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沦落至此境地,曾是红极一时大明星,现今却卖鱼收废品

发布时间:2025-09-24 10:14

李飞在江苏一个菜市场卖鱼。他穿着蓝色防水衣,动作熟练,鱼鳞沾满衣服也不在乎。处理完鱼,他会用塑料袋包好,笑着对顾客说慢走。没人想到这个鱼贩是曾经爆红的军旅剧明星。

一段视频让他又火了。点赞超过200万,粉丝冲到220万。人们开始好奇,他从明星到鱼贩的转变。

这种反差让人沉默。光鲜的荧幕形象和鱼腥味的市场,构成了生活的另一种真实。他看起来适应了现在的生活,没有表演痕迹。

fame 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李飞似乎找到了更踏实的存在方式。观众的记忆还停留在他过去的角色里,现实却早已翻篇。

市场里的鱼摊成了他的新舞台。没有灯光和摄像,但有真实的交易和对话。这种转变需要勇气,也可能是一种必然。

我们总认为明星该活在某些特定的框架里。李飞打破了这种预期,他选择了另一种剧本。这或许比演戏更难。

李飞八二年生人,工人家庭的孩子。

父母在机械厂干活,钱挣得不多,补习班的费用倒是没少交。他们觉得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可这孩子的心思从来不在课本上。

教室的窗户外面有条河,李飞的眼睛就长在那河面上。浮漂比黑板上的公式有意思多了,他后来这么跟我说。

逃课成了家常便饭。书包往草丛里一扔,鱼竿一架,能坐到日头西沉。有时候父母下班找过来,他非要钓上一条才肯挪窝。

成绩单上的数字越来越难看,初中毕业连高中都没考上。这事儿放在哪个家庭都够喝一壶的。

父母托人走了个后门,把他塞进技校学电工。那时候的想法挺实在,会修电路总饿不死人。

技校的日子按部就班。理论课,实操课,跟着师傅接电线修电器。手艺是学了些,可人坐在电工房里,魂还漂在河面上。

李飞在2000年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国营企业的维修部门。

他每天穿着工装,在厂区检查电路,修理机器。

这种重复劳作让他感到窒息。

有一次检修车间电路时,他抬头看到窗外飞过的小鸟。

他忽然意识到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他不能一辈子困在这里。

那天晚上他睡不着。

他想起了小时候偷偷模仿电视里的演员,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和台词。

演员梦早就被现实压了下去。

不甘心的话,要不要试一试。

他决定辞职去考学,追逐演员梦。

他完全没有艺术基础。

白天在图书馆猛啃文化课教材,晚上跟着教学视频练习声乐和形体。

一句绕口令能对着镜子重复几十遍。

为了改善身形,他每天五点起床跑步,做一小时拉伸。

邻居看到他练发声,以为他疯了。

一年后,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的表演系。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去河边钓了一条鱼,冲着河面喊我考上啦。

进了南艺,他知道自己和有基础的同学差距很大。

别人能唱会跳,他连舞台走位都掌握不好。

于是他每天最早到排练室,最晚离开。

对着镜子琢磨表演细节,向老师和伙伴讨教技巧。

李飞毕业时专业成绩第一,进了南京军区文工团

文艺兵

他打电话告诉父母,电话那头声音哽了一下

他觉得自己没让他们白熬

刚进团那会儿,他以为立马能上台

结果第一次排话剧,他词忘了,道具也撞倒了

导演直接喊停,让他下去想清楚

那晚他在排练室待得特别晚

心里晃荡得厉害,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吃这碗饭的料

后来团里领导找他,泡了杯茶推过来

说演技能练,但人得先静下来

这话像根针,扎进他那时候乱成一团的脑子里

他后来把那句话抄在本子上,当话供着

打那以后,他整个人塌实了不少

不再急着要上台,反倒经常缩在排练厅角落,看老演员怎么演

眼神怎么给,台词怎么断,他一笔一笔在本子上划拉

私下他把剧本翻得起毛,把角色背景性格全拆开揉碎,甚至还跟着部队出早操体验生活

这些零零碎碎的日常,反倒成了他后来演戏的底子

李飞在09年接了《狙击生死线》。演军人。

他提前半个月进组学枪械。泥地里打滚一整天。那身泥他根本没当回事。

戏播了。演技被认可。没爆红,但站住了。

10年他连着拍《利剑》和《特战先锋》。军旅题材扎堆拍。刚杀青就奔下一个组。爆破戏碎石划伤胳膊。他拍完才去包扎。

军人的韧劲他这么理解。小伤不能退。

11年《我是特种兵》让他真红了。夜老虎侦察连连长。正直勇敢。

他减了十斤。学格斗。冬天拍雨戏。单军装淋三小时。抖着说效果还行。

李飞这个名字,在《我是特种兵》爆红那会儿几乎焊在了电视上。

收视率这东西不讲情面,它只认数字,而数字站在他这边。

连街边卖煎饼的大妈都能指着屏幕喊一声“哎这不是我们连长吗”。

后来的《利刃出鞘》和《火凤凰》不过是把焊点又加固了几层。

那几年军旅剧的选角导演们仿佛共用同一个脑回路,一提硬汉角色,第一个电话准往他那儿打。

事情在2017年拐了个弯。

《人民的名义》剧组找他演记者刘生,一个需要操着方言的知识分子。

这角色和军装隔着十条街。

李飞对着镜子练口型,把台词录进手机反复听,走路都在嘀咕那些拗口的发音。

最后成片里的戏份剪出来不到二十分钟。

但就这二十分钟,让不少人愣了下,原来他不只会踢正步。

军旅题材凉的速度比预想的快。

好像一夜之间,所有制片人的电话都换了号码。

2017到2021那四年,他的简历像被扔进了碎纸机。

试镜时导演的打量眼神能刮掉人一层皮,有次对方直接说你现在状态不对。

不对这个词挺伤人的,它否定的不只是当下,还有过去所有积累。

他把自己关在家里翻招聘网站,看同龄人晒剧组通告,心里那台计算器按得噼啪响,算来算去都是亏空。

母亲就是在那时候开始凌晨四点出门的。

退休金明明够吃饭,她却蹬着三轮去批发市场抢鱼货。

菜市场的灯光黄得发油腻,她系着沾满鳞片的围裙给顾客称重,手背的茧子被水泡得发白。

李飞站在摊位后面看着,突然觉得那些鱼腥味钻进了自己的喉咙。

他冲过去攥住母亲的手,冰凉的触感顺着掌心往心里扎。

母亲只是笑,说闲着也是闲着。

那句话比导演的所有否定都疼。

李飞他妈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卖鱼能给他减负。她觉得自己帮不上别的,只能靠这个让儿子轻松点。

他妈眼角的皱纹和手上的口子让他没忍住。

哭出来了。

这人一直困在事业低谷里,压根没留意身边最亲的那个。从那天起他决定留在老家,跟他妈一起卖鱼。天没亮就穿防水服去进货,学挑最新鲜的货色。从生疏到熟练,杀鱼去鳞处理内脏,忙起来饭都吃不上。

有个阿姨买鱼时夸他手法老练,问是不是干过这行。

李飞说现在开始干也不晚。

明星光环彻底没了。每天跟鱼打交道,跟顾客拉扯,累是累,但心里踏实。不再焦虑演戏或者未来,只管早晨卖鱼下午整理废品晚上陪爹妈吃饭聊天。这种简单生活反而让他找回了平静。

李飞在菜市场卖鱼被人认出来,这事发生在23年。

一个老粉丝挑菜的时候撞见他,愣了半天才敢上去问。

粉丝录了段视频发上网,配文说这是当年的特种兵连长。

结果二十四小时不到,点赞数冲过百万。

评论区全是爷青回。

他没躲镜头,反倒自己开了账号拍日常。

防水衣裹着,手起刀落处理鱼货,嘴也没闲着,跟老主顾扯东扯西。

偶尔提两句钓鱼的事,说休息时就去河边甩两杆。

那是他从小到大的爱好。

第一条视频发出去,粉丝量直接飙到两百万。

不对,应该说是关注者。

现在的人习惯这么叫。

卖鱼的摊子前总是围满人,有的真来买鱼,有的纯粹看他刮鳞去内脏。

手稳,刀快,话少。

当过兵的人干活自带一种节奏,不拖沓,不花哨。

那种节奏隔着屏幕也能传过来。

他剖鱼的时候眼睛不看手,看顾客。

你说这鱼清蒸还是红烧,他立马能递上最合适的那条。

这本事不是一天练成的。

菜市场里混久了,人都活成半本水产图鉴。

突然的红没让他飘起来。

照常出摊,照常收工,照常去河边钓鱼。

镜头拍到的他和镜头外的他,大概率是同一个。

很多人捧场不是因为卖鱼本身,是因为他活得太过自洽。

自洽到这年头显得有点罕见。

后来他账号里开始出现别的片段。

河边钓鱼的远景,收拾渔具的特写,甚至有几段自制的小剧情。

有人说他迟早要转型。

卖鱼只是块跳板。

结果真被说着了。

去年底他宣布参与一部短片的拍摄,身份是导演。

从摊贩到导演,这跨度大得让人愣神。

但仔细想想又合理。

指挥过连队的人,指挥个剧组大概也不算太难。

再说他那些视频片段里早就藏了不少调度意识。

镜头怎么推,节奏怎么控,他心里应该有过掂量。

现在那鱼摊还开着,只是不天天去了。

老主顾们偶尔念叨起他切的鱼片,薄,透,下锅不散。

案板前的功夫没人接着练。

新来的小伙计刀工差他一截。

但没人抱怨。

毕竟切鱼的人去了片场,算另一种圆满。

李飞在视频里说了段实话,漂泊二十年,光想着出名赚钱,爹妈都顾不上了。

现在他天天陪妈妈卖鱼。

累是累,但心里踏实,再不用为没戏拍发愁。

这话居然让好多人听进去了。

粉丝留了一堆话,有人说这种明星才值得追,也有人盼他赶紧回来演戏。

没想到,这一下他反而红了。

几个剧组找上门,有个导演觉得他状态挺好,生活味浓,想请他演戏。

李飞没急着接。

他得挑剧本,不是什么都演,得适合自己才行。

二四年,他重新开始拍戏。

不管角色大小,他都认真。

有场感情戏,他提前跟导演磨了好久台词,琢磨怎么演才像。

拍的时候一条过,导演夸他还是那么一丝不苟。

今年,李飞改行当导演了。

他那部《魔道天师:幽冥黄泉》,从剧本到选角,每个环节都自己盯。

有时候为了一个镜头,能熬通宵改方案。

片子上了,票房不算爆,但有人夸他有想法,期待他下一部。

李飞又回去卖鱼了。

镜头之外,他操刀刮鳞的动作没半点生疏。菜市场的喧嚣成了他的背景音,那股鱼腥气钻进衣服纤维里,洗三遍手都散不掉。记者举着话筒凑过来,问题抛得小心翼翼,问他都红了怎么还干这个。

他说这不是营生,是日子。是他和母亲过了半辈子的普通日子。

这话听着太实在,实在得不像个演员该说的。可偏偏就是他最自然的台词。屏幕上他演别人,菜市场他做自己。两种状态切换得利落,没有拉扯感。

导演椅和鱼摊之间隔着的何止是阶层,根本是两种人生轨迹。但他坐得稳也站得直。

高峰低谷都滚过一遭了。人反而透亮起来,知道自己要什么,更知道什么值得攥紧。不是觉悟,是本能。那种本能让你在掌声最响的时候想起鱼摊前漏下来的阳光,温度刚好,不刺眼。

母亲在旁边整理废纸箱。抬头瞥他一眼,又低头忙活。那眼神比所有影评都写得准。

没有灯光摄像的场子,反而衬出人最真实的质地。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举报/反馈

网址:他为何沦落至此境地,曾是红极一时大明星,现今却卖鱼收废品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14008

相关内容

演员李飞“接不到戏”,陪母亲街边卖鱼,他到底为何沦落至此?
他曾是一线主持人,负债600万后,如今沦落到卖柚子为生
著名女明星,曾与吴京相恋,让谢娜作配,今沦落到卖鱼为生!
曾是风光无限大明星,现靠卖鱼捡废品为生,他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
曾怒怼金星的乐嘉,为何如今会沦落街头“卖艺”?
演员李飞无戏可拍,和母亲街边卖鱼近一年,他究竟为何沦落至此?
他是谢霆锋刘德华铁哥们,靠演孙悟空红极一时,今却沦落到挤公交
他凭一首歌红极一时,却因得罪小人被毁容,沦落去卖马桶成为富豪
吴京初恋女友嫌他穷把他抛弃,嫁入豪门却被甩,今沦落到街边卖鱼
演员李飞无戏可拍,街头卖鱼陪母近一年,昔日明星为何沦落至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