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体系建设】金岳霖与中国哲学
一门学科的建设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作为把现代逻辑作为一门科学引进到中国的金岳霖,他的开拓性工作和成果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刘新文在《哲学需要逻辑》中说:金岳霖先生在《逻辑》中把现代逻辑作为一门科学引进到中国,并运用这样的逻辑来推广他在《论道》和《知识论》中的世界观和认识论;这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不仅成为了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也为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致力于这样的努力扫清了道路,“就像有个大胡子德国人曾经说过,重要的事情并非重新解释有问题的情境,而在于改变它”。
金岳霖先生(1895-1984)与中国哲学学科的联系是紧密的。1930年,他和陈寅恪先生一起,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写过审查报告,他自己又在稍后出版过著作《论道》、写过论文《中国哲学》,就是在他1948年底重写完成的著作《知识论》中,也随处可以看到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关注。据文献资料看,金先生在1930年审查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哲学”问题被称为“金岳霖问题”。这一问题是:“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新文研究员在《文史哲》第四期发表了论文《金岳霖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该文章基于罗素的“逻辑是哲学的本质”这一论题,从金岳霖先生“逻辑一元论”的角度对金先生关于“中国哲学”与“中国逻辑”的论说进行了阐发。
他在论文中指出,“金岳霖问题”有两个先决问题,第一,先秦诸子讨论的问题是不是哲学问题;第二,先秦诸子有没有逻辑,如果有的话这个逻辑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而第二个先决问题的关键,根据他对金先生著作的解读,认为是在于逻辑一元论与逻辑多元论之争。逻辑的一元论看法要求助于现代哲学家的一种基础倾向,金先生在自己后来出版的《逻辑》《论道》《知识论》等著作中,援引皮尔士的“样型—凭借区分”(type-token distinction)学说来说明逻辑与逻辑系统、实质与形式之间的区别,以支持逻辑一元论。如果把两个先决问题中的后者解释成前者的必要条件,那么金先生的这些工作以及沈有鼎先生、张清宇先生等人对墨家逻辑的研究可以被解释为对“金岳霖问题”所做的回答。
刘新文的论文不仅解读了金岳霖先生本人以及其他研究者围绕“中国哲学名实问题”所做的构造性工作,对其中的“逻辑一元论”及相关论证进行了梳理,而且从金先生的视角——主要是金先生20世纪40年代从逻辑一元论视角对逻辑多元论的批评,观照了当前学界的“逻辑多元论”与“逻辑一元论”之争。[论文观点做些介绍]
他论文中的观点和问题引发不少学者的争论,围绕逻辑一元论的观点、论证方式、可能引起的问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荣立武副教授、苏庆辉教授、梁飞副研究员和中山大学哲学系马明辉教授等四位学者对他的《金岳霖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展开了评论和争鸣。
荣立武副教授在评论《从推理的规范性看金岳霖问题》中用格莱斯的推理思想来注解金岳霖的逻辑思想,认为金岳霖先生把形式逻辑的“管”分为单纯演绎的管和认识上的管,分别决定了狭义和广义的逻辑观,他主张把前者视为逻辑规范性以辩护逻辑一元论,把后者视为推理规范性以说明逻辑在实践运用中的文化相对性。他用格莱斯的推理思想来注解金岳霖的逻辑思想,认为二者的思想都是从批判罗素的逻辑与语言思想发展出来的。[内容稍微翔实一些]
苏庆辉教授以《从逻辑后承概念来看逻辑的一与多──评刘新文<金岳霖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为题指出,在逻辑学的发展中,自弗雷格发展出一阶逻辑(或称为经典逻辑)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批判着一阶逻辑,并朝着不同的方向去发展各种非经典逻辑。面对这样“百花齐放”的现象,我们该如何看待呢?另一方面,我们是否能有一个方式去比较各个逻辑系统的差异(或优劣)呢?他从逻辑后承概念的视角来切入逻辑的一与多,以检视多个逻辑系统的优劣,并从当代逻辑学的视角回顾并阐释了金先生的思想,以彰显金先生思想的博大精深。 [内容稍微翔实一些]
梁飞在《金岳霖论“逻辑一元论”——兼与普利斯特“逻辑一元论”比较》一文中认为,金岳霖先生从“逻辑一元论”的立场提出“逻辑不二,而逻辑系统不一”,这一思想在他对C. I. 路易斯的批判中得到了清晰的阐释。在当代逻辑一元论与多元论竞争的背景下,通过将金岳霖先生与普利斯特的“逻辑一元论”进行比较,可以充分说明金岳霖学说在当代逻辑哲学讨论中的意义。
马明辉教授在《道一以贯之:金岳霖的‘逻辑不二’论兼评刘新文<金岳霖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一文中认为,金岳霖先生提出“逻辑不二”论,坚持逻辑一元论,主张逻辑是一,而逻辑系统是多。逻辑没有时间,逻辑是先验的。亚里士多德用“必然地得出”说明逻辑的本性。弗雷格把逻辑定义为研究真之最普遍规律的科学。金先生的逻辑观符合逻辑学发展的主流。从逻辑系统方面看,一阶逻辑是逻辑本身的系统,各种不同的逻辑系统都绕不开一阶逻辑。一阶逻辑的本体论中立性同样支持金先生的观点。借用中国哲学的说法,逻辑与逻辑系统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理一分殊”。
随后,刘新文以《哲学需要逻辑》为题,对上述评论做了回应。对于荣立武的观点,他认为,根据金先生的意见,形式逻辑有广义的形式逻辑和狭义的形式逻辑之分,前者在承认充足理由律的条件下谈概念、判断和推理,而后者在不承认充足理由律的条件下来谈语词、命题和蕴涵关系。此外,这种认识论上的管不能还原为单纯演绎上的管。对于苏庆辉的观点,他引用金先生的话回应:“不相容的逻辑系统是不能成立的思想,……理论上没有不相容的逻辑系统,那就是说,没有不相容的逻辑。”他指出,梁飞的文章中提出了普利斯特辩护的是理论逻辑多元论和应用逻辑一元论的观点,这样的话,似乎逻辑一元论也是多样性的。金先生关于“理论”这个词的观点或许反过来也有助于理解普利斯特的学说。马明辉认为从“奎因论题”的角度也可以支持金先生的逻辑一元论,而且进一步明确地指出,“逻辑就是一阶逻辑”。刘新文认为这个论题确实支持了金先生的观点。
这组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金先生在《逻辑》《论道》《知识论》中建立的庞大哲学体系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的一部分,沿着金先生及其后来者的工作意向,研究并构建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称的逻辑系统,以之作为阐发中国哲学的工具,促进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该成为一桩后继有人的事业。
金岳霖先生的“逻辑一元论”思想,其以罕见的逻辑思维和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方法建构的知识论体系,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对“中国哲学”与“中国逻辑”之身份的论说,迄今仍然在学界引起回响和争论。学者的学术争鸣无疑是澄明真理、传承文化和思想资源以进行学科建设、推动知识进步的主要途径。
网址:【学科体系建设】金岳霖与中国哲学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19412
相关内容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金岳霖的《知识论》金岳霖:在现代逻辑学中找寻“理性”
论金岳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哲学思想
金岳霖:亦哲亦诗的逻辑学家
被历史埋没,哲学方面的真正大师,了不起的金岳霖
金岳霖:与情敌终生为友的哲学大师
哲学大师金岳霖一生痴爱林徽因与情敌做邻居
林徽因儿子和金岳霖关系有多好?喊金岳霖“金爸”,为他养老送终
金岳霖是谁 金岳霖终身未娶又是因为哪个女人?
哲学大师金岳霖与“已婚”林徽因的爱情:相遇恨晚,为其一生未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