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箫笛文史集萃》线上读 ▏玉屏箫笛生产工具的革新

发布时间:2025-09-20 20:38

微玉屏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玉屏箫笛生产工具的革新

薛群杰

“玉屏箫笛甲天下,世界名箫出玉屏。”玉屏箫笛在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历代工匠们用汗水和智慧,不断探索,辛勤耕耘,以独特的制作技艺及精湛的雕刻扬名天下,铸就了中华民族竹管乐器的丰碑。我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在玉屏箫笛厂长期从事箫笛雕刻,也参与玉屏箫笛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创新。

传统工具

“要想精其艺,必先精其器。”每件优美的产品,离不开优良工具的使用。箫笛产品生产从原料、制坯、雕刻、成品需经过几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生产工具从原始到机械化,工具改革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创造发明了很多先进实用的工具。

明朝末年至20世纪50年代,玉屏箫笛生产工具落后、简陋,也较为传统,下料时采用的是手锯,就是将箫笛原材料(水竹)用手锯按箫笛规格尺寸锯成若干节待用。校直工具采用木制的木夹,其工作程序是把竹材放置于柴火中烧烤加热,使其竹材软化,再放于木夹中,用手把竹材来回放在木夹中校直,反复直至竹材校直后放于水中冷却定型。待竹材晾干后存放库房待用。

雕刻大师薛群杰

制坯工具有刨子、通条、平口刀、锉刀等。其制坯程序是先用刨子把竹节刨干净,用平口刀将竹皮刮去,然后按照箫笛所需的规格尺寸,用手工锯子将其多余竹材部分锯掉,使竹材整齐规范。再用铁条制成的工具通条,将内壁竹节处通平整,使竹材内壁光滑。竹材两端因锯下不平整,需用手工锉刀将其锉平,这时产品毛坯形成。

音孔定位,采用的是用铅笔在竹材上画出直线确定孔位。打音孔是使用人工手扯钻,按照画线的音孔位置钻孔,钻成的音孔是圆形,需用钢材制成的绞刀将其把音孔绞成椭圆形,使之箫笛初坯形成。为了使竹材细腻光滑,还需用凹形磨石放在坯子上进行人工打磨,使其产品更细腻、光滑。

扁箫是玉屏箫笛产品的一绝,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天然的扁竹珍贵稀少,十分难寻。在20世纪30年代,铁匠出身的箫笛艺人姚源桥发明了夹扁竹材的铁夹,用铁夹夹成的竹材呈椭圆形,与天然的扁竹十分形似,从而使玉屏箫笛又增加了一种新颖产品。后来,玉屏箫笛厂钟盛湘老师傅学到了夹扁竹绝技,他毫不保留把技术传给了后来制箫人。

在当时,雕刻工具也很简陋,雕刻刀具只是用一般钢材,请铁匠师傅手工打造而成。刀长约12厘米,宽约6毫米,厚约2毫米,刀刃平口稍斜。刀条经过淬火后,再用削好的竹签用线绑在刀片上,将刀刃磨锋利就可使用,这就是以前的雕刻工具—单刀。用单刀雕刻产品费时又费力,但单刀雕刻书法、诗词作品时刀锋遒劲隽美,刀法飘逸,为呈现中华诗词之美起到了很好效果。

成品工序,是使箫笛更美观的最后一道工序。从明末至20世纪50年代,成品仍然是使用传统工具操作。成品程序为:先把雕刻好的产品用水清洗干净,待晾干后用“节骨草”(一种野生植物,全身长满细刺)手工进行打磨,经反复打磨使箫笛竹身细腻、光滑。

为了使箫笛富有光泽,还要用白蜡在箫笛上进行打磨,经过白蜡打磨后的箫笛更为光亮。彩色是美化箫笛的又一重要环节,用毛笔把各种颜色涂抹在雕刻的产品上,晾干后用湿布将颜色擦干净,使涂在箫笛雕刻处的颜色仍然保留。再用玉质的器皿反复在箫笛上摩擦,使其产生像玉一般的光泽。成品工序使用的工具很简陋,只有绞刀、长刷、毛笔、节骨草、白蜡及玉质的器皿。

发明工具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玉屏箫笛生产使用的工具跟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得到不断发展革新。1958年,箫笛厂张开朝师傅用理发的剃刀改制成凹形的工具试用于竹材上,经反复试验,刮成的竹材光滑无棱角,比原始的平口刀刮出的竹材效果好。成功之后,王金山老师傅按照比例请铁匠师傅用钢片打制了一把多口凹形弧形刮刀。多口凹形刮刀问世后,因其使用效果非常好,刮皮光滑无棱角,生产速度剧增,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和使用,至今这种工具仍在留用。

同年,王金山老师傅又发明了一台锯竹机、一台通节机、一台磨头机。当时这些简易的机械比手工操作的工具使用效果好,既省力又增效。锯竹机代替了人工手锯,通节机替换了通条,磨竹机改变了人工用锉刀的不足。

锯竹机使用了一段时间,存在一些缺陷,后来箫笛人王德清、刘泽松对该机进行了改进,不仅增加了动力,同时提高了转速,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校音中的箫笛艺人王德清

当年,玉屏箫笛厂李应斌、杨辉二位老师傅发明了“速变尺码架”。此器具用于箫笛音孔定位,简易方便,音准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1962年,贵阳工艺美术社转行,玉屏箫笛厂向其购买了一台旧的台式打孔机。经王德清、刘泽松二人改装修理,用角铁焊成机架,更换滚珠,装上轴心、皮带等零件。玉屏箫笛第一台“台式打孔机”问世。台式打孔机的问世,省时又省力,箫笛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钻出的眼孔效果很好。

1966年,玉屏箫笛厂从江苏省苏州市购买了一台自动绞眼机,并选派了姚源长师傅前往苏州学习操作及修理技术。在绞眼孔之前,先把各种规格尺寸的孔距定好,自动绞眼机就能准确地按照规格大小绞成椭圆形的音孔,不仅速度快且质量好,音孔光滑标准。

台式打孔机、自动绞眼机在箫笛生产中一经问世,便得到迅速推广使用,玉屏各箫笛作坊也都相继用上了自动绞眼机和台式打孔机。

革新工具

随着时代进步,箫笛制作各道工序使用的工具得到不断革新,生产工具革新的项目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竹材毛坯校直工具革新。箫笛竹材校直,过去是用柴火烘烤加热后使其变软用木夹校直。为了保护森林植被,严禁乱砍滥伐,现已不用柴火烘烤了,而且柴火烘烤时火力不均匀,容易把竹材烤煳烤黑。现在竹材校直都是改用恒温电炉。因用电炉方便,火力均匀,不易烤煳烤黑。现箫笛使用的竹材种类很多,有水竹、山竹、金竹、白竹、苦竹、紫竹、泪竹、台湾高山桂竹、福建漳州桂竹等。用恒温电炉烘烤不会改变竹材原来品相,使色彩依旧。

通竹节去竹皮工具革新。过去通竹节,使用的是钢条制成的通条,通条通节时很难将内壁通铲平整,并且还会将内壁通伤。内壁不平整光滑,对音准、音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在通节已用上了车床通节。过去,去竹皮用人工刮刀,现在用上了去皮机,使用效果良好。

制作绞刀用料及刀形革新。过去,玉屏箫笛使用的绞刀用料只是普通钢,用普通钢材打制的刀具不经久耐用,刀刃不锋利。现在是用弹簧钢及白钢(日本产),用这类钢材制成的绞刀,刀刃锋利、经久耐用。目前,玉屏箫笛使用的绞刀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玉屏老式绞刀,刀身窄而轻巧。另一种是从江浙一带引进的手握式绞刀,这种绞刀刀身宽,刀口较长。二者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箫笛雕刻工具

音孔定位及打孔革新。过去玉屏箫笛音孔定位是用“架子弹线”,手工扯钻来钻孔,后又发展到用台钻机打孔。现在已用上电脑控制的自动绞眼机进行绞孔了。然而高档精品生产,一定要精准选料,内径、外径选料非常关键,要用“百分比”精准计算出各音调的音位,再用台钻把音孔打好,用绞刀把音孔绞成椭圆形,再绞一音孔,就要准确地校出音准,音的高低可用刀调整正确,这就要调音师有着高超的吹奏和演奏水平。

玉屏箫笛产品演变及校音设备的革新。从明末至1957年,玉屏箫笛产品单一,产品只有平笛、长笛、短笛、口笛。音孔都是平均开孔(没有半音节)。

1957年之前,根本没有校音设备,更谈不上对产品进行校音了。1958年产品引进了洞箫、曲笛、柳笛、定调笛、调节笛、8孔、11孔新型箫笛。1964年,箫笛厂选派出4人,每组2人各往成都、苏州民族乐器厂学习“调节笛”的制作技术及校音。学成归来,带回了当时简易的校音管,音叉及四组脚踏风琴。这些简易的器具在校音时,只能用耳的听觉去辨别,发出的音律与校音管发出的音律是否一致没有统一标准。在校音时,若声波受到外界杂音干扰,这时根本不能有效地辨别音的准确。

现在,校音都已用上了电子校音仪,在校音时吹奏的声波会振动仪器,电子校音仪屏上的指针受到声波振动会准确地显示出音律的正负差,使校音师知道产品的音律是否准确。校音关键要与音乐理论知识相结合,一定要接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且一定要有专业的吹奏及演奏能力。

产品两端平整及美化器具、材料的革新。以前玉屏箫笛两端平整,是用手工锉子将两端锉平使之光滑。现已采用车床将其两端切削平整使之光滑。20世纪60年代前,玉屏箫笛两端没有装饰。之后我们吸取了江浙一带的好经验,现玉屏箫笛两端已镶上了骨头、牛角作为装饰,并学习了箫笛缠线技术。自从玉屏箫笛两端镶上了骨头、牛角和缠线新产品后,玉屏箫笛更显得华丽珍贵,精妙绝伦。

箫笛雕刻工具革新。1958年,苏州民乐厂雕刻箫笛是用双刀(槽刀)雕刻产品,得知信息,厂领导选派了宋治清师傅前往苏州学习双刀制作技术与雕刻技术。学成归来把技术理论传授给厂里职工,后经杨长流师傅改进,把双刀的槽口深度、角度进行调整,经改制的双刀更好使用,至今仍然留用。

双刀开槽,以前都是用人工手锉,锉槽的角度很难掌握,若做一把双刀需五六天时间。20世纪90年代制双刀可以用刨床刨槽了,用刨床刨制的槽口形,角度精准。

现在已是智能化时代,制作双刀可用激光开槽了。用激光制成的双刀角度精准,槽底光滑,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以前雕刻产品只用一两把双刀,现在用激光制刀方便,工匠用刀已增加到80度、75度、60度、40度、30度、20度多种型号的刀具,雕刻产品能做到得心应手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时代演变

现在玉屏各生产厂家都已用上了电脑雕刻机。虽然提高了经济效益,然而一部分消费者、文人墨客、收藏家、艺术家友人及情侣,仍然喜爱玉屏用手工雕刻的产品,将其作为高端礼品赠送友人及收藏。他们看重的是人工雕刻的箫笛产品,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人工雕刻的箫笛产品图案逼真、技艺精湛、刀法严谨、力势劲健、书法奔放;其二,玉屏箫笛微刻,全国箫笛制作界绝无仅有,原使用的20度刻刀改为三角针刀,刻出的字迹更是完美无瑕,精妙绝伦,每支产品可刻2000余字。还有就是浮雕、镂空产品,工具使用多种角度的双刀、不同精度的单刀、长口绞刀、小铲刀及金属电动多种“笔刀”,其雕刻的箫笛产品堪称一绝。

箫笛成品工序,是使产品更加完美的一道程序。1958年,王金山老师傅将一种野生植物长出的一种黑色小颗粒串联在一起用于箫笛打磨的器具,侗乡人称这种野生植物为“寿珠子”,待打白蜡上颜色后用“寿珠子”进行打磨使产品更光滑明亮。王金山老师傅还发明了用硝酸水涂抹在箫笛上,经过电炉烘烤使竹材变为古铜色,色彩古朴大方,至今一直沿用。

1978年为了革新产品,厂领导聘请了玉屏中学化学老师来指导工作,试验出用“镪水”涂抹在竹材上放于密封的器具中,再用瓷具盛满“胺水”,封烹12小时后竹质变成了紫黑色,这样的色彩更是古色古香,古朴大方。

成品车间使用的工具不多,简易的工具是绞刀、洗刷竹膜用的长刷、水沙、上色用的狼毛、羊毛笔。以前用白蜡、瘦珠子打磨使其产品光亮。现在成品是用虫胶漆、清漆、高光漆及喷漆,有的厂家已用上了土漆。

玉屏箫笛制作使用的工具从原始到机械化到电气时代,从低级到高级,从古到今,应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作的箫笛产品也由单一的、简单的发展到种类繁多、精妙绝伦。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工匠们不断总结归纳、探索创新,我相信更先进、更完美的理想劳动工具定会推陈出新。

作者系贵州省工艺美术师

文章选自县政协《玉屏箫笛文史集萃》,略有删减。

编:吴兆宁 校:吴梦洁 徐雪 审:吴波 覃嵩松

网址:《玉屏箫笛文史集萃》线上读 ▏玉屏箫笛生产工具的革新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09611

相关内容

新生代笛箫制作师箫遥:为每一根竹笛注入新生命
赵箫笛
竹笛制作师王建宏
中国乐器太绝了!外国音乐人听笛箫演奏《美丽的神话》合不拢嘴
洞箫诗人回母校南阳师院分享“音乐·读书·创业”
箫笛演奏家王华携手龚琳娜、聂云雷等名家,这一夜北京音乐厅“华光溢彩”
白玉兰国乐竞演决赛开幕式音乐会在沪举行
细读《金瓶梅词话》第72回之玉人何处忆吹箫
小路V娱热点:【官方明星教学】第1888课《唱支山歌给党听》笛子技巧
箫瑟宁夏小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