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4月5日电(记者张泽伟、宋瑞)在4月2日的中超联赛“京津德比”前夕,北京国安与天津津门虎的比赛场地举行了一场感人的退役仪式,35岁的老将于洋在球迷的见证下正式告别绿茵场。退役事件的频繁发生引发人们对运动员未来的关注。
每年在中国,超过3000名运动员选择退役,尤其是在奥运年和全运会期间,数量更为可观。对于运动员来说,退役并不意味着“退圈”。许多高水平运动员在退役后选择了教练、体育部门领导,或在校园中担任体育教师,带动后辈成长。例如,乒乓球冠军王皓和羽毛球世界冠军夏煊泽,都致力于培养下一代运动员。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下,运动员的转型渠道也愈加多样化。一些运动员在退役后创业,成立自己的品牌,比如体操奥运冠军李宁创建的运动品牌已为人熟知,而中超深圳队前队长王栋则凭借牛肉火锅店起家,发展成拥有2000名员工的集团。退役运动员还积极投身于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过去一年,活跃于短视频平台的退役运动员超过2500名,展现了他们积极进取的新面貌。
尽管许多运动员成功转型,但转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许多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不足,导致在转型后难以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特别是那些在冷门项目中未获佳绩的运动员,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社会呼吁为这些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职业培训。
退役后,王栋认为,务必要推动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让运动员不仅具备竞技能力,还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此外,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也至关重要,企业可考虑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学习与就业机会,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
为了应对不平坦的过渡,退役运动员需提升自身能力,并不断学习,更好地适应新角色。退役八年的李莹亦强调,运动员需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运动员,我又不是运动员”,保持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从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
退役,既是结束,也是新生活的开始,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与机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