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出圈”出的是什么“圈”?

发布时间:2025-09-24 16:19

  从粤剧《白蛇传·情》以温婉唯美的呈现打动众多观众,到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以耳目一新的表达吸引年轻拥趸,再到婺剧《三打白骨精》让高难度技术精准服务于人物塑造,瞬间变装、技惊四座……近年来,火爆“出圈”的戏曲作品可谓层出不穷。

  人们渐渐习惯用“出圈”来描述戏曲作品关注度高、市场反响好。然而,戏曲“出圈”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受众群体的扩大和票房收入的提高。那戏曲出的究竟是什么“圈”,值得探讨。

  吸引新观众意味着满足新期待

  “出圈”的前提,是要有个“圈”。

  传统艺术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沉淀下来一批稳定的受众群体,戏曲也不例外。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观众的审美重心常常聚焦于戏曲的“门道”,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了然于胸,他们对戏曲领域的逸闻掌故甚至比部分从业者还要熟悉。有人将这类观众称为“专业观众”。

  专业观众不仅构成戏曲演出重要的受众群,而且能够与创作者就艺术问题开展切磋互动、反哺创作与演出。不少演员也顺理成章地认为,专业观众是自己面对和服务的主要对象。然而,事物的缺点总是藏在优点背后。专业演员与专业观众的“双向奔赴”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排他感,“圈内”人士深度聚焦戏曲本身,对领域外的发展变化、演艺行业的新鲜事物不一定敏感,艺术观念也容易趋于持重保守,乃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问题在于,仅靠专业观众难以支撑起足够大的市场。不断寻找新的知音,几乎是一切艺术的宿命。

  不同观众的心中,藏着对戏曲的不同认知与期待。所谓戏曲“出圈”,表面上体现为吸引新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的目光,更根本的则在于从艺术观念、审美范式、文化表达上守正创新,实现传承与新生。

  台上台下,同步创新

  表现形式的创新,是推动戏曲“出圈”的重要动力。新编昆曲《浮生六记》、沉浸式豫剧《程婴救孤》等突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观演关系,强化沉浸感。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等引入数字化手段,利用混合现实、投影、3D打印等技术赋予情景式舞台装置以戏剧性,以此打破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隔阂,观众仿佛与剧中人并肩而行。

  如果说表现形式的创新容易被观众捕捉,也方便营销团队“讲故事”,那么,在作品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更深层面寻求当代感,则构成戏曲与当今更广泛观众对话交流的重要基础。譬如,京剧《母亲》塑造的母亲形象不仅深明大义、深具革命情怀,而且具有强烈的觉醒意识、自我意识和热烈豪放、大胆叛逆的性格,既贴合原型人物、又容易引发当代观众共鸣。曲剧《鲁镇》将鲁迅多部作品中的人物、素材融于一处,构建起鲁镇世界,不仅人文气息和文化品格突出,还不时传递出一种悲悯感和批判意识,受到观众尤其是文化界人士的喜爱。上述创作取向时代感强,在传统戏曲中并不常见,其背后的价值观念、艺术思考相当现代。

  在舞台内容、形式创新的背后,是艺术生产组织方式、制作模式的改变与突破。火爆“出圈”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引入在环境式戏剧制作上颇具经验的公司团队作为联合出品方,借鉴了音乐剧商演领域已逐渐规模化、标准化的演员招募以及驻演、排演运营方式,并在剧目营销、会员服务、文旅体验、艺人IP开发等多个细分领域协同推进。正如《新龙门客栈》项目发起人、艺术总监、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所说,戏曲要向别的更加成熟的行业学习借鉴,确保自己的作品能够摆上时代的货架。

  在传统中发现新意、完成复归

  戏曲创作谋求“出圈”,有的在“推墙破框”上发力,有的在内容更迭上用心,有的在生产模式上探索。在剧评人程玥看来,寻求“出圈”的同时,不妨时时回头检视“圈”里的艺术财富。“以历史眼光看,不少新意也许是对传统的复归。”程玥说。

  新与旧,原本就是相对的概念。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时代的戏曲形态、表演方式等构成今日之传统,然而与元杂剧、南戏相比,彼时的状况反而是大胆先锋的创新。当今戏曲创作日益重视剧本、聚焦历史、观照现实,这对强调功夫、技术,津津乐道“老先生的玩意儿”的艺术观念而言是创新,而比照以关汉卿等为代表的更为久远的戏曲传统来说,恰恰是复归。以纵深眼光观察,创新精神正是戏曲传统的一部分,亦步亦趋、“不越雷池半步”反而是背离传统。重构戏曲与当下社会生活、百姓心灵和主流演出市场的血肉联系,是一代戏曲人的责任,他们践行职责的努力成果,又构成新的传统。在这个意义上,戏曲发展必须“出圈”方能生生不息。

  戏曲前辈留在“圈”里的宝贵财富数不胜数,创新精神是重要的一个,市场基因也是。不少人误以为,探讨艺术话题不便涉及“钱”。实际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不矛盾,观众花钱买票看戏,正是对艺术水平的极大认可。一定程度上,是否叫座是检验作品、演员水平的重要标准,也可能是协助调整从业者自我认知及心态的一剂良药。正如学者金元浦所指出,中国戏曲有着面向市场的传统,很早就拥有了强大而忠实的特定消费者,形成了一套“明星制”的市场形态,中国戏曲的市场基因不应丢掉。

  市场是尝试出来的、探索出来的、闯出来的。在这方面,京剧名家史依弘与上海弘依梅京剧团的成绩有目共睹。史依弘助手、上海弘依梅京剧团团长魏筱童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博士毕业后,就跟随史依弘一起工作,转眼已经10年。她回忆,以公司化方式运营京剧演出,初期经历了不少坎坷,大约经过3年才逐渐找到感觉:深度挖掘表现角儿的个性魅力、从每一处细节入手呵护演员,打造演员群像“英雄谱”、展现京剧人的精气神,长期坚持第一时间更新自媒体、加强与观众的沟通对话,将京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置于同一市场平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史依弘高超的艺术水准以及各个运营细节的不断精进,让“弘依梅”在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

  “开拓市场的工作又系统又细碎,适合由非戏曲专业的、具有一定市场意识与能力的人来做,让演员把精力集中在艺术和舞台上。”魏筱童说,“好的艺术,是做市场的根本。”

  熟悉戏曲历史的人不难从“弘依梅”的理念与模式中,窥见百余年前戏曲班社运营的影子,那正是传统在当代的深沉回响。珍惜“圈”里的宝贵资源,带上它们不断向“圈”外张望、拓展,是对“圈”的绝佳守护,也是“出圈”的必由之路。(本报记者 罗 群)

[ 责编:刘晗旭 ]

网址:戏曲“出圈”出的是什么“圈”?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14712

相关内容

科班出身在戏曲中的意思 戏曲中科班出身是什么意思
戏曲中的科班出身是什么意思
娱乐圈出圈是什么意思?出圈是什么梗?
任泉为什么退出娱乐圈 任泉退圈不拍戏原因是什么
混剪MV为什么能助推歌曲强势出圈?
戏曲出身的5位女星:挑战娱乐圈的新高度
娱乐圈里那些戏曲出身的女演员
戏曲《白蛇传》,如何守住经典再出圈
戏曲演出:以经典打底,以创新破圈
出圈是什么意思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