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演员刘天池蓉城授业创作实战:表演不是“装情绪”是“长情绪”,做演员与角色的“摆渡人”
每经记者|丁舟洋 每经编辑|张益铭
多年以后,刘天池还会想起自己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念大二时被叫去见张艺谋的那个下午。
“当时我满脑子都是要交的剧本片段,压根没心思琢磨要见的人是谁,直到走进房间,才隐约觉得对面那人有点眼熟——后来才知道,那是张艺谋。”刘天池说,“张导选我演电影,改变了我的命运。再后来,我了解到,因为这个角色是哑巴,导演想要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也因为我在东北农村长大,和角色的真实质朴相契合。”
那是刘天池第一次感受到影视创作里,演员和角色之间有种奇妙的羁绊。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她从演员变成表演指导,从中戏的学生变为中戏的老师,又陪着一茬茬年轻导演、演员在片场摸爬滚打。
她越来越坚信:一部好电影,不是靠大场面堆砌,也不是靠明星撑场,单纯靠这些因素闯市场的大片已然失去观众。“前些年我们吃的亏还不够大吗?现在短剧里有那么多好看的演员,又不花钱。如果电影里的角色不能让观众相信,观众就会抛弃我们,这是毋庸置疑的。”
刘天池在影视剧《父母爱情》中饰演秀娥嫂子
9月下旬,刘天池作为导师团的一员,出现在“中国(成都)电影推优扶持计划”制片工坊(以下简称“制片工坊”)活动现场,向心怀影视梦想的“推优扶持计划50强项目”电影人们,分享了如何在演员与角色之间做影视创作的“摆渡人”。
制片工坊由中国电影(15.470, -1.41, -8.35%)评论学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成都广播影视集团、成都高新区—大邑县结对联动指挥部联合主办。制片工坊将从“中国(成都)电影推优扶持计划”征集的1375个电影项目中选拔出50个优秀电影项目展开定向培育,通过剧本创作、导演艺术、影像艺术、制片管理、表演指导等全流程课程,切实帮助青年电影人提升项目综合实力,搭建从剧本创作到项目落地的产业协同体系。
作为本次制片工坊活动的深度合作媒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为期六天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以下是刘天池的自述,经记者采访与整理。
我们在大剧组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开机前你好我好大家好,开机后演员与导演互相厌烦,等到结束后成为不聚头的冤家。
这其实说明选角环节的关键性。导演的选择决定了演员是否能与创作建立良性关系。
刘天池作表演分享 主办方供图
这些年我见多了年轻导演选角时的困惑:拿着一堆演员照片讨论形象。但我总跟他们说,影视是动态的艺术,不是选艺术照模特。要找“能让角色发芽的种子”——这颗种子,就是演员身上的“动物性”和“真实感”。
什么是“动物性”?不是说要演员学动物叫,是看他(她)骨子里的那股劲儿。比如你要塑造一个从懦弱走向坚韧的角色,就得观察演员能不能在某个瞬间流露出“狼的警觉”,或者“小野猫被惹急了的倔强”。这种原始的、没被修饰过的气质,是角色成长的根基。
我当年在《金陵十三钗》指导那些小演员表演时,给她们做了个练习:想象自己是暴风雨里枯树上的小燕子,翅膀被淋湿了,却还想飞。练习做完,再拍她们站在教堂顶楼的戏,不用我说“你们要害怕”,她们内心里就会流淌出这样的画面与情感。
还有个误区,很多导演觉得选角得靠“工业化流程”:租个排练厅,摆上摄像机,让演员轮番试戏,副导演和制片人在一旁打分。我觉得作为导演和编剧,用你的眼睛、你的生活、你的体感来选拔符合你影片中那个角色的人物,要更为重要。
表演艺术的真实性从我们和演员的第一次谈话开始。很多一点从业经验也没有的年轻人其实很紧张,这时候你如果跟他(她)说“你别紧张”,就是一句废话。如果你真的希望在片场时他(她)不紧张,那就需要在开机前跟对方谈话,看看其是不是具有真正的倾听能力,具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意味着演员有进入角色的真实信念。
遇到明星演员怎么办?简单来说,他(她)也是人,会比普通演员更紧张,因为有更多失败的顾虑。这时候谈话尤为重要,不是说名气大,能给你带来票房,你就要跟对方低头。你们俩的关系就像“恋爱”,彼此欣赏很重要,越坦诚、越坚定,越能吸引对方。
这种坚定源于什么?源于你绝对相信你的故事,你的勇敢和热情会感染对方,激发演员对角色的创作力,他(她)也希望自己有个鲜活的艺术形象留在大银幕上。
选定演员,接下来就是剧本围读。很多年轻导演觉得,围读就得“有情绪”,让演员哭起来、喊起来才叫“有感觉”。但我每次都拦着:第一次围读,必须“去情感化”,先把故事的骨架搭起来。
为什么?因为演员的身体有记忆。如果第一次读台词就哭,下次再看到这段文字,他(她)身体会下意识地“找眼泪”,而不是“找角色为什么哭”。表演不是“装情绪”,是“长情绪”,得先搞清楚角色为什么这么做,情绪才会从心里冒出来。所以在剧本围读阶段,所有人先要跳开感性世界,有一个纵观全局的视角,大家一起来摆这个故事沙盘,找到各自的角度。此后再对这个角色进行构思,演员的创作思维才能真正打开。
主办方供图
到了片场,有些导演就成了“监视器钉子户”,屁股钉在监视器前的椅子上,拿着对讲机喊“你再哭凶点”“你声音大一点”。他们是粘了502胶水还是怎么的?老坐着对腰间盘也不好啊。
真正好的导演在喊“停”以后,会离开那个黑棚子,与演员近距离交流。每个导演都希望演员流露出真情实感,但前提是你要对自己剧本里讲述的故事有强大的信念,这决定你影片的气质。如果你真的相信你的故事,你的主题会从血脉里生长出来,你会带着真诚与演员交流。
有一个现象现在似乎变得普遍,演员在前面演,经纪人在旁边用手机拍,经纪人的拍摄只起一个作用——看明星从这个角度拍出来美不美、帅不帅。这时候就需要导演发挥情商了,在跟演员讲戏时,要把演员从粉丝思维拉回到角色思维。可以先让他(她)喝水,改变一个动作方案,通过调整帮对方从“我拍出来脸好不好看”的思路中跳出来。
电影这项艺术,50%的权力交到导演手里。当然,事情很难完美,最后进入剧组的演员,也许并非是导演最心仪的那个人。那难道日子就不过了?导演作为船长,难道就吵嚷着“弃船”“摆烂”?
导演应该是全剧中应变能力最强的那个人,遇到任何现实情况都能胸有成竹地掌握主动权。别忘了你还有两把剪刀,编剧和剪辑。
还有同学问我,遇到分量很重的资深演员,在片场“带节奏”、大篇幅改剧情怎么办?
我认为,导演在前期就要发挥身兼数职的水平,与演员进行真诚的沟通,把故事与创作的初衷跟演员坦诚交流。他才有可能站在你的角度去考虑剧本。如果种种努力都做过了,对方还是如此,那你就有权和制片人商量了,我不相信某个角色只能由某个演员演,影片创作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这些年影视行业起起落落,但我总跟年轻创作者说,别丢了最根本的东西——“真”和“人”。
“真”是故事的魂。艺术来源于生活,你得先懂生活,才能懂角色。
“人”是创作的根。无论是选演员、导戏,还是剪辑,都要懂演员。
还有年轻导演说“没资源,找不到好演员”,但你看陆川当年拍《寻枪》,初出茅庐,却靠一个好故事打动了姜文,姜文对这个故事爱得不行,他就演了《寻枪》。郭帆拍《流浪地球》吸引了吴京参演。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案例,知名演员与当初名不见经传的项目合作,就是他们被一个好故事打动了。你的剧本打磨得越扎实,你通过各种渠道把剧本递到他们面前时,就会越吸引到他们。
好故事自带吸引力,只要你相信它,就会有人跟你一起拼。
据了解,制片工坊结合50强项目在制片工坊期间的优化成果,开展20强项目的评审。最终,10强项目则将通过终评路演等环节综合评定产生。
10强项目不仅能获得总额50万元的扶持奖励金,落地孵化的10强项目还将享受总价值150万元的配套资源服务包,涵盖设备租赁、后期制作、市场宣发等全流程支持。同时,“中国(成都)电影推优扶持计划”将优先从10强项目中选定集中孵化项目,最高按项目总投资30%匹配投资资金,切实解决创作资金短缺的痛点,助力优秀作品从创意走向大银幕。
封面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知名演员刘天池蓉城授业创作实战:表演不是“装情绪”是“长情绪”,做演员与角色的“摆渡人”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12918
相关内容
刘天池:被红杉看中的演员,是扮演老板的人摆渡人的演员表和角色介绍
作为表演教师,刘天池用一个“法门”叩开演员的心扉
屡屡逼哭演员 刘天池为何看重“天性解放”?
力荐乔欣、张铭恩等新人,刘天池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演员的诞生”
刘天池:真诚交互是塑造演员唯一法门
肖战谈演员情绪保护与成长:专业剧组展现真心关怀的力量
刘天池是谁?刘天池个人资料曾演《潜伏》 是演员祖峰老婆
刘天池:演员应成为一个“生动体”
长风渡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