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得回答大范围了。
刘德华和周润发两人很有地域代表性,都经历过香港电影黄金时期;刘是歌演两栖,而周在好莱坞发展过;像国内,也有很多实力派演员演烂片,如葛优邓超(举两个国内演员出来,一为了防止有地域歧视,二社会问题的一个线索)。
有人说,他们在还人情债。我举个比喻:你在九十年代,借一个大老板五百万,但在十年前已经还了五千万,现在还继续还钱下去吗?明显都是玩票性质。
社会角度:我跟很多朋友聊过,在国内,八、九十年代发展时期的城市生活质量最高的应该属于九十年代初期:必需品物价低,生活用品(电器类)的质量高。而当时的电影电视剧质量同样是高水平。社会每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社会角度我不再细说。
影视角度:实力派明星演烂片,关键字“烂片”。在影视初期,到黄金时期类型片,随便挑一个题材都没人拍过,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经过短短的十几年,影视圈的发展,整个行业变得浮夸,急功近利。而且,题材新颖度停滞,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烂片啊烂片,套路啊套路,那些脸瘫的我都不想多看他们一眼,哪怕是王家卫表上的0.1秒时间。
但阿法狗的出现,给停滞不前围棋界当头一咬,定式原来可以不用定;博尔特,今天起,百米道上让他从9’58,再跑成9’57?9’56?……这两个例子跟影视圈本质上一模一样,社会每个环节紧紧相扣,自身而又在变化延伸。所以,现在要拍一个优秀的电影是多么的难,题材、细节的新颖度,跟百米赛跑一样,博尔特再次超越自己很难很难。
但你不会阻止一个不会影响到你、单纯健身而跑步的人吧?也就是我们不可能扼杀靠影视娱乐吃饭的行当。
影视故事角度:一剧之本,剧本。
前几天,有个20岁出头的女孩,跟我说,想做一个编剧,问我该怎么做。我说,先想,后说,再写。把一个故事过一下脑袋,想想故事能不能吸引自己,然后跟身边的朋友说出来,看他们听的入不入迷,入迷的话,就写出来;不入迷,再想,是自己说的有问题,还是自己想的有问题?我敢保证,跟故事没问题。她说:“但我不会说啊。”(这就是当今影视圈基层编剧的情况,什么社会,人生阅历,文字功底,我就不谈了)。所以,当今电影圈,不烂不行,得让他们继续烂下去,你们才会不看。
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