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误区:儒是人与人,道是人与自然,佛是人与自己!

发布时间:2025-09-19 22:26

前面我讲了两个误区:第一个,儒释道并列;第二个道家出世,儒家入世。

这次我们讲第三个误区:

儒是人与人,道是人与自然,佛是人与自己。

儒家只适用于人与人?

儒家非常注重名实,主张知行合一,王阳明提炼出践行儒家的心法,就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王阳明提炼非常准确,你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仁义是一个心理内在标准,礼智是做事外在标准,信是内外就是内外均有,要没有水分。

所以,仁义礼智信本身就是知行合一。

第一,儒家用来社交,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这个毫无疑问,不同的关系要达到什么状态才是合理的,这个叫作伦理。

这个是儒家的核心。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个伦理最关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名实,要名副其实、有名有实,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只不过在儒家这里需要以“名”作为中介。

这与道家完全不同。

第二,儒家用来治国,也就是国与人的关系

儒家也是治国的主流思想,那个时候可没有马列主义,其实主要用的就是儒家。

儒家治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孟子的仁政思想,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2、内外一体,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以你看汉代有察举制选拔人才,主要考察孝、廉的品行,主要靠县官推荐。

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调中央的权威,追求一种大一统秩序,但同时又主张和而不同,承认各地的特殊性。

4、重视教育和教化,德治为主,刑罚为辅

5、协和万邦,但又主张华夷之辨。

第三,儒家还可以用来修身,也就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儒家其实非常强调自我的修身: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虽然儒家的修身也有一定的进阶目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这不是儒家的野心,而是希望发挥自己的价值贡献。

因为儒家也强调素位而行,不要名不副实,追求跨越。

1、仁义礼智信本来也可以修身,用现在的话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人身心愉悦。

2、儒家也讲究个人独处时候的修身,包括反省、克己、慎独、改过、力行、主敬、养气。

3、王阳明更是厉害,将修身放在事上磨炼,强调在事上去除私欲、恢复良知和天理。

道家只适用于人与自然?

和儒家不同,道家注重实,但不注重名,如果注重名,就会有人追求虚名,甚至以此来谋取私利。

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那道家注重什么东西呢?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第一,道家是帝王的治国思想

道家主要是写给领导者看的,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当然这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而为,无为才能无不为。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就是按照市场规律这个看不见的手,优化资源配置,而不是人为过多干涉。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核心不是说简单,而是说不要乱翻。

这就是老子《道德经》说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家也适合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做该做的事,但不要图名,这就有点像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比如孝顺,这是我的自然的人性需求,而不是父母的需求,更不是外在的需求,比如道德规范、社会口碑等等。

第二,道家也适用修身修行

道家同样适合人与自己的关系,虽然主要是讲治国,但是对于个人修行也是一样的,要为腹不为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其实就是朱熹和王阳明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满足需求,而不是欲望。

朱熹: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第三,道家也可以用来社交

道家的社交其实也是顺其自然,不必去追求一种刻意,比如老乡、同学、同事等关系,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

1、自然无为,不强求关系,不道德绑架,不刻意表现;

2、顺性而为,不改变他人的性格,能处则处,不能处则断,相信缘分,减少社交压力;

3、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不争而胜,像水一样包容和化解冲突;

4、尊重包容、平等相待,没有分别心,尊重多样性,这与儒家的等级秩序有一定差别,庄子的齐物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5、少思寡欲,超脱功利,保持自我独立和内心的平静。

佛家只适用于人与自己?

佛家是不是人与自己呢?也不是。

佛,比较注重克除私欲,王阳明认为儒家也有这一块,只不过儒家是人与人的关系中修炼人与自己的关系,其中很大一块就是克己复礼。

但是两个的重点不一样,佛家是为了去除欲望而去除欲望,儒家还是偏向于往外扩,在事上磨炼,去除自己的私欲。

当然,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佛家认为本质上也是人与自己的关系,要面对和消除自己贪嗔痴慢疑的有毒念头。

从治国角度,是不是也要去除各种欲望,虽然没有欲望,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欲望过分,整个社会也会不安定。

从修行的角度而言,儒释道可以并列,但如果从大的层面,加上治国等,就只能是儒道法了。

网址:国学大误区:儒是人与人,道是人与自然,佛是人与自己!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07552

相关内容

国学大误区:儒是人与人,道是人与自然,佛是人与自己!
儒家,佛家,道家,(儒释道)三者有什么区别?
看完这三句话,你就明白“儒、道、佛”的区别了,悟三教明人生
说说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区别
什么是佛缘?你知道自己与哪尊佛菩萨最有缘吗?
儒、释、道三家,有什么特点与区别?
从“儒释道”中见国人美学
儒释道中的释讲的是人与什么的关系
季羡林: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国学大师叶曼:精通“儒佛道”,15年前精准预言如今中国必然崛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