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厅内,一幅荒诞的画面引发了关注:徐童和唐小雁夫妻手中举着手机,记录着他们的儿子徐康硕在离家出走后的未知旅程。此时,他们的孩子正在向世界诉说自己的故事,然而他的处女作《在路上》却因不被认可而引发了争议。为何这部豆瓣恶评满天飞的作品还能触动行业的神经?
徐康硕,一个名不见经传的00后导演,其成长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出生于一个破碎家庭,他在2岁时父母离异,接下来的人生在寄养家庭中度过,与成年杀人犯同居、辗转12个家庭,这一切让他的童年充满了不安与迷茫。直到徐童与唐小雁把他“捡”走,这个寄养孩子开始逐渐找回温暖与归属。
徐康硕的故事是原生家庭黑洞的反映。在经历了不稳定的生活后,他在徐童和唐小雁的支持下,用手机记录下自己的离家出走历程。这个过程中,他用影像来寻求自我救赎,也在探索如何通过镜头呈现复杂的人际关系。家庭的缺失与接纳,如此鲜明的对比,令受众不禁深思。
至于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方式则更具特色。转瞬即逝的生活中,徐童仿佛成为了他的“监护人”,而他们在养老院的拍摄也成了康硕教育的课堂。随着父母的“打压式”管教,他被迫在经历中磨砺,而非温室里的花朵。这样的背景造就了他对影像表达的独特理解,难怪在《在路上》中,他展现出的那股稚嫩却真实的激情依然打动人心。
手机时代的来临,让纪录片的形态变得愈加丰富。徐康硕的《在路上》以其粗糙的影像风格和情感表达,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甚至让人质疑纪录片的伦理边界。虽然这部作品在技术上相对幼稚,但它所触及的情感和真实却让人倍感共鸣。许多观众更是在评论中发现,在这种“生动的真实”中,竟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反思和家庭哲学,更何况这种直面情感的勇气,正是年轻人所缺乏的。
如今徐康硕正在酝酿新片《假离婚》,并已获得意大利制片公司的支持。他通过这部作品希望再次定义自己的导演身份,试图用影像去覆盖《在路上》带来的舆论包袱。或许正如他所提到的,“我想用镜头证明,不是每个原生家庭的伤疤都要用一生治愈。”从一部质疑到另一部期待,这位“野生儿子”的自我救赎之旅同样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奋斗。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B站上00后纪录片创作者的人数激增300%,这一变化不仅展示了数字化内容创作的潮流,也让我们看到新一代年轻人的内心独白。他们通过影像勇敢展示自我,破除传统家庭观念的禁锢。至于纪录片这一载体,是否能够成为治愈心理创伤的良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要想了解更多关于徐康硕以及他的家庭故事,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观看《在路上》的争议片段,同时也欢迎大家参与到#原生家庭创伤能否被镜头治愈#的话题讨论中。通过这次对话,我们希望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引发思考,重塑中国式家庭叙事。只是一部手机作品,却可能是重构家庭认知的契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