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史互证”确立鲁迅的诗人形象
作者:冯 辉
最近出版的黄乔生的《鲁迅诗传》,一方面细致梳理了鲁迅的诗歌创作,用“诗歌”串联历史,完整呈现了鲁迅的思想;另一方面则回归鲁迅诗歌本身,为读者呈现出一位生动的、立体的“诗人鲁迅”形象,展示了诗歌在鲁迅生平创作中的重要价值。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鲁迅在所涉及的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的好友许寿裳就说他是诗人,李长之《鲁迅批判》中也说过,“鲁迅在文艺上乃是一个诗人”,但鲁迅在评价自己的诗歌创作时却说“我于旧诗素未研究”,新诗则“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新诗人的出现,就洗手不作了”。
通过梳理鲁迅一生创作的70余首旧体诗、20余篇散文诗以及译诗,《鲁迅诗传》揭示了诗歌贯穿于鲁迅生命中的意义。从周作人日记中所记录的《别诸弟三首》到1935年创作的《亥年残秋偶作》,诗歌创作贯穿了鲁迅的一生,并反映了鲁迅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心理状态。虽然数量并不算多,但如黄乔生所说,“鲁迅胜过很多诗人的地方正是不多写,很少有拜会、宴饮、感怀之类应酬之作。鲁迅不是为作诗而作诗”。鲁迅的诗歌凝聚着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洞察,因此,他的诗人身份的重新确立,凸显了他的丰富性。
在《鲁迅诗传》之前,黄乔生先后出版了《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鲁迅像传》等著作。《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是我国第一部为周氏三兄弟作合传的著作,《鲁迅像传》则是以照片为平台,将传主的照片与生平穿插。《鲁迅诗传》再次在形式上作新的探索,以鲁迅的诗句作为章节标题,将诗歌与鲁迅生平事件紧密相连,并以其大量的诗稿手迹、书信、图片等文献为佐证,从而形成“诗史互证”的独特作传结构。比如,通过分析《自题小像》中“轩辕”的意象,结合鲁迅青年时期的留日经历,揭示其早期思想的形成。这种作传手法不仅将他的家世、婚恋(例如与朱安的关系、与表妹琴姑的关系)、交游等碎片化生平串联起来,更是以诗歌为镜映照出其精神世界的变迁。
鲁迅诗中既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激昂呐喊,也有“度尽劫波兄弟在”的柔情;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如《野草》中的象征性语言),又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如祖父周福清的旧学熏陶)。书中特别关注鲁迅诗歌“冷峻与温情并存”的特质,例如《偶成》中对鬼怪意象的运用,既隐喻社会黑暗,又暗含对人性幽微的悲悯,这种矛盾性体现了鲁迅作为启蒙者的孤独与坚韧。
正如书中所言,“鲁迅用全部诗作——应该说用全部文字——写成一篇篇抒情诗,并组成一部长篇叙事诗——就是他的传记”。《鲁迅诗传》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平衡,对于鲁迅研究者,它是绕不开的学术视角;对于普通读者,它是一把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史的密钥。(冯 辉)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网址:以“诗史互证”确立鲁迅的诗人形象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18896
相关内容
鲁迅诗歌注析鲁迅与郁达夫的诗情和友情
纪念鲁迅逝世88周年:鲁迅最经典的九首诗,满怀悲悯,肝胆照人
鲁迅的人物形象
人们对鲁迅的评价有多高?请看诗人臧克家是怎么说的?
乐乐茶联名鲁迅经典形象,律师:确保使用公众人物形象的合法性,避免侵权行为
高长虹和鲁迅冲突与《月亮诗》:鲁迅失察
民国十大诗人评选结果揭晓:徐志摩居首,艾青排第六,鲁迅榜上有名
《大唐诗人传》:以诗言史读懂一代诗圣
吉狄马加:AI做不到“人诗互证”|大道⑨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