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百练:濮存昕

发布时间:2025-09-24 22:44

材料一: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练厅的墙上,写着“戏比天大”四个字,这既是北京人艺对艺术的永恒追求,也代表着几代人艺人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见到濮存昕时,他正在排练厅忙碌着。“对于演员来说,怎么就戏比天大呢?戏没演好,又不会出人命。其实就是为了观众心里的那份期待,文艺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服务。”濮存昕用一句话道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濮存昕是人们熟知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不断打磨演技的攀登者,如何服务好人民,他的答案在一部部作品中。一直以来,北京人艺都有着保留优秀经典剧目的传统,随着《雷雨》《茶馆》《洋麻将》《蔡文姬》等经典作品不断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观众,濮存昕在舞台上的角色也在变换中丰盈。“当你看到每天剧场里有那么多观众看着你,你就会觉得舞台这个地方是神圣的,要用真实的表演去向他们汇报。”濮存昕说。

赋予作品新意、品质和时代内涵,让观众每一次走进剧场都看到演员身上的进步,才对得起他们的支持。这是濮存昕一直在心里反复琢磨的事。

2021年9月,北京人艺新排话剧《雷雨》在新落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与观众见面。"1990年刚接过周萍这个角色,我是在表演自己的理解,把表演弄成了一个空壳,只剩下情绪。”谈及自己的不足,濮存昕毫不避讳。在这次新排的《雷雨》中,濮存昕的己角色从少爷周萍变成老爷周朴园,他更是以导演的身份,带着对舞台几十年的理解和沉淀,为观众献上了一部不一样的《雷雨》。为了这次演出,两个月时间里濮存昕和剧组在排练厅中一点点地抠着每一处细节,从一句台词的情绪到一个动作的停顿,入了戏的他神采奕奕。在“戏比天大”四个大字映照下,排练厅里每个人的神情中似乎都添了一分敬畏。

濮存昕的舞台人生已度过40余年,在这一方天地里和青年演员们排戏、搭戏仍令他倍感珍惜。“年近古稀,再不做好传承这件事,留着谁去做呢?”从老一辈艺术家手中接下一部部经典,并把艺术的接力棒传递好,濮存昕觉得身上的责任很重。

最近十年,濮存昕渐渐淡出荧屏,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剧场中。很多年轻的观众无法想象濮存昕曾经受观众喜爱到什么程度,被跟拍、有观众自发要给他建立个人网站……这却往往让濮存昕感到恐慌,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需要”,甚至不惜伤了一些人的心。“如果喜欢我的表演,走进剧场就够了。所以当时我劝那些年轻人要把时间都用在自己的成长上,要崇拜就要崇拜那个努力的自己,今天他们应该都长大了吧。”濮存昕话语真挚。

剧场里的濮存昕从不担心被人遗忘,因为戏剧人的舞台永远是广阔的,它可以沿着历史、当下与未来无限延展,也可以跨越山河伫立于每个人的内心。2021年8月,濮存昕用戏剧的方式为世界屋脊送去一份礼物——经典戏剧《哈姆雷特》在西藏拉萨上演。剧组演员全部是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西藏班的毕业生,这是他们正式参加西藏话剧团工作后的首次亮相。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特聘教授,濮存昕用两个月时间为上戏首届本科表演西藏班导演了这部毕业大戏。他在“导演的话”中写道:"30年前,我曾因林兆华先生导演的《哈姆雷特》成了好演员。”如今,他希望用这部剧,为22位来自西藏的孩子在通往好演员的路上铺下一块坚实的砖石,而这22位青年演员将成为丰富西藏百姓文化生活的一支有生力量。

对濮存昕来说,演戏就是长久的修行,只能不断拾级而上,去跨越一道又一道的艺术门槛,去回应观众的期待。正因为如此,他始终在戏剧舞台上发挥着光与热。

(摘编自刘陆等《濮存昕:把经典和艺德一起传承下去》,《光明日报》2022年09月04日)

材料二:

颜值不是人生和艺术的一切,更不是美的所有。今天有不少当红的明星依仗着粉丝和流量,浪得虚名。他们有的毫无演技和艺术修养,光凭颜值在文艺界滥竽充数,拍戏靠替身,台词借配音,近景用抠图,忘记了自己的来路。如何在艺术中实现人格的升华、灵魂的净化,值得一夜蹿红的年轻明星们深思。只有颜值和价值统一,才是一个艺术家必须有的完整的美。我亲眼看到,为藏族孩子们导演《哈姆雷特》后,濮存昕看着演员们,那道慈爱的目光像雅鲁藏布江河谷的风掠过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为了那一刻,他花了四年的时间。潜心创作,如痴如醉,精雕细琢,真正的艺术家在塑造一个个充满真善美的戏剧人物中,永葆自己阳光、俊朗、向上、健康的人格形象和力量。

艺术家的价值,不仅是艺术价值,同时是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特别是在人伦、道德坚守和家国情怀等方面有引领意义。已经有许多有才华有颜值的年轻艺术家,被毫无艺术史依据的“颜值论”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年轻的明星们要珍惜自己的艺术生命,他们的私德实际上也是公德,影响着“饭圈”里那些忠实粉丝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反思,粉丝的非理性需要社会引导。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和人生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其实审美教育,就是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的教育,就是健康健全的人格和素质教育。它不仅关乎艺术和美,也关乎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饭圈”乱象的背后,我们不难看见资本运作的无形之手。明星经纪公司借助网络平台,为套牢自己签约的高颜值高流量高人气明星而不惜重金不择手段,以巨大投入在幕后组织、运作,从而获取人气、资金的高额回报。所以,从表面看是“流量明星”受到粉丝的裹挟,而其背后则是利益驱动的资本裹挟。在“流量明星”的“造星”过程中,经纪公司、有关网站等往往呼风唤雨,追逐利益,而忘记应该努力把好输出端的质量,力求把德艺双馨的年轻艺术家推介到广大粉丝中去,以产生正面效应的社会责任。

(摘编自毛时安《走出“饭圈”畸形审美误区》,《中国艺术报》2021年08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记者开头引用“戏比天大”这句话,不仅体现了濮存昕的艺术追求,也表明文艺工作者应敬业尽职,德艺双馨。

B.戏剧人的舞台永远是广阔的,濮存昕虽然已经淡出荧屏,但他一直深受观众喜爱,所以他从来不担心被人们遗忘。

C.面对现实的巨大诱惑,“流量明星”很容易迷失自我,需要时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警惕自己掉入名利的陷阱。

D.当下的审美教育还不够完善,我们需要加强对粉丝的教育和引导,以改变“饭圈”乱象,繁荣风清气正的新文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多次引用濮存昕的话,真实还原了现场细节,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增强了新闻真实性,也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B.材料一和《"探界者”钟扬》同为人物通讯,都围绕主题从人物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精选典型事件,展现人物风采,揭示时代精神。

C.材料二针对当下“饭圈”畸形的审美现象,展开多角度的分析和评论,思考解决办法,体现了新闻评论的针对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D.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都属于新闻,前者一般报道当代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后者主要评论时下社会热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3.下列不符合“艺术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颜值和价值的统一”这个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为拍摄电影《失孤》,刘德华不惜染白须发,磨坏指甲,晒黑皮肤,甚至用盐让脸变得粗糙,成功塑造了一个地道的农民形象。

B.影视作品中真正能够让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的是精彩的表演、动人的故事和崇高的情怀,而不单是明星阵容或明星的“颜值”。

C.《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某些所谓的明星空有华丽的外表,拍戏靠抠图,对白念数字,甘当“塑料演员”,迟早会凉凉。

D.好演员既须品行好,努力涵育艺德,也要潜心钻研,扎实锤炼演技,但最关键的是要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切实掌握流量密码。

4.材料一是光明网所推专题“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中的一篇人物通讯,着重介绍了濮存昕如何将经典和艺德传承下去。请结合新闻事实阐明作者的立场。(4分)

5.小刚的妹妹是某流量明星的忠实粉丝,因追星多次和家人闹矛盾。如果你是小刚,你将用从材料中获得的哪些启示来引导妹妹理性追星?(4分)

【参考答案】

1.B(3分)【解析】“濮存昕虽然已经淡出荧屏,但他一直深受观众喜爱”与“他从来不担心被人遗忘”之间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2.A(3分)【解析】材料一中引用的濮存听的话,并不全都真实还原了现场细节。】

3.D(3分)【解析】演员的价值追求是涵育艺德,锤炼演技,专心塑造角色,创作优秀的作品,而非“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切实掌握流量密码”。

4.①赞扬濮存昕的崇德尚艺精神。在参演的一批优秀经典剧目中,他不断打磨演技,赋予作品新意、品质和时代内涵,以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②赞扬濮存昕的传承和奉献精神。作为特聘教授,他倾力执导经典戏剧《哈姆雷特》,不仅为西藏学子的成长之路铺下坚实的砖石,也为西藏文艺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4分。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①要关注明星的演技和艺德,不能只看颜值。

②要重视自我成长并崇拜努力的自己,不能狂热追星甚至走向极端。

③要注重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不能混淆真善美与假恶丑。

④要了解造星表象后的推手,不能盲目加入追星“饭圈”。

(4分。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网址:论述百练:濮存昕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15825

相关内容

濮存昕和励志教育
濮存昕谈话剧发展:人艺绝对不会成“百老汇”
濮存昕:迈入70岁后的进与退
濮存昕妙语连珠谈“梅花”、论表演:青年演员力量何来?
濮存昕曾患小儿麻痹 主持人曝明星“另类童年”
致敬·百年谢晋|濮存昕:谢导曾想让我改名
磨练出演技,却没机会演电影,濮存昕一句没人看我演让人心酸
濮存昕为王学兵求情岂止心太软
明星官员报告:濮存昕不称职 范冰冰不作为
“老戏骨”濮存昕:好演员要永远永远练吊嗓子、练基本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