验,又能表达出更深层的思想。

曲剧内核

地方戏与文学经典的共鸣

顶端新闻:河南曲剧与鲁迅先生笔下的深刻题材是如何融合的?

张曼君:鲁迅先生思想的高度和深刻性,正是着眼于民众的角度。从这一点来说,河南曲剧是最能够用其独特的民间气息,来体现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命运的感叹的。所以它与鲁迅文学的内核非常吻合。

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不在于高屋建瓴地空谈理论,而在于着眼于民生和生命,写出故事,发出叩问。这些都能与真实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这正是河南曲剧的民间情感、人民性能够与之完美融合的机会。

顶端新闻:传统剧目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张曼君:当今的审美当然会更多地关注年轻人的眼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呈现的审美高度和广度,都带有现实的审美态度。

鲁迅作品并不是“好听、好看、好玩”的东西,它在展现俗常的、深刻的甚至残酷的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深刻性。

享受着和平幸福生活的年轻人,或许能通过这部戏,窥见那些我们真正需要认识的社会问题、思想问题和民族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河南曲剧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审美需求。

未来展望

沉淀二十余年后再出发

顶端新闻:你对《鲁镇》这次参赛有什么期望?

张曼君:《鲁镇》这次参赛,是河南曲剧沉淀二十余年后再次冲刺文华奖。我对于这次参赛很有信心。

对于外界而言,河南比较著名的是豫剧,但当我们深入了解时会发现,河南曲剧的亲和力、通俗性、民间性和广阔性,其实远远超出了地域文化、地域音乐给我们的冲击。河南曲剧更普世、更民间、更广阔。

曲剧这个剧种在二十多年后再次问鼎中国最专业的艺术比赛,很不容易。其实,河南曲剧的民间性和渗透力,已深深影响了人们不止几十年。我本人演唱过的《红珊瑚》等歌剧,很多就得益于河南曲剧的滋养,所以我们对它怀有深深的敬仰和溯源追踪之情。

网址:让更多年轻人看见鲁迅笔下的“民族之思”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25404

相关内容

鲁迅与陈寅恪——“民族魂”与“学人魂”
鲁迅诞辰140周年:从周令飞看家族传承与现代影响
郭沫若鲁迅未见一面,却互怼骂了50年,鲁迅逝后郭却写了肉麻挽联
鲁迅的写人文章
后殖民视野中的鲁迅与“国民性批判”
再读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们的奴性文化和思想为什么这么深?
齐一民对鲁迅文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终生未与鲁迅取得联系,死于侵华战争末期
鲁迅笔下的普通民众,描绘封建礼教下的社会百态
我的偶像鲁迅 初一作文:我的偶像鲁迅(优秀10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