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十,我慢慢觉察到一个现象:不少从小由外婆带大的孩子,长大之后,反而显得有点生分了。那个曾经扯着你衣角讨糖吃的小不点儿,如今见面时礼貌周全,却好像隔了一层什么。
很多老姐妹心里悄悄犯愁: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还是孩子大了就忘了从前?作为同样带过外孙的老人,我也想和大家聊聊心里话。其实,这样的关系变化并不少见,背后有很多现实原因,值得我们理性看待。
一、亲子之间,连着血脉与天性
那时候女儿忙,我把外孙接到身边照顾。喂饭、哄睡、陪玩、教说话,样样亲手来。那时候他黏我,“外婆、外婆”叫个不停。
但等他回到自己家,情况就慢慢变了。细想也自然,孩子和父母之间,总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牵着,那是别人替代不了的。
研究也说,孩子从出生就和父母有特殊的情感连接。这种建立在血缘和日夜陪伴之上的感情,会随着时间越来越深。外婆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生活,但孩子心里最需要的,永远是父母的陪伴和引导。
就像小树长高,既需要园丁浇水,也不能没有阳光。外婆的爱是细心的照料,父母的爱,就是那束光。
我的体会是:帮子女带孩子,是搭把手,不是取代。该退的时候退,把教育的责任还给父母,才是真的为孩子好。老话讲:“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做外婆的,最该做的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后盾,而不是抢做主角。
二、从天天见到偶尔见,角色变了,情分没变
周阿姨家的小外孙上幼儿园后,被接回父母身边了。那天在楼道里碰见她,她拎着买菜兜子,叹口气跟我说:“孩子现在见了我,扭头就往妈妈身后躲。带了他三年,怎么突然就跟我不亲了呢?”
我拍了拍她的胳膊。哪是不亲呢?不过是孩子的生活轨道变了。从前天天喂饭、哄睡、陪着搭积木的是外婆,现在变成了爸爸妈妈。小孩子的世界就这么大,谁整天陪着他,他就自然地跟谁亲近。
这让我想起《战国策》里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外婆再疼孩子,到底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孩子回归父母身边,其实是家庭秩序的正常回归——不是疏远,而是他长大了。
我邻居周阿姨的情况就是这样:小外孙刚离开的那段时间,她整天坐立难安。手机相册翻来翻去都是孩子的视频,听到楼下有小孩声音就忍不住探头看。想打电话问一句“吃饭了没”,又怕打扰年轻人上班;想买件新衣服寄过去,又担心款式买得不合心意。
这种心情我特别能理解。想靠近却怕唐突,想关心又怕变成压力。其实孩子的世界变得很快,他们要去适应新环境、交新朋友,精力自然就会重新分配。但这绝不意味着忘记——你给他织的小毛衣,你教他的那首童谣,早就长成他生命里的一块肉、一滴血了。
我的看法是:咱们老人家的角色,不妨从“主导”转为“支持”。不再抢着包办一切,但让孩子知道:姥姥/奶奶这座小灯塔,永远在后面亮着温柔的灯。
周末他们来看你,你就高高兴兴地烧一桌拿手菜;他们忙得抽不开身,你就发条语音说“妞妞/仔仔最近乖不乖?外婆想他啦”。爱不是时刻黏在一起,而是该放手时坦然松开,该在场时从不缺席。
三、教育观念不一样,那就多听儿女的
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常会有不同。我们这一代更看重吃饱穿暖、别磕着碰着,年轻父母却更讲究科学喂养、全面发展。
比如我女儿严格控制外孙吃零食,可我有时候看他眼巴巴的样子,就心软偷偷塞一点。后来发现,这样反而让孩子为难。
这些差异处处可见:我们觉得摔一跤没事,他们立刻消毒包扎;我们认为看电视没什么,他们却严格控制时间。如果各做各的,不仅容易有矛盾,也会让孩子学会“看人下菜”。
我的经验是:教育的事,主要听父母的。我们可以提建议,但最终要尊重他们的决定。事前和子女沟通好,统一原则,孩子才不会混乱。
四、距离可以远,但心可以很近
现在很多家庭住得远,就像我表姐在南方,女儿安家在北方。见面次数少了,感情好像也慢慢淡了。
亲情确实需要日常维系,距离是个现实问题。孩子上学后功课多、活动多,就连寒暑假也常常排得满满当当。想见一面,都得提前好久商量。
再加上共同话题也少了。我们关心吃没吃饱、成绩怎么样,他们却聊着游戏、明星和朋友圈。如果不用心,真的容易没话说。
我的方法是:再远也可以心贴心。定期和孩子视频聊聊天,听他讲讲最近喜欢的东西,偶尔寄个小礼物过去。不用多贵重,就是让他感觉到:外婆虽然不在身边,但一直惦记着你。
以前我总觉得,天天见面才是亲。现在慢慢懂了,真正的关系不在于距离远近,而在于心里有没有给对方留个位置。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
孩子长大了,和外婆没那么亲近了,其实挺正常的。这不是谁的错,只是成长就是这样子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那些“应该怎样”的期待,去理解这种变化,然后用更聪明的方式,守护好这份简单的亲情。
你说亲子之间的联结、家庭结构变化、教育理念不同,还有距离问题,确实都在影响着我们和孙辈的关系。但以平常心看待,用适合彼此的方式保持联系,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小时候天天搂着抱着是一种爱,长大了尊重他们的空间、在他们需要时及时出现,也是一种爱。只要心里装着彼此,形式真的没那么重要。
最后想跟姐妹们分享的是:放平心态,别期待太多,让一切自然发展。孩子们不是不记得我们的好,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了。我们带过、疼过、爱过,这份缘分已经足够美好。剩下的,就让孩子们自己去成长,我们在背后默默支持就好。
真正的爱像春风,轻轻柔柔却无处不在;真情像流水,自然而然源远流长。
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都是怎么看待和处理的?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咱们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