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位”到“隐身”:马云、马化腾的席位变迁与经济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26 21:49

一场规格罕见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六个发言席位上坐着华为任正非、比亚迪王传福、小米雷军等实业大佬,却唯独不见“二马”身影——腾讯马化腾的名字被隐在通稿的“等”字里,阿里马云虽在名单却未获镜头。这一微妙差别,瞬间引爆舆论场:曾经叱咤风云的互联网巨头,为何在国家级会议上“降温”?

一、从“C位”到“隐身”:互联网大佬的席位变迁

2025年的这场座谈会,被外界视为政策风向标。六位发言企业家中,雷军因小米汽车量产破局、华为深耕芯片与5G、比亚迪领跑新能源,清一色贴着“硬科技”“制造业”标签。反观腾讯与阿里,虽同为万亿市值巨头,却仅以“参会”身份低调存在。

马云:从“争议”到“回归”

过去两年,阿里因反垄断整改、电商增速放缓陷入低谷,马云一度淡出公众视野。但2024年以来,他频繁现身阿里园区,力推AI战略,促成与苹果的AI服务合作,推动股价年内暴涨50%。此次参会,被解读为“合规整改完成、战略转向AI”后的官方认可。

马化腾:娱乐帝国的“尴尬”

腾讯虽坐拥社交与游戏霸主地位,但其核心业务仍集中在数字娱乐领域。2021年财报显示,游戏收入占比超30%,而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硬核”业务尚未形成压倒性优势。在“脱虚向实”政策基调下,这一标签显然不够“安全”。

当“造车”“造芯”成为主旋律,曾经的流量之王腾讯,是否已被贴上“虚拟经济”的隐形标签?

二、信号解读:为什么是刘永好,而不是“二马”?

通稿中,新希望刘永好的发言席位尤为值得玩味。作为农牧业龙头,新希望代表的传统实业虽利润率不及互联网,却关系国计民生。这一安排,与近年政策脉络高度一致:

1.“降温”互联网,并非否定其价值

互联网经济仍是中国创新的重要引擎,但过度依赖流量红利、资本扩张的模式已触及天花板。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阿里、腾讯的市值管理转向“技术深耕”而非“规模碾压”,便是顺应这一逻辑。

2. 实业“卡脖子”倒逼资源倾斜

芯片、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国际竞争白热化,仅靠互联网应用创新无法突破技术封锁。华为研发投入超1400亿元、比亚迪专利数破4万件,这些数据背后,是国家对“硬科技”的迫切期待。

若互联网巨头All in AI就能重获青睐,为何马云仍不及雷军“实至名归”?

三、深层矛盾:流量狂欢与实体根基的撕裂

全民直播带货的今天,一个尖锐问题浮出水面:“货从哪来?”当互联网平台赚走大部分渠道利润,制造业却陷入低价内卷。2024年双十一,阿里GMV创新高,但品牌商利润率反降至5%以下。这种“虚假繁荣”,暴露了互联网经济的致命短板——没有实业的支撑,流量经济只是空中楼阁。

反观小米,从手机到汽车,雷军坚持“硬件+软件”融合,将互联网思维注入制造业;比亚迪更凭垂直整合产业链,打破西方百年车企垄断。它们的成功,恰恰证明:只有根植于实体创新的互联网化,才是国家需要的“新经济”。

互联网曾是经济舞台的“明星主角”,而今,它必须学会做实体产业的“最佳配角”。

黄金时代结束?互联网巨头的“二次创业”

马云的AI突围、马化腾的产业互联网探索,说明巨头们早已嗅到风向变化。但能否真正转身,取决于两个关键:

1. 技术深度:阿里的通义千问大模型能否媲美DeepSeek?腾讯的AI医疗、工业算法能否规模化落地?

2. 利益让渡:是否愿将资源从高利润的C端业务,转向周期长、风险高的B端技术?

留给读者的问题:当“造富神话”的光环褪去,你会更信任一个“会玩流量”的巨头,还是一个“能造芯片”的企业?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立场)

举报/反馈

网址:从“C位”到“隐身”:马云、马化腾的席位变迁与经济信号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20769

相关内容

马化腾、马云、雷军、梁文锋等齐聚!任正非坐C位,释放哪些信号
试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马云背后的男人”蔡崇信来到了阿里的C位
座谈会上,马云马化腾的座次安排
低调的二把手:马云马化腾背后的“操盘者”
低调的二把手:马云马化腾背后的「操盘手」
马云、马化腾等签名:雷军最像明星,马化腾最凌厉,马云最搞怪!
王一博座位号变迁史:从顶流到“第二排”的江湖地位
从首富之争到公益伙伴:马云与马化腾的传奇关系
3位马氏企业大佬,你知道马云、马化腾,最后一位是谁你知道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