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今社会的离婚率高居不下?为什么好像周围的单亲妈妈越来越多了?
看到一个博主的观点:
“如果你是一个收入不错经济独立的女生,那么你只要没找到那个对的人,大概率嫁给谁都会离婚。”
“因为现在的你已经不肯为了钱去受哪怕一点委屈了。”
这位博主举出了最直观的例子:
娱乐圈的女明星们婚姻为什么这么不稳定,常常结完又离离完又结,好像根本不会像普通人那样拥有一个长期平稳的婚姻关系?
这就好比平时在外面上班,你不需要养家养贷,又存了些足够自己活一阵子的小钱;
那么你在工作岗位上但凡感受到了一点不顺心,就会立马辞职走人。
为什么?为的就是“底气”二字。
你不需要去看任何人的脸色,因为你有自己的退路。
你不用忍受暴躁的领导、不用忍受冷漠的另一半、甚至不用在意催你结婚的父母。
底下网友们的评论也是五花八门、引人共鸣。
“巨穷和巨富都不用结婚,一个是没必要,另一个也是没必要。”
“还是那句话,世俗的成功让人自由。”
单亲妈妈的增多,根本就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或者思想进步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的证明。
因独立而减少的依赖
为什么老一辈人的婚姻总是非常稳定?为什么现代人总是轻易就觉得“不再爱了”?
社会心理学教授伊娃·伊洛思在《爱的终结》一书中,向我们直观地展示了18世纪以来人们“离婚观念”的变化。
如果将离婚和社会文化因素相联系,社会学家们很容易就发现了一个显著的事实:
20世纪前期,人们阐述的离婚原因大多是客观事实:酗酒、赌博、出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离婚的原因逐渐变得主观化,与情感联系更加紧密:越来越冷淡、忽视我的话、感觉对方不成熟。
社会学家史蒂文·拉格尔斯曾说:“传统的婚姻受制于社会规范,现代的婚姻则取决于个体对于幸福最大化的理性判断。”与此同时,另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数据同样不得不出现:
在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女性都变成了离婚的主要发起方,且女性就业率的增加,会显著增强其提出离婚的概率。
因为在两性之中,女性作为情绪情感丰富、倾向于以爱情为基础缔结婚姻的那一方,她们会减弱婚姻的工具性,大幅提升情感慰藉在其中的比重。
而与之相对的,一旦婚姻失去了情感慰藉的作用,她们也只面临着两种结果:
1.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忍气吞声;
2.有独立生存能力——带着孩子离开。
对于很多母亲来说,单亲生活早就不是什么无奈之下跳进的火坑;
主动结束不健康的婚姻或者“去父留子”,是一种基于自信和充分底气的多元化选择。
创伤的泛化和现实困境
那这个时候或许有很多人心中产生了疑问:
“单亲妈妈总归是辛苦的,为什么她们不再嫁了?”
“怎么只有单亲妈妈,却很少听说单亲爸爸呢?”
记得过年时和一个已婚已育的朋友出来吃饭,她喜欢川菜湘菜,特别能吃辣。
可是这一次她带上了自己三岁大的儿子,坐在湘菜馆里挑挑拣拣,最后十分抱歉地说:“要不还是换一家吧,没什么孩子能吃的菜呢。”
真正开始吃饭之后,她几乎顾不上叙旧和聊天,只手忙脚乱地喂孩子吃饭、给孩子擦嘴、带孩子上厕所。
离开餐厅后,其他朋友提议说想去看看电影逛逛街,而这个妈妈却着急告辞,说孩子要睡午觉,不能在外面耽误。
不论离婚与否,孩子永远是最能拴住妈妈的一个因素。
或许我们能从这个小小事例中看出,单亲妈妈有很多基于现实的无奈困境;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们把生活的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根本没办法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展开一段新的恋情。
与此同时,离婚这样的失败经历可能会导致这些单亲妈妈出现创伤的泛化(将个体特质推广至全体)。
特别是有着“丧偶式育儿”经历的妈妈们,虽然她们没有离婚,但“事实性单亲”的概念已经走入了大众视野,她们所面临的困境更加不容忽视。
既然婚姻内也是独自育儿,婚姻外也是独自育儿,那么婚姻存续和单亲好像也就没有了什么区别。
从“单打独斗”到“集体互助”
在传统观念看来,单亲似乎一直是一个被污名化了的群体:
女的被认为是出轨养了私生子、贪图离婚后分得的财产、没有能力却想要自由等等;
男的则被认为是对妻子不好导致对方扔了孩子跑路、或者有一些不良奢好让家庭无以为继等等。
但在当今时代,那些在老一辈眼里“被戳死脊梁骨”的行为很多都在大众眼里变得平常化;
单亲妈妈的心理负荷大幅降低,只要靠着自己的双手生活,就没人能够再指责什么。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集体心理资本”。
集体心理资本指的是组织或者群体中的成员经历一些良性互动和相似经历后,所共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它不是个人心理资本的简单复制,而是对于团体心理资本的一种整合。
像是互联网上很多的宝妈类的短视频、聊天社区中的“单亲妈妈互助社群”等等,就能够提升整个群体的整体韧性。
成员之间相互分享育儿经验、生活方式、舔舐过去的伤口,形成了一种“我们不是孤岛”的归属感。
当婚姻不再是生存的必需品,即便带着孩子,“不将就”也成为了一位独立女性基于自我需求的最真实的回答。
当今社会的思想和制度已经足够包容,而我们也要摒弃过去的认知,用更加开放的视角去看待这样的生活方式,减少对于单亲母亲的负面化标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