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被曝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不当言论,辱骂男星王源及其粉丝。
随后,医院连夜成立调查组并发布声明称:虽属个人行为,但造成不良影响,随即给予诫勉处理,责令公开致歉。
事件当事人很快也在自己的社媒账号上发布了道歉声明。
网友热议
对此,评论区分成两派:有人骂护士"猥琐",认为医院处理得当,又快又好;
但同样也有人在追问:员工下班刷抖音的私人言论,为什么要单位来"深表歉意"?
医院声明里的"虽属个人行为",像句自相矛盾的废话:既然承认是个人行为,为何要以单位名义向明星和粉丝致歉?
护士的言论冒犯了明星和粉丝,该道歉的是他个人;如果粉丝因此攻击医院,那错的是网络暴力者。
相关规定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只能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管理。可现在的趋势是,单位把管理触手伸到了员工的私人时间:朋友圈不能发负面情绪,抖音不能说不当言论,连周末聚会都要时刻谨记"职业身份"。
就像某三甲医院的员工手册,里面赫然写着"个人社交媒体不得发表与医院价值观不符的言论"。但什么是"不符"?没人说得清。
法律人士早就指出,单位对员工个人社交媒体的管理,必须满足"与工作直接相关"的前提。比如医生不能在抖音上虚假宣传医术,护士不能泄露患者信息。但像"游侠Jason"这样讨论明星粉丝的私人言论,显然和医疗工作毫无关联。
双标困境
普通人犯错VS职业身份犯错
更讽刺的是,如果这个发低俗言论的不是护士,只是个普通人,舆论会这么热闹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像普通人在网上吵架没人会扒他单位,但一旦贴上
"医生""护士"的标签,就立刻成了"没有医德"。这种双标背后,是对职业身份的道德绑架。
去年某教师因在微博吐槽"学生难管"被停职,今年某公务员因朋友圈发"加班好累"被批评。仿佛只要从事特殊职业,就必须成为道德完人,连私人情绪都要被剥夺。
医生下班了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凭什么要被架在神坛上?
回到这次事件,男护士的言论确实低俗,该骂,该道歉。但骂他的应该是网友,道歉的应该是他个人。把单位拉进来连带责任,本质上是一种怕惹事的舆论处理方式——既讨好不了愤怒的粉丝,又寒了员工的心。
边界感才是
最好的"防火墙"
说句实在话:我们需要的不是"全面加强网络行为管理",而是清晰的责任边界。
单位要做的,是管好员工的工作行为:门诊态度、手术规范、病历书写。至于员工下班后发什么抖音、聊什么话题,只要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就该交给平台和社会监督。
而作为员工,也要有分寸感:职业身份是荣誉,不是枷锁,而且私人言论确实需要底线。低俗言论无论在哪发都该被批评,但这和是不是护士无关。
当我们为绵阳市中心医院的"迅速处理"点赞时,更该警惕这种"一刀切"管理带来的隐患。今天可以因为抖音言论诫勉员工,明天就可以因为朋友圈吐槽开除员工。更可怕的是,这种事已经发生过了。
去年4月21日,河南商丘一网友爆料称,自己发朋友圈“羡慕人家工资按时发放”,同事评论一句“我也羡慕”竟被一起开除,在网络引发热议。
医院是医务人员的职场,真正健康的职场关系,从来不是单位对私生活的全面掌控,而是单位有边界,个人有底线,彼此尊重,各负其责。
来源:杏林苑社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