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有这样一位驻村书记,他因“蹭饭”而火遍全网,还得到了人民日报的点名表扬。这位书记就是董桂林,一位27岁的年轻干部,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为村庄带来了新的活力。
董桂林从学校毕业后,没有选择去大城市发展,而是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范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到村里时,大多数村民都对他投来了怀疑的目光。一个城里来的大学生,年纪轻轻,能在这待多久?又怎么会懂农村治理的工作呢?面对村民们的质疑,董桂林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与村民亲近的方法。
他想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智慧的办法——蹭饭。每到中午快饭点的时候,董桂林就会拿着碗筷在村里转悠,专找那些子女不在身边、家境又有些许困难的老人家里去“蹭饭”。不过,他可不是白吃白喝,每次上门,他都会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比如鸡蛋、面、烤鸭蛋以及牛奶等。
有一次,董桂林去一位已经101岁的奶奶家里蹭饭。一进门,他就向奶奶询问今天能不能在她家里蹭顿饭。奶奶看到董桂林来了,十分高兴,亲切地喊他“乖乖”。在确定了午餐之后,董桂林赶忙跑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了牛奶、鸡蛋还有一袋子咸鸭蛋,提了满满登登一大袋子。
奶奶心疼董桂林年纪轻,提议吃顿面条就好,毕竟下面条简单又方便。可董桂林知道,对于奶奶这个年纪的老一辈,饺子是他们招待宾客的最高礼仪。于是,他坚持让奶奶下饺子。
在吃饭的时候,董桂林喝的是牛奶,而奶奶喝的却是啤酒,一百多岁的奶奶身体硬朗,吃嘛嘛香,吃个饺子还要配上一罐啤酒才行。董桂林一边吃一边和奶奶聊天,还告诉奶奶如果自己缺什么了一定要告诉自己。一顿饭下来,董桂林把奶奶哄得那叫一个高兴,视频最后奶奶还连着蹦了好几下。
董桂林的蹭饭举动,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意。在农村,饭桌是拉近关系的最佳场所。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陪伴了村里的留守老人,还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吃着凉面条,唠着家常,董桂林的小本子上便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村民们看到董桂林如此真诚地关心他们,也渐渐对他敞开了心扉,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董桂林的蹭饭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后,迅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大家纷纷为他的接地气和真诚点赞。有网友评论说:“表面上是蹭饭,实际是家访,摸清每户家庭情况,以后精准帮扶。”还有网友调侃说:“书记我怀疑你的工资都不够送礼的!”面对网友们的关注和喜爱,董桂林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村民服务的决心。
除了蹭饭,董桂林还利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记录与村民互动的过程,宣传范庄村的风土人情和特色农产品。他的账号橱窗产品的一切利润,都会交给村庄集体。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村里形成小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在他的努力下,范庄村的馒头、挂面、烧饼等农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村民们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董桂林的“蹭饭”行为,看似简单,却有着非凡的意义。他打破了人们对于基层干部的传统印象,让人们看到了年轻干部的担当和创新。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深入到村民中间,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老龄化严重的范庄村,董桂林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村民们的生活。他陪老人吃饭,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让冷清的村庄重现生机。小朋友举着饮料喊他“大哥”,老人们拉着他的手,亲切地和他聊天。这种温馨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温暖。
董桂林的成功,也为其他驻村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只要用心去关爱村民,用真诚去对待工作,就一定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像董桂林这样的年轻干部,他们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能够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如今,董桂林依然每天端着碗穿行在乡间小路上,继续着他的“蹭饭”之旅。他的社交账号不断更新着与村民们的故事,每一条视频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在他的带动下,范庄村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范庄村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村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而董桂林,这位因“蹭饭”而火的驻村书记,也将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农村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