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新潮闽剧何以“有戏”——新生代主创玩转传统戏曲

发布时间:2025-10-03 18:20

新华社福州10月3日电(记者邓倩倩)茉莉香飘过戏台客席,琵琶声勾勒市井繁华,身着宋装的歌姬提篮从观众席间穿行,千年福州的烟火气便漫进了剧场。国庆假期,新式闽剧《三山旧梦》在福州登台,当闽剧走出传统戏台,以互动剧场的形式“拥抱”年轻观众,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让古老戏曲焕发新生。

“客官,请入座!”宋装打扮的工作人员热情相迎,引着观众“穿越”回宋代福州城。剧中的三山、安泰楼、西湖、梦山,皆是福州地标。故事虚实结合,围绕宋代词人柳永展开,讲述他人生失意客居福州时,与友人在市井斗茶、于西湖吟词……

编剧张鑫是位“95后”女孩,因喜欢柳永的词创作此剧本。她设了个巧思,用《鹤冲天·黄金榜上》《望海潮·东南形胜》《满庭芳·茉莉花》三首柳词串联剧情,将福州小吃、市井民俗揉进故事里,“就像一份隐形的旅游清单,让观众看剧时,忍不住想走进这座城”。

非遗闽剧融合点茶文化、福州“午时书”民俗、采莲鼓乐,以福州市花茉莉为魂,恰似精心打磨的“文化拼图”。演员们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打破观剧边界,让观众参与剧情走向,品茉莉花茶、行飞花令,从“旁观者”变成了“文化体验者”。

闽剧演员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新华社记者 邓倩倩 摄

“为了让老少咸宜,外地人也能看懂,我们大胆尝试用‘普通话念白+福州话唱腔’,让生旦角跟观众‘抖包袱’,这在闽剧里是头一遭。”带着话剧经验跨界的“95后”副导演许文朔说。

在他看来,这部剧是“以通用的艺术语言,讲好福州的故事”。福州话唱腔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听不懂的人品韵律,懂的人慰藉乡愁”。设计的互动体验如斗茶时让观众评茶,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让这部剧好听、好看、好玩。

剧场里,青春鲜活的朝气扑面而来。台上,最小的演员不到20岁,绝大多数是“90后”“00后”;台下,不少结伴而来的年轻观众和学生,有的身着汉服,与场景相映成趣。

26岁的潘友财饰演柳永,第一次主演互动式闽剧,既要用福州话唱柳词,又要用普通话念独白,甚至得即兴接观众的“梗”,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传统闽剧讲究‘拿腔拿调’,这次演绎更生活化。”让他惊喜的是,角色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大家排练时一起创作,带着这个时代的气息加入新元素,“不只是演,也是一起玩,年轻人才会觉得闽剧离现代不远”。

以闽剧传统武打场景来象征斗茶。新华社记者 邓倩倩 摄

形式在变,闽剧的精髓却从未改变。斗茶场景里,女演员舞长翎、男演员持软剑,将武打元素自然融入,身段、武术皆是传统基本功。“80后”副导演黄东闽一语道破关键:“创新不是丢了精华,而是换种方式传承戏曲之美,闽剧的‘根’不能动摇。”

古典与现代碰撞的火花在剧中处处可见,年轻的乐师走下舞台面向观众近距离演奏,民乐交响巧妙连接剧目的场景变换和剧情起伏,引得台下掌声雷动。

这独特的“新韵”,是从艺40余年的音乐总监陈强带领年轻团队的匠心结晶,以民族交响乐打底,留住闽剧曲牌的“魂”。首场试演时,柳词伴着改良唱腔响起,陈强心里有了底:“这条路走对了。”

“80后”导演林颖是这场创新的“掌舵人”。她有个生动的比喻:“戏曲像茶,有的年轻人起初不爱喝,不妨先做成‘茶饮料’,底子还是茶,却更易入口。若这口‘茶味’吸引了他们,或许日后会愿意细品传统闽剧的醇厚。”

演出结束后的“彩蛋”,全体演员返场跳起动感流行舞蹈。新华社记者 邓倩倩 摄

演出尾声的谢幕“彩蛋”将氛围推向高潮,全体演员返场活力四射地跳起“大展宏图”动感流行舞蹈,台下欢呼声此起彼伏。

网址:沉浸式新潮闽剧何以“有戏”——新生代主创玩转传统戏曲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23885

相关内容

闽南有戏 千年声腔邂逅新潮
直播“破圈” 传统戏曲创收“有道”
戏曲演出:以经典打底,以创新破圈
沉浸式模拟游戏哪个最好玩 十大必玩沉浸式模拟游戏排行榜
传统戏剧怎样更有“戏”
新时代豫剧的市场在哪里——“新时期传统戏曲如何传承创新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新时代戏曲创作如何“数字化”?国家大剧院举办研讨会热议戏曲“守正创新”
当红主持+明星嘉宾加持,传统戏曲能重新走向大众吗?
没有台上台下 沉浸式吴歌音乐剧《新唐伯虎点秋香》驻演开明大戏院
南京艺术学院创新戏剧教学模式,沉浸式戏剧《半杯玛格丽特》实现社会公演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