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诗词看金星
1、从中国古代诗词看金星从中国古代诗词看金星在我国古代,人们对 “天文” 是非常重视的,史书的 志 总是以 天文志为开篇,类书也经常把“日、月、天文”放在最前面。明末清初时期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 周三代。 其实不光 “三代” , 在整个中国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贩夫走卒,都非常关心头顶上的天象。本文我们以古代诗词中对金星的描写为例,看一看古代的普通文人墨客对“天文”的关心到什么程度。金星是一颗行星,在通常的夜空中,它的亮度仅次于月球,那灿烂的光芒在群星中十分惹人注目,所以从远古起,它就成了天上除太阳、月亮之外人们最先关注的
2、对象。开始,人们用最简单、直率的名字“明星”来称呼它:“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诗经陈风东门之杨 )“帘外严霜皆倒飞,明星烂烂东方陲”(唐李贺夜坐吟)另外,人们还给它取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如启明、长庚、太白、太皓, ,从文人墨客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搜集到很多有趣的话题,如金星的晨昏星交替现象、太白金星神、金星昼见、金星与弯月的关系、金星与星占等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金星出现的“晨昏交替”现象古人很早就发现,在天亮前,有时会有一颗明亮的星星从东方冉冉升起,仿佛在向人们报告,黎明快要到来了,所以人们就形象地把这颗星称作 “启明星”。人们又发现,有时在黄昏太阳西沉后,西天会有一颗星星迅速明亮起来,天色黑
3、透时, 它已成为全天最光亮夺目的星星,当然, 不久它也就随着消失的昏影一起徐徐落下,它的出现过程,好像在预示着长夜来临一般,于是人们叫它 “长庚星”。庚,是“续”的意思,表示黑夜长续,有人解释为五更的“更”,也通。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诗句“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正表现了古人的这种认识阶段。民间还把天狼星也加进去,称天上这3 颗最亮的星为 “大毛郎”、“二毛郎”和“三毛郎”,其中“大毛郎”是长庚星, “二毛郎”是天狼星, “三毛郎”是启明星,现在北方农村还流行着“大毛郎出,二毛郎赶,三毛郎出来白瞪眼”的说法。天黑以后,大毛郎,即长庚星先出现,逐渐向西沉去,然后是二毛郎(天狼星)在后追赶,等三毛郎启明
4、星出来之后,天色就开始发亮,最后一颗星也看不到了,故称“白瞪眼”。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人们又发现,启明星和长庚星不会在一个夜晚都出现,晚上看到长庚星时,早晨就看不到启明星,反之亦然;后来人们又发现,启明星和长庚星的亮度变化和移动方式非常对称。终于有一天人们明白了:启明星和长庚星原来是同一颗星,它们总是交替出现的。由此看来, “大毛郎”和“三毛郎”在一夜里前后出现只不过是民间的想象和误传而已。现在我们知道,金星的绕日轨道在地球轨道以里,我们从地球上看去,金星总在太阳的两侧摆动,最大不超过46,所以形成了这种晨星、昏星交替出现的现象。宋元之交的诗人、书法家仇远的小诗纪事,写得颇有情趣和意境,其中提到了
5、启明星:柴扉深闭百虫秋,落叶幽花露未收。野僻了无鸡报晓,启明星在树梢头。诗人可能是在秋夜里赶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终于遇到一户人家,不料柴门紧闭, 虽然这家没养鸡,听不到雄鸡报晓声,但诗人抬头一看启明星已挂在树梢,知道不久就要天亮了。南宋诗人王之道的和鲁如晦七夕诗, 写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看牛郎织女相会,以启明星为由头,作了独特的想象:乞巧谁家绮席开,夜阑箫鼓趁虚催。启明不为牵牛计,又放朝阳送曙来。看来七月初七这天诗人为了看牛郎织女相会,耳听着邻家的筵席箫鼓声,守了整整一夜,不料启明星慢慢从东方升起了,诗人忍不住埋怨道:启明星也不替牵牛星考虑考虑,人家一年好不容易相会这一次,你又老早的把黎明和白
6、天召唤来,多煞风景!也许是晚上观天的机会更多吧,人们称呼“长庚”的时候比称呼“启明”的时候要多得多,特别是知道了二者是一颗星后,干脆经常用 “长庚” 代替 “启明” ,因此古代描写“长庚”的诗句非常多,而且写的也不一定是晚上的金星。看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前二句是用南朝王子猷雪夜兴起,寻访朋友的典故,表现诗人对王十二的向往,随后四句全是写天象,有浮云、有孤月、有银河、有北斗,有长庚,为后面铺写二人的孤傲不群、清高自赏的品格打下了伏笔。有些诗里明显写的是晚上的长庚,如“往来不特地之灵,西
7、有长庚一点星”(南宋 王义山 钱长白李左丞) 。 李白在上首诗里写的也可能是晚上的长庚。等有的诗句就明显写的是“晨星”长庚了: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北宋苏轼夜泛西湖五绝)诗人夜泛杭州西湖,直到接近黎明,东方苍龙星座已经西没,牛、斗星宿已横在南天(看来是公历5、 6 月份,只有这时,黎明前才有此天象),东天的金星则慢慢升起,因为特别亮,显得芒角四出,十分耀眼。后二句是说,因为西湖是游览区,禁止打渔,夜里偷着钓鱼的人都趁天未亮收起竹筒溜走了,诗人乘的游船经过,只听到湖里的浪涛声(菰是一种水生禾本类植物,可产茭白,蒲,指可用来编制扇、席的水生蒲草,菰蒲常
8、代指湖泽)。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有小诗月中炬火发仙山驿,小睡射亭五首,写的清新活泼,生动形象,我们选其中3 首欣赏玩味一下:蹈月何销秉炬行,也防月落未天明。果然留下长庚去,更赚行人作晓星。诗人看来是在一个月圆未圆之夜,半夜就从客栈起身,举着火把赶路,累了在路边一个亭子里小憩。他发现月光很明亮,不点火把也能看清道路,不过他并没有让火把熄灭掉,因为如果月亮落山、天还没亮,还是用的着火把的,果然,黎明前月亮就落了下去,只剩下金星在东天高挂,替行人照耀着行程。长庚初让月先行,不料姮娥也世情。趣驾冰轮渡银浦,乱抛玉李掷长庚。月亮偏西在先,金星升起在后,故称“长庚初让月先行”,不料月中的嫦娥也是性情中人,她
9、奔忙中驾着月亮渡过银河,为表达自己的心意,把一些白亮的星星远远抛给了金星很可能是此时出现了流星雨,或一到几个大的火流星,才会使诗人作出这样的联想。月轮已落尚残光,一似两山没夕阳。次第长庚都落去,日华犹未出扶桑。头二句写的非常形象,月轮已落,西天还能看到一些剩余的月光,再看东天,已泛起鱼肚白,东西两山此时都如同是夕阳落下的景象。再等一会儿,月光不见,长庚也落去了这里的 “落” 不是落下,而是金星的光芒敌不住越来越亮的曙色,慢慢在天光中消失了这时天已大亮,但太阳仍然没有露头呢。太白:金星的通用名称在我国古代,金星的通用名称是“太白”, “太”这里表示“极大”, “太白”即“白到极点”的意思,这个名
10、称生动体现了金星光芒极白极亮的特点。宋元之交的诗人方回有七月初一日早起写道:太白星初上,参旗井钺连。新秋知几日,酷暑极今年。既然是早起所作,星又是“初上”,毫无疑问这时的太白星是晨星。 “参旗” 、“井”、 “钺”都是古代星座名,这三个星座都属冬夜星空,在夏末秋初的早晨,正好从东方升起,与晨星太白参差相连。由此可见,诗人是一位很熟悉星象的人,诗中所叙都是实写。明初辅佐朱元璋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刘基在他的戎马生涯中,曾写了这样四句诗:四更城上寒,刁斗鸣不歇。披衣出户视,太白光如月。( 从军五更转)刘基在守城时四更醒来,只听得城上巡更的刁斗敲击声不断,寒气阵阵,他披了衣裳开门察看时,映入眼帘
11、的是明亮的太白星光,看来这时正值 “金星最亮日”前后,所以他才作出了“光如月”的惊叹。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其著名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中, 曾这样夸张地描写海水之热: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热海即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此海并不热,只是因在炎热的中亚腹地,靠近沙漠,被传成了“热海”。诗人想象:造化之火在暗暗燃起天地这个大炉子,干吗只烘烤西北的一角呢?其热气逼人,融化了月亮的广寒宫,侵犯了天上的太白星,地上一直进逼到漠北匈奴,实在是无与伦比了!诗把“月窟”和“太白”放在一起写,是拟人手
12、法,因为月窟有女神嫦娥,太白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位神仙。凡看过西游记这部小说或电视剧的人,对天宫里那位“太白金星”一定不陌生,太白金星是一位文官,留着长长的白胡子,老态龙钟,擅长息事宁人,经常在玉皇大帝和孙悟空之间做和平使者。想一想,在古罗马神话中,金星即维纳斯女神,是爱与美的化身,怎么在中国, 金星就成了白胡子老头了?其实,最初道教的太白金星神也是一位女神,她穿着黄裙子,戴着鸡冠,手拿琵琶,而且地位仅在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之下,是道教诸神的“第四把手”,她明朝以后才被人们改造为西游记里白胡子老头形象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与金星联系最密切的应该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了,传说他母
13、亲怀孕时,做了一个梦,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随后生下了他,因此父母给他取名李白,字太白。长大后的李白漫游天下,好酒任侠,他的诗豪放洒脱、 雄浑瑰丽、追求自由和理想,在艺术和境界上都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誉为“诗仙”。看他是怎么描写“太白”的: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古风 )不过这太白不是指金星,而是指太白山。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海拔 3767 米, 在历史上较寒冷的时代,山顶终年积雪,从关中平原眺望,白雪皑皑,银光四射,蔚为奇观,故称“太白山”。秦岭山脉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和气候
14、分界线。唐代都城长安就在秦岭以北,所以李太白不仅与太白金星,也与太白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太白出东方,彗星扬精光。鸳鸯非越鸟,何为眷南翔。惟昔鹰将犬,今为侯与王。得水成蛟龙,争池夺凤凰。北斗不酌酒,南箕空簸扬。( 拟古十二首之六)上面这首诗的“太白”才是金星,诗中又提到了彗星,还用了南箕、北斗星座空有形状而无实用的典故,表现了局势难料、战乱不休的社会现状。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登太白峰)这四句诗非常绝妙,因为其中三个太白:太白峰、太白金星、李太白同时相遇了,表现了诗人“山高绝顶我为峰”、 “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宏大气魄。太白昼经天,颓阳掩余照金星昼见在通常的恒星行星中,
15、金星是唯一在白天可能会用肉眼看到的星星,其亮度最高的那一天称 “金星最亮日”, 在这一天的前后若干日,如果气象条件好的话,视力好的人在白天就可以用肉眼看到它。金星由于是在地球轨道以里绕太阳转动,有时以光明面对着我们,有时用阴暗面对着我们,所以它在与太阳的一个会合周期里,有着和月相非常相似的变化。当金星运行到“下合”位置时,相当于月球的“朔”,按说亮度本应降到“零”,但由于金星浓密的大气会折射太阳光,其亮度仍非常高,约是“织女星”的 40倍, 但由于掩没在强烈的太阳光中,我们无法看见;当它运行到 “上合” 位置时,相当于月球的“望”,这时金星离我们最远,其光亮的圆面很小,所以其亮度居然只与“黑暗
16、面”朝向我们时大致一样,并因为与太阳的方向再次重合,我们也看不见。当金星在东、西大距位置时,相当于月球的“弦”,亮度较高,约是织女星的 60 倍。但这时还不是最亮,金星要继续向“下合”位置移动,形成“弯月”形状,当金星“月牙”的宽度越来越小时,其角直径也越来越大,二者达到一个适当的比例时,我们眼睛接收金星反射的光线最多,这一天我们看到的金星就最亮,可达织女星的80-90 倍,故称“金星最亮日”,白天常可看到。对在白天看到金星的现象,古人称作“金星昼见”或“太白经天”。古人常把金星与战争、自然灾害联系起来,那么白天看到的金星,显然就更是严重的不祥之兆了。唐人易静的兵要望江南词,专门提到金星昼见对
17、战事的影响:金昼现,名号是经天。其分用兵兵必罢,未曾动处却兵连,人马满郊田。“其分” ,即它的预兆,在金星昼见时,如果用兵,必然会打败仗, “罢”即“疲”,队伍疲怠,当然要失败;如果不主动出兵,也不一定能赢, “却兵连,人马满郊田”,指的是兵连祸结,天下大乱,不知政权要落入谁手了。宋人魏了翁的山河叹送刘左史归简州,写的是对山河破碎、灾变频仍的感叹,下面有针对地引用几句:山河两戒南北分,天地一气华戎钧。,春秋二百四十载,地震才五兹何频。,太阳朔蚀忽无光,金星昼见亦累旬。,“山河两戒”是唐代僧侣、天文学家一行提出的地理概念, “两戒”实际是两大山系,南、北各一条,构成华夏与蛮夷的地理界线,一般称北
18、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这个观念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影响了人们对天下格局的理解。但魏了翁不信这个,他认为在同一片蓝天下( “天地一气”) ,汉族与周边民族应该和睦相处( “华戎钧”) ,长达 242 年的春秋时代地震只有5 次,而现在地震接连不断,而且在朔日忽然发生日食,然后一连几十天金星在白天都能看到,辽、金相继南侵,征战不休,时局实在是岌岌可危了!由于地球、金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是椭圆,且轨道不在同一平面,所以在不同的月份出现 “金星最亮日”时, 金星的相位、距离、 方位都会有微小的差别,所以其亮度极值也会有大有小,上诗写的金星长达几十天都能白天看到,想来应该是一次亮度极大值了。另外像明代
19、李少阳的“太白经天照城阙,甲光侵肌冷如铁”( 太白行) 、清代董文涣的“太白再经天,荧惑不肯伏。威弧罢张弮,枉矢忧集屋”( 纪事一百韵 ) ,表达的都是预兆战乱的主题(荧惑、威弧、枉矢,都是天象)。像李白的“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太白昼经天,颓阳掩余照”(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更是写金星昼见的名句。诗题中的“乱”指“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年间,幽燕一带的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导致中原生灵涂炭,一度两京陷落,虽然历时7 年后战乱终被平息,但唐王朝元气大伤,从此逐渐衰落。这样重大的战乱,古人当然要把它与 “太白昼经天”联系起来了。月共长庚耿耿明金星伴月星、月相伴,是一种非
20、常美丽的天象。星,是越亮越好,当然非“最亮日”前后的金星莫属;而月, 则不能太亮,因为满月发出的银白光辉会使最亮的星星也黯然失色,只有细细的弯月最适合“伴月”。巧在金星总不离开太阳的左右,月亮在太阳左右时也总是一钩弯月,所以我们经常能有意无意在傍晚或黎明抬头在天幕上看到这一动人天象。正因为“金星伴月”天象的引人注目,古人也特别关心它,历代很多诗词都提到过这一天象。如唐韩愈的东方半明写道:东方半明大星没,独有太白配残月。嗟尔残月勿相疑,同光共影须臾期。残月晖晖,太白睒睒。鸡三号,更五点。正是将近黎明时分, “大星” (最亮的恒星)都看不见了,只有东天的金星和弯弯的残月交相辉映。随后韩愈说:残月你
21、不要有什么想法,你们共同徘徊只是很短暂的时光,你的光芒朦胧(晖,这里通“晕”) ,它的光芒晶莹(睒,音、义都同“闪”) ,雄鸡已叫三遍,时间已是五更,一会天大亮,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南宋诗人洪咨夔有送游考功将漕夔门七绝:温公一传谏议刘,菊坡一传吏部游。长庚伴月天欲晓,西照太白南罗浮。前两句写人物事件,温公指北宋名臣司马光,曾任谏议大夫,菊坡指南宋名臣崔与之,因政绩突出、坚决抗金而一再被重用,这两句是引用名人事迹表达对朋友的赞赏。第三句写黎明前的金星伴月,熠熠生辉,西可照耀到秦岭太白山,南能映照岭南罗浮山(在广东惠州),以景写情,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进一步赞美。提到星月并列的图案,读者们首先想到的可
22、能是国旗。许多国家、特别是伊斯兰国家都喜欢用弯月装点自己的国旗,有时还不忘在月亮前放一颗星星,这很可能是受金星伴月天象的启发。当然, 这些国旗都把星星放在月牙包围的黑暗部分之前,相当于“金星凌月”,我们知道,任何星星都比月亮更远,只会被月亮遮掩,是不可能凌月的。国旗上这些星月图案,大都是残月形状(“C”形),而且左月右星,可能这样更符合大多数人认为的匀称美感。有趣的是,古代诗词描写的金星伴月,多是黎明的残月,上引两例都是如此,看来这种形状和位置确实更能引起诗人们的注意。再举几例来看:相看半作晨星没,可怜太白配残月。(北宋 苏轼任师中挽词)晨光迫残月,回顾失长庚。(苏辙题东坡遗墨卷後,写随着天光
23、渐亮,金星首先消失的过程)几夜楼东晓望时,长庚缺月傍参旗。(元方回 七十翁吟, 参旗是星座名)当然描写新月的也有,如:月细光未多,大星助之明。至舍心未稳,丽谯才一更。(北宋 杨万里晚出郡城, 往值夏谒胡端明泛舟夜归, 夜归时谯楼才报一更,说明看到的是新月)坐久天容却温丽,一弯新月对长庚。(南宋 范成大雪霁独登南楼)芙蓉归去来,月落长庚孤。( 南宋 洪咨夔九华叶子真赋)月先落了,只剩下长庚,这很可能是新月很细,先落下的景象。明代诗人高启的寄余左司:何处吹愁角一声,大江东岸吕蒙营。天随流水茫茫去,月共长庚耿耿明。这就难以辨别是清晨还是傍晚的景象了。南宋王迈的代贺崇清陈侍朗正种谠诞辰:九月十五夜未艾
24、,长庚伴月光煌煌。台星寿星合为一,今夕何夕见此祥。十五为圆月,这里的“长庚伴月”是一个在东、一个在西,遥遥相对,最宽泛意义上的“伴”。后两句中, “台星”为代表朝廷要职的星座,台星寿星合一,是对朋友官高年尊的祝贺之词。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金星与星占在西方语言中,金星称“维纳斯”(Venus) ,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其原型又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神阿弗罗狄忒,所以在西方文化中,金星基本是美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金星也经常是一颗美丽的星,但一进入星占领域,金星立刻就和战争、动乱联系在一起,成了一颗灾星了。在其他许多民族的习俗、星占或传说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古代腓尼基人、犹太人都认为
25、金星是恶魔的化身, 古代墨西哥人也害怕金星,当金星出现在窗口时总要关闭门窗,怕金星的光芒给人带来疾病。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都表现了金星与战事的关系:马饮长城水,军占太白星。(唐徐九皋送部四镇人往单于别知故)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唐王维陇头吟)势疑空山竭九泽,杀气已应太白高。( 北宋曾巩一鹗)上文提到“金星伴月”,说它美丽,是在普通人的眼中,而在星占家眼里,金星走到月亮附近,尤其近到犯、掩的程度时,是一种相当凶险的天象,预兆着人间将有大的战争。所谓 “犯”, 指金星距月亮 “一尺” (今天的1) 之内, “掩”是月掩金星,不过古人不知道月亮和金星哪个离我们近,常称 “太白入月”或 “太白食月” ,即金星在月亮前走过,实际上, “太白食月”是不可能发生的。李白的胡无人写道: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其中“太白入月”天象,预兆着胜算在我们一方,李白此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人们对侵略中原的胡人的愤恨, “旄头”指昴星团,昴宿正是胡人的分野。南宋人唐士耻丙寅孟夏闻捷和陈平:朝家遵养自三宗,一旦吾皇定一戎。近事长庚偏入月,清诗太白又先功。
网址:从中国古代诗词看金星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18015
相关内容
为古诗词寻找现代表达展现古代诗歌的当下之美 中央歌剧院推出中国古诗词音乐会
把中国古典诗词唱出来,唱出国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现状与思考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飞花令游戏规则 中国古代诗词游戏的魅力
“Z世代”诗词达人循着唐诗宋词“恋上”国风文化
古诗词与音乐
那古诗中的兄弟之情:深探古代诗词中鲜为人知的骨肉情深
[正版]李清照词传 半生烟雨半世落花千古才女的诗词一生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古典文学人物传记青春文学诗词歌赋书籍古诗词集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