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几种低级的思维方式

发布时间:2025-09-19 15:50

来源丨一剑视野

人类是自然界思维能力最强的动物,虽然几乎所有的动物在身体能力或其他技巧方面有远胜于人的地方。

但是这个地球终究还是被人类统治,根源就是人类的思维能力比别的动物高级很多。

人类可以通过收集、学习、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等办法,积累知识,不断创新。

脑子是个好东西,但在人类进化的道路上,不同的人显然步伐是不一致的。

有的群体进化到了高级阶段,遇事讲逻辑、讲道理、讲事实;

也有的群体还停留在低级阶段,遇事即生理性条件反射,只会宣泄情绪,不懂得分析和思考,更接近于动物。

下面,我列举几种低级的思维方式,借此说明这个道理。

1、只问立场,不问是非

碰到一件事情或一个观点,只问站在那一边,先划分敌我阵营,而不问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

这种人的口头禅是“你究竟代表谁?”

只要和我是一边的,就是正确的,典型的立场决定是非。

实际上,不管我代表谁或者谁都不代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本身是对是错。

事情的对错和我代表谁、站在哪一边,没有一点关系。

并不是因为和你站在一边,这件事就该是对的;和你站在相反一边,这件事就是错的。

比如,俄乌战争。有人支持谁谁谁,就会被人质问“是不是某些国家的走狗”。

战争本身,谁是正义、谁是非正义,反而没人去关心了。

2、只问动机,不问对错

和第一点类似,关注的不是观点本身的对错,而是表达观点的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这种思维方式极易误导人们把解决问题的思路跑偏。

比如,有人说“有很多底层人生活非常艰难”,就会被质问:“你什么目的?是不是想抹黑中国?”

不去问中国是不是真的有很多底层人生活艰难,反去质问别人的动机,导致问题被忽略,永远也解决不了。

再比如,公司开会的时候,你提出来:最近营销部门的工作不到位,该打的广告没有打

然后营销部马上质问你:你到底想干什么?是不是想打压营销部

碰上这种人,实在是没有办法,完全讨论不下去。

他只是来攻击你的,至于你说的是否属实,他根本就不关心。

著名的《罗伯特议事法则》里有一条很经典的规则:议事时,不许质疑发言者的动机。

因为主观动机是没有办法证实的,会议不是法庭,质疑动机不能解决问题。

这本书把理性讨论的规则发挥到极致,推荐大家都去看一看。


3、只讲感情,不讲道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判断一件事依靠和自己的关系亲疏、感情深浅。

和自己感情好的,做什么都有道理;和自己不熟的,做什么都是错。

只要是自己人,没关系,无原则维护你;不是自己人,说破天都没用。

典型的就是家长的护短,看自家小孩,怎样都可爱。只要和别的小孩发生争执,不问青红皂白,先批评别人再说。

举个例子,《鹿鼎记》里的归辛树一家三口,儿子归钟是个半白痴,武功却高。

他捉住天地会的好汉陪他玩耍,谁不陪他就揍谁。

按理说归钟是无理取闹——谁也没义务陪你玩,但在父母归辛树和归二娘看来,谁不陪他儿子玩,谁就是坏人,帮着儿子一起揍。

这就叫做只讲感情,不讲道理。

4、只会喊口号,不会摆事实

相当于只会说论点,不会说论据。

任何论点,如果没有论据支撑,都是虚无的。有很多人只会说结论,却不知道有哪些事实能证明这些结论。

比如,你发表了一个观点或写了一篇文章,有人说“此文混淆是非、大逆不道”。

但是他根本说不上错在哪里、哪句话混淆是非,哪句话大逆不道,为什么大逆不道。

再比如,有人喜欢说“XXXX就是好”,但是好在哪里呢?什么地方先进和强大呢?有例子有根据吗?

还有人喜欢说“某种文化博大精深”,为啥博大精深?有什么具体表现和成果?

如果回答不上后面的问题,都属于喊口号,没有事实。

5、只看表面现象,不进行逻辑推理

逮住某些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就联系到一起,看不到事情的本质和逻辑关系,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比如,有人说每天用热水泡脚,可以使人长寿,根据是调查了100位长寿老人,大部分都有这个习惯。

这就属于乱凑因果关系,这100位长寿老人还每天都喝水吃大米呢,你能说喝水吃大米是他们长寿的原因吗?

根本没有因果关系。

热水泡脚,只能说是他们身上的共同特征和爱好,并不能证明是长寿的原因。

他们共同的特征多得很,你能说都是长寿的原因?

是不是原因,光靠这种根据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深挖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

6、喜欢人云亦云,不会独立思考

所谓“谎言说上一千遍就是真理”,正是利用了人的这个缺点:喜欢人云亦云,不会独立思考。

很多人大部分的认知和观念都是来自于道听途说,听得多了,就信了。

他们不会去亲自验证一下,或者仔细思考这个观点的逻辑关系是不是正确。

也不会去做多方的对比,看看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别何在,到底谁对谁错。

比如,有个亲戚告诉我要多吃鸭肉少吃鹅肉,我问为什么?她说鸭肉凉性,鹅肉热性。

我再问:鸭和鹅是高度相似的家禽,为何鸭肉凉、鹅性发?两种肉的成分有什么不同?

她呆了半晌,可能她多次告诫过别人同样的话,却从来没想到有人会这样问。

后来她嗫嗫嚅嚅地说:老祖宗都是这么说的

这就是典型的人云亦云,老祖宗说的嘛。你自己并没有去验证,甚至连什么叫凉、什么叫热你都不清楚。

老祖宗说的就一定对吗?如果都对,那还要后世研究科学干嘛?一切听古书上的不就行了吗?

如果老祖宗都对,现代也不可能比古代更先进。

何况你还不是真从老祖宗那里听来的,你连老祖宗面都没见过,从哪里听?无非是听别人说的。

当然,这里并不是讨论她说的鸭肉鹅肉的道理是对是错,只是举个例子,说明不能人云亦云。

你相信一件事,哪怕不能亲自去实验,也要把基本的原理和逻辑搞清楚。

不能只相信一个结论,要学会独立思考,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


7、用别人的错误否认自己的错误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受到批评和指责的时候,被批评者不是为自己的过错解释或道歉,而是指责别人也存在过错。

比如,有人批评国内某地发生街头烧烤店暴打女生的事件,马上就有人跳出来说:“你不去看看美国,到处都是枪击案”。

有人批评官员腐败,就有人说:“西方难道就没有腐败?”

美国有枪击案,西方存在腐败,是事实,但那是另一回事。

他们有问题并不能否认我们存在的这些问题,说中国存在这些问题也并不是否认外国就没有这些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8、用个例代替普遍,否认科学规律

自然界是有一定规律的,科学研究就是为了找出规律,但是一般的规律也会有个别的例外。

特别是,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时候,很多人就容易被迷惑蒙蔽,用个别的极端例子来否定普遍的规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抽烟喝酒是被科学证明有害的习惯

但有很多人举出抽烟喝酒仍然长寿、而有的人不抽烟不喝酒却不长寿的例子,用以否定这个科学结论,认为抽烟喝酒不会影响人的寿命。

人的寿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烟酒只是其中一项,还有遗传、基因、作息规律、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其他因素。

抽烟喝酒的人长寿,可能是因为其他因素很好;烟酒不沾的人不长寿,可能是因为其他因素欠缺。

那些抽烟喝酒仍然长寿的人,如果戒掉烟酒,大概率会更长寿。

从统计数据来看,抽烟酗酒的人,普遍身体健康状况差于烟酒不沾的,这才是科学的结论,不能用特例来代表普遍。

看完这篇文章,一定会有人质问我:你是哪边的?你想干什么?你居心何在?

那么,请你们自动对号入座,找找自己属于第几条。

欢迎补充。

最新! 关于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一)

AI来了,怎么用?

柴静: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让员工雇佣“员工”,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

网址:警惕几种低级的思维方式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06483

相关内容

警惕的段胥和思慕
青少年追星调查:警惕饭圈思维侵蚀主流价值观
顶级特工的警惕性究竟有多强
警惕“追星式”调研
患上宫颈癌要多长时间?有5种情况需高度警惕癌变
生活中你该警惕的心理学效应
戴源:从肖战事件看为什么我们要警惕“饭圈思维”
央视网评:看剧不用费脑子?警惕影视剧的低智化倾向
警惕掉进低价陷阱,京东超市与快消巨头手拉手
【反“诈”提示】非个例!多地警方通报!警惕“饭圈”电诈陷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