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从纸上到指端,我们一直在路上
编者按
11月8日,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这个节日,似乎从来没有特别的仪式感。
我们不期待今天真的无事发生,毕竟那样就意味着今天没有报题,不能交稿。
这,会平等地逼疯每一个认真上班的媒体人。
“地球不爆炸,记者不下班”。经常在末世电影里看到现场直播画面的朋友就知道,这个行业是不能停下脚步的。那么,今天就来说说我们自己正在经历的变化吧。
是的,我们,一张1995年成立的报纸,继有了自己的视频APP“犇视频”之后,又有了一个成型的主播队伍。
从2021年5月起,经过一年半的调整,三湘都市报主播团队从成立到成型,已经拥有了完整的选题、拍摄、发布、推广、运营支撑队伍,产生了“军哥”“记者田甜”“津津乐教”等十余名融媒体记者、新闻出镜主播。时代推动着行业的升级裂变,推动着每个从业者融合转型。或许,你已不再翻看报纸,但会在手机里、平板上刷到我们。说新闻、讲故事、分析时事、砍价租房……我们还是那群热血的媒体人,上热搜,出爆款,奔赴每一个现场,记录人世间的变化。
不做网红要长红,不追娱乐明星要追“心”。这个心,是当年出发的初心,是已鲜有人提及但绝不能忘记的理想,是无数始终陪伴我们的读者的信赖。这份陪伴,已从纸上到指端。
我们是新闻记者,一直在路上。
田甜
百万粉丝的网红记者
总在期待下一个故事
在大学,我学的是播音主持;最开始入职工作的时候,我以为我会当一名直播主播,后来,我成了融媒体记者,写起了温暖的都市故事。我以为,学生时代的“明星梦”已经远去,没想到入职的第六年开始,我与报社的融媒体改革一起转型,又做回了主播。这一次,我之前的所有经历被奇妙地组合在了一起,成了融媒体记者+百万粉丝新闻主播。
有人说我是“网红”,是记者里的“小明星”,可我要说,我是会讲故事的田甜。
从业7年,很多瞬间令我难忘。记忆最深的是2019年挖掘到的一个温暖故事,在长沙小巷中坚持十年为夜归人点灯的阿姨:孙美华。她很普通,隐身于城市中像沙砾一样不起眼;她又不普通,点亮一盏灯,温暖一座城。
阿姨是生活中的小温暖,我是寻找正能量的记录者。孙美华的故事因为一篇报道被更多人知晓,不仅让她荣获了“湖南好人”称号,也带动了很多人向她学习。我写的故事,也荣获了2020年湖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在同年的“好记者讲好故事”评比上,我又将孙美华的故事搬上了舞台,荣获湖南省二等奖。
这,就是温暖的力量。
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家境清贫而成绩优异的励志学生、为家人打造美丽花园的农村汉子、在病房照顾病父的“马蹄足”男孩、回乡做直播带动家乡发展的好姐妹……我写下他们的故事,记录着凡人善举,让大家能在平淡生活的缝隙中看到洒下的缕缕阳光。我的粉丝和广大网友共同给他们点赞,助他们圆梦。有人得到资助,有人重新站了起来,更多的人双向奔赴,彻底改变了命运。
正因如此,我喜欢记者这个行业。记者田甜的故事,温暖,有力。
爱说故事的我,还是我们报史馆的兼职讲解员,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讲述着湖南日报的故事。大家调侃我是“万金油”,我总会笑着回答:“不想做主播的讲解员不是好记者。”
那么,期待我的下一个故事吧。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田甜
曾冠霖
在追星星的路上
看到闪闪发光的自己
最开始大家认识我,因为我喜欢拍星星。后来,我真成了拍星星的记者。
以星结缘,我在三湘都市报做文化和旅游线口的融媒体记者已是第二年。今天,是属于我们的节日。
儿时我曾有个梦想:想去很多的地方,见很多的人,听很多的故事,再把这些分享给大家。文旅记者这个职业实现了我的梦想。我从“旅拍者小曾”到“主播曾记者”,身份在转换,我也在成长,更多的是对这份职业的敬畏。
在高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用专业、速度、质量来传递行业信息、记录时代的变化?
2023年,我创建了个人互联网账号《曾游记》,发布我的旅游vlog,分享美好旅程,记录美好生活。十个月时间就获得了10万+粉丝的关注,视频作品共得到了全国热搜话题13个、同城热搜72个。每条“爆款”得来不易,前期策划、创作文案、精心拍摄、后期配音……除了这些短视频的“固定动作”,作为主流媒体,我们的策划必须想得更高、更远,要避免同质化竞争,还要让作品接地气、有温度、带力量、创新高。镜头前灿烂微笑的曾主播,为找一个最美角度绕山四小时、半夜爬山蹲到了初醒的日出、戴起牛角帽学会了跳舞……我和我们,用作品做出了回答:答案就在脚下。
湖南文旅资源丰富,“好吃好喝、好玩好逛”的名声在外。近年来,随着旅发大会、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的广泛影响,长沙更是屡次登上热门旅游目的地,上榜“十大旅游向往之城”,成为“00后”最喜欢的城市第一名。我用镜头记录着我眼中美丽的湖南,用我这个“95后”的网感来做视频。在我的作品留言区,有网友分享他们在湖南旅游的体验,或者提出好奇的问题,求一份最靠谱的攻略。这份信任,是对湖南的喜爱,也是对我的肯定。
现在的我,还在拍星星,还在追逐着我的新闻理想,我要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在这条追星路上,我也看到闪闪发光的自己。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曾冠霖
王翊玮
入行1年“上天入地”
15亿流量背后是热爱
“小王这姑娘是有点流量体质的。”小王,就是我。小时候写作文都发愁的我,现在成为了一名跑城建的融媒体记者,每天发愁的事变成了报题和写稿。不过作品的流量这一块,我还真的没有发愁过。
我不是在“凡尔赛”,因为,流量的不愁,正是缘于我经过了“认真的发愁”。
去年10月才入行的我主持着一档全新的视频栏目《围挡后面》。城建视频嘛,没有美食美景,没有豪宅靓车,我必须戴着安全帽出镜,眼前只有塔吊,脚下只有泥泞。“上天入地”就能概括我的工作。
重点工程的宏伟蓝图怎么展现,没有实景的工地怎么拍,站在哪个位置能体现工程的进度,专业术语怎么让大家听得懂……初出茅庐的我可能经验不足,但我有个特点就是不怕事,工作起来干劲十足。出发前,我会发愁脚本的设计、镜头的调度,会发愁采访对象的台词、动作,会研究当天的光线,甚至风的方向。考虑得越周全,拍摄效率就越高;态度越认真,采访也就越顺利,慢慢地,写稿子也就不愁了。
为了把鲜活完整的现场展现在镜头前,我还解锁了许多新技能:在T3航站楼项目爬50米高的塔吊,在地铁7号线的地下20米去看盾构机。跑得多了,恐高都治好了。《围挡后面》的总阅读量已经超过了15亿,成为同类作品中的“新星”。我这个新人记者,既是策划,又是导演,还是出镜的女主播。
小王这姑娘,是不是还行!
双子座的我好奇心强,新事物、新挑战,于我是开心的体验。行业的融媒体改革,“融”的不仅仅是行业本身,更对从业者有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不正是我喜欢且擅长的吗?
保持热爱,保持热情。
我还年轻,还在不断地学习中。这样的我,同行者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是一个始终在成长、学习中的职业,像我这样的年轻记者正在努力跟上队伍。继续走吧,我们用双脚去丈量,和时代一路同行。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翊玮
责编:吴岱霞
一审:薛琳
二审:袁欣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网址:28年,从纸上到指端,我们一直在路上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01060
相关内容
阅读,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端午从大漠一直哭到江南,赵露思哭戏的破碎含量还在继续上升
1999年,年仅28岁的谢津...@纸上旧时光的动态
六年级上学期英语认读纸
张睿:我一直都在,一直在路上
精品购物指南(生活服务类报纸)
刘烨上海车展亮相引热议:从“硬汉专业户”瘦到“纸片人”
篮球明星的高清画像在壁纸上展现
对话灵均投资创始人蔡枚杰、马志宇:我们始终在从低谷向上爬的路上
北京艺术品展览:艺术大师纸上创作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