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是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阵地,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企业管理的“神经末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徐矿传媒开设“班组故事”专栏,分享基层优秀班组在安全管理、技术创新、降本增效、师徒“传帮带”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对标先进、取长补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全年安全生产“零事故”,“三违”行为“零发生”,通过技改节约生产成本60余万元……在长青能化公司,生产运行部运行一组是一支交口称赞的“明星班组”。
“我们班组有68名职工,58人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目前已有8人取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整个班组的学习氛围特别浓厚。”运行主任弥一波提起自己的班组时,脸上满是自豪。
如何将学习力转化为战斗力?让知识学习与现场实践同频共振,这个班组真的不一般。
场景一:
换岗学习“破壁垒”,争当“全能高手”
为了打破岗位间的信息壁垒,让职工更全面地掌握生产流程,弥一波推动现场操作人员与中控人员开展“换岗学习”。
“现场操作人员走进中控室,熟悉参数监控、指令下达等工作;中控操作人员则要深入生产现场,了解设备运行状态、现场操作细节。”弥一波介绍,这种“角色互换”的学习模式,让班组成员跳出了单一岗位的局限,对整个生产链条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
净化装置中控副操曹雄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换岗时的“窘迫”:“过去在中控室里看参数、调数据,以为对生产流程已经很熟悉了。可一到现场,面对轰鸣的设备、复杂的管路,才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而与他结对换岗的净化装置现场副操谢亚斌,起初在中控室也同样手足无措——看着满屏跳动的数据,尤其是面对突发参数波动时无从下手。
不过,这种“窘迫”并没有持续太久。按照班组制定的换岗计划,两人换岗学习期间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对一”指导,也有针对性理论培训和实操考核。随着学习的深入,曹雄逐渐摸清了现场操作的门道,谢亚斌也慢慢掌握了中控操作的技巧,还能结合现场实际提出优化建议。
除了“换岗学习”,班组还专门为“学霸”职工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邀请取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职工、岗位技能标兵,围绕安全规范、业务技能、故障处理等内容领学授课,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工作经验。这种“以点带面”的分享模式,在班组内营造出“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的良性竞争氛围。
场景二:
技术攻关“算细账”,省下真金白银
含氨废水回收利用节约液氨842吨,锅炉掺烧燃料气、气化细渣、杂醇油等“变废为宝”,氮气用量大幅减少,原料煤消耗较去年同期下降4%,电耗下降4.76%……学习的价值最终要在生产实践中体现,从粗甲醇产量到余热发电量,每一个数字的细微变化,都成为运行一组优化运行方案的“突破口”。
“今天我们进行运行数据的台账分析,大家对比上个月的数据,看看各自负责的系统是否存在可以优化的地方?”每月班务会上,运行一组职工总会围坐成圈,像破译密码般分析生产指标。
“这些写满公式和修改痕迹的纸张,其实是我们的‘效益密码’。”运行主任弥一波翻着厚厚的会议记录介绍。在这场头脑风暴中,从主操到巡检工都能畅所欲言,而这种全员参与的讨论模式,正让生产难题在思维碰撞中迎刃而解。
运行一组建立了“日布置、周安排、月总结”工作模式——每日明确生产重点,每周梳理运行问题,每月集中分析粗甲醇产量、余热发电量等核心数据,引导班组成员围绕生产难点痛点问题,采取查阅资料、分析数据、实地排查等形式制定针对性优化方案。
在“人人有责”的攻关模式推动下,运行一组全年总计征集了各类合理化意见200多条,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夯实装置“安稳长满优环”运行基础。
场景三:
每天10分钟,把事故案例当“教科书”
在运行一组工作现场,职工在执行操作步骤时,手指悬停在开关上方,默念安全注意事项,与监护人同步确认操作票步骤,才按下开关。这种 “动手前先思考” 的习惯之所以能成为全员自觉行动,背后是班组扎实的安全教育。
“安全是生产的底线,更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是运行一组全体职工的共识。每天班前会上,一场雷打不动的“10分钟安全课”,将事故案例转化为全员的“安全教科书”。
“今天我们学习典型事故案例,请大家认真记好笔记,结合自身工作岗位,想想我们存在哪些类似风险。”每天班前,运行主任弥一波都会带领班组成员围绕当天生产任务,逐一拆解风险点、明确操作规范;同时对照典型事故案例“举一反三”,分析本班是否存在类似隐患,让“别人的事故”成为自己的“安全警钟”。
除了每日案例教学,运行一组构建起“全员覆盖、精准滴灌”的安全学习网络:每周一次安全宣誓强化责任意识;定期举办班组长安全论坛碰撞思路;组织各装置岗位主操开展专项安全生产讨论;针对气化、甲醇生产等不同岗位特点定制针对性培训内容,确保安全知识精准传递到每一个岗位。
文 | 苏春生
图 | 郝瑞江 弥一波 赵丽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