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自嘲,是危机公关最优解吗?

发布时间:2025-10-01 11:44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歌手苏醒在《湾区升明月》晚会上翻车了。

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全开麦,破音、跑调、和声混乱,效果堪比 KTV 团建。片段一出,立马冲上热搜。

有意思的是,他没找什么技术理由,自嘲一句「唱得难听且好笑」;这一下,舆论反而缓和了。

我刷了下抖音评论区,有人笑他翻车,有人夸他敢真唱,甚至有人说,这比假唱强多了。

这事儿让我想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观众对他「翻车」这么买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能转化成好感?背后折射的逻辑,对企业危机传播有什么启发?

01

先说个直觉:苏醒翻车能冲上热搜,是因为比起完美的舞台,观众更爱看意外。

唱功再好,也就是「嗯,不错」;可一旦跑调破音,那就是「,好笑」。你想啊,短视频时代,什么最容易火?

卧槽

那种平平无奇的稳健表现吗?肯定不是。网友喜欢看“破了个大防”的情节,翻车本身属于流量密码。

苏醒这次,刚好踩中了「出圈按钮」。

他的回应和网友吃瓜一样,站在网友一面,看完后觉得:我唱的好差,这一下,大家的心态立马从「我要吐槽」变成「哈哈哈哈算了」。

这就是态度的力量。

心理学早就证明过,幽默能缓解紧张、降低敌意;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敢自黑,你反而懒得再黑他了。因为他比你自己骂得还狠,你还能说什么?

继续骂下去,只会显得没意思。

反过来想,如果他选择了道歉呢?观众反而会觉得「哟,这么严重啊」,小事瞬间被放大。

要是他解释什么「设备问题」,网友更不会买账:「别扯了,就是你唱功不行」,越描越黑;所以,摊手+自嘲,是最聪明的选择:既承认问题,又不让它升级。

还有一个舆论规律值得说。

网络空间里,情绪会快速形成「主旋律」,其他人会被裹挟进去,这是所谓的「沉默螺旋」。

当主流评论是「哈哈哈哈好笑」,那些本来想认真批评的人,要么闭嘴,要么也跟着调侃,群嘲很快演变成了集体玩梗。

智远认为,这背后是观众越来越喜欢「人味」儿了。

完美表演,未必能激起情绪共鸣;不完美反而更真实。尤其当下这个时代,真实性比包装更有杀伤力;观众对雕琢的偶像越来越麻木,对这种「露怯」却真诚的场面,更亲切。

就像我们看球一样。

一场比赛,双方都按部就班踢完,挺无聊;真正让人记住的,是门将的低级失误、球星的点球飞上看台,甚至教练场边没绷住的表情管理。

这些意外,才是第二天的下酒菜。所以,观众买那份摊手背后的真诚。

02

从传播学角度看,苏醒踩中了几套经典危机应对理论的关键点。哪几个呢?我说三个自认为比较关键的:

第一,班尼特的形象修复理论(Image Repair Theory, IRT)。

美国学者 William Benoit 提出来的,核心假设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是声誉。

当声誉受损时,最轻的否认,把责任推掉;中间是淡化(Reducing Offensiveness),找借口或弱化问题;最重的是「悔过」,公开道歉、请求宽恕。

很多企业危机公关的常见套路,基本都在这三招里打转。问题是,大多数品牌最爱解释:什么「不是我们的错」「供应商的问题」。

解释往往越描越黑,观众会揪着漏洞不放。

苏醒用的中间一招,直接选了「淡化+幽默」。这样既承认了问题,又避免把事件抬升到「重大危机」层级。

这让我想到 KFC 当年在英国的公关神操作。

因为供应链断了货,门店一度没鸡可卖,舆论差点炸了。结果 KFC 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张整版广告,把「KFC」改成了「FCK」,底下只写了一个「Sorry」。

轻描淡写的自嘲,瞬间把风向从「骂」变成了「笑」。苏醒和 KFC,本质上是同一个套路。

第二个呢?

我像说的叫:情境危机沟通理论(Situati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 SCCT)。

这是美国学者 W. Timothy Coombs 提出的,意思是:危机应对不能一刀切,要看公众怎么归因。危机大致分三类:

受害型(Victim):比如:地震导致工厂停产,责任很低;

意外型(Accidental):比如技术故障、无心之失,中等责任;

可预防型(Preventable):比如造假、道德丑闻,责任最大。

对应的策略也不一样。否认型,把责任推走;淡化型,解释「不是故意的」「没那么严重」;重建型,就是公开道歉、赔偿,用最低姿态换信任。

照这套理论,苏醒应该算「意外型」,最合适的操作是澄清或者象征性道歉。但他完全没这么干,反而自嘲了一句,效果还不错。

这说明什么?

说明 SCCT 的「匹配原则」在娱乐语境里未必成立。观众想看你选择什么样的姿态。

这对企业的提醒是:理论只是框架,不是死规矩。你得结合行业和语境来判断,什么场合该严肃,什么场合该幽默。

要说第三个,我觉得应该提到:社会风险放大理论(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Framework, SARF)。

之所以提到他,是因为,危机本身可能很小,但经过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放大,就会演变成全民事件。

放大的链路一般是:

媒体报道框架化(标题爱写成灾难现场),社交平台二次创作(鬼畜视频、表情包、段子手齐上阵);再加上意见领袖点评,热度一下子被打了激素。

苏醒这次,是网友发现,接着博主跟进,最后媒体报道,层层放大;这就是 SARF 在现实里的样子。

对企业来说,智远认为:

很多危机,是「二次传播链条」在放大你的负面。如果没能第一时间把叙事拉回到自己手里,舆论可能被放大到失控。

所以,套用三套理论看苏醒,他用幽默代替解释,用反常规操作,成功的把危机转换成了记忆点。

03

那问题来了,明星能用的招,企业家能不能照搬?什么时候「摊手」是加分项,什么时候又会变成自掘坟墓呢?

我认为,企业当然能从苏醒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但不能照单全收;苏醒的事,说白了,是一场轻型危机。

什么叫轻型危机?

简单讲,观众对这类事件的心理预期本来就很宽松;舞台翻车、广告文案被玩梗、APP 推送文案发错字,这类问题说到底不会动摇核心信任。

最多被网友笑一笑,甚至还有机会借势「人设加分」。

但重型危机不同了。什么是重危机?食品安全、金融风险、数据泄露……这些事儿一旦发生,戳用户的安全感。说难听点,那是要命的。

这时,公众想看到的只有三个字:负责。你要还敢「摊手卖萌」,结果就是火上浇油;所以,企业关键,是找准「场景边界」。

这里有个很好的案例是老乡鸡。

2020 年疫情时,老乡鸡因为经营压力,打算给员工减薪。结果员工不干了,搞了一封联名信。换谁,这事儿都容易演变成「压榨员工」「没良心企业」。

结果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直接在大会上,把那封信当场撕掉,还录了视频传网上。他一边撕一边喊:「老乡鸡绝不会裁员,哪怕卖房卖车,也要保住大家的工作!」

这一下,舆论完全反转。

原本挺敏感的「劳资矛盾」,瞬间被洗成了「接地气、护员工」的正面人设。网友还笑称:「这才是真·老乡」。

这就是典型的轻型危机,没伤到消费者的信任底线,靠一个戏剧化动作+情绪化表达,就能化险为夷,还顺带涨了好感度。

再看它的重危机。

2024 年,知名打假人王海盯上老乡鸡,说他们宣传的「散养鸡」有虚假成分,实际养殖方式和宣传不符。

这个事就要命了,因为直接打在食品安全和真实性上。是砸饭碗,处理不好,整个品牌公信力就得塌。

所以,老乡鸡在 2024 年 4 月干了一件业内少见的事:

发布了一份长达 20 万字的《菜品溯源报告》,把 1218 家门店、226 个 SKU、305 家供应商的数据全公开,还顺带搞了「厨房实时监控直播间」,让消费者能随时看到食材加工的过程。

这套操作很笨重,但很有效。

你看得出他们的姿态:你要证据?行,我给你最厚的报告;你要透明?可以,后厨 24 小时直播随便看;我不抖机灵,也不和你扯皮。

所以,我的结论:轻型危机可以幽默化,重型危机只能专业化。

现在舆论环境已经天翻地覆了;吐槽、快节奏、玩梗、戏谑,二次创作成了主流,这种环境里,企业要学怎么好好接招。

企业公关部门最大困境,不知道大锅还是小锅?小锅要甩,大锅要背;现实里,很多公司没这个「分锅」能力,结果两个锅一起背,活生生教科书。

所以,我建议,别再到处找什么「公关万能药」,先学会诊断。我提了个公式,叫C.A.S.E. 危机诊断框架

意思是,企业遇到危机时,先问自己四个问题:

到底是小插曲还是重事故(Crisis Type)?我们的品牌调性能不能玩自嘲(Audience Fit)?有没有真实受害者(Stakeholder Impact)?舆论能火多久(Exposure Cycle)?

跑完这四个问题,大概就知道:这锅能摊手一笑,还是必须硬核补一下。

说到底,危机公关没有万金油,苏醒的摊手能火,是娱乐环境的巧合;企业要照搬,多半摔得比他还惨;锅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分锅的能力。



网址:苏醒自嘲,是危机公关最优解吗?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23616

相关内容

苏醒买热搜被嘲?江一燕隐婚生女?某女星是自恋狂
苏醒调侃队员成绩普通自嘲站太低
明星危机公关案3十大危机公关案例解析.docx
明星危机公关:及时应对化解危机
汪苏泷演唱会背后的明星危机公关艺术
自嘲式公关真的如此有效么
企业危机公关案例:元气森林这笔上千万的“危机公关费”,值吗?
出现危机怎么办?有效化解危机公关的方法!
名人危机公关,态度最重要.doc
苏醒和李菲儿结婚了吗(苏醒和李菲儿是什么关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