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抱怨娱乐圈很乱,如洪水猛兽一样。假如我们仔细考察一下这个圈子的形成过程,就知道它其实一点都不乱。始终错落有致。
Part
1
艺术与传媒的退化过程
1、瓜子效应。艺术本身有艺术属性和经济属性。比如葵花籽,艺术属性是证明花子是活的,然后能长出苗,开花,并且结出更多的花子。当你去体尝艺术的时候,是体验这个花子生长并最后收获的过程;而经济属性则是把这些花子炒熟去卖,可以供人聊天的时候去嗑着,当成小点心一样。
2、传媒,有传播属性也有经济属性。传播属性是真善美等伦理价值发现和实现;经济属性,则是利用聚集效应,而推销任何经济价值。
3、当传媒被垄断之后,传播属性,真善美等伦理价值,不再是发现性的,而被固化为垄断者的说教工具和方式,纯粹是实现性的。因此丧失了完整传播属性。于是经济属性就变得越来越突出。
4、艺术本身的艺术性,因其创作者创生过程带有创新性和个体独特个性,需要接受者重复这个创新过程的个体独特性。因此其本身不具有聚集效应,正常情况下本身就是小众的。也就是艺术和传媒本质上难以捆绑。但因为艺术还具有经济性,但经济性不排斥传媒的聚集性放大。
5、所以,当艺术剥离了艺术性,传媒剥离了伦理价值后,艺术才能和媒体就此一拍即合。
6、正因为如此,艺术形式得以更新,从自足性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等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能实现价值自满自足)发展向非自足艺术(电影、戏剧等创作过程不能使创作者自满自足,必须与传播相结合才能完成和实现其艺术)占主导。
7、当艺术形式和传媒完全锁死的时候,艺术本身就彻底功利化为一种商业,与普通商品广告没有太多的区别,都是为了最大化的通过销售来获利。
8、垄断传媒后,真善美伦理价值已经丧失发现性,因此只剩不断重复的说教性。因为艺术与传媒的捆绑,艺术也被设立了无限度的禁忌,最后丧失了艺术性内质(创新性,唯一性)本身,因此成为说教性的简单重复,创新性与唯一性仅仅存在于形式上。
9、最后,经济性就成了伪艺术和伪传媒最后的沆瀣一气的功能。
Part
2
娱乐圈的产生
1、当艺术与传媒都沙化为只剩经济属性,为了同普通的销售商品的摊位区别,精神商品就被定义为娱乐圈。也就是正式认可了艺术与传媒只有经济属性。
2、自足性的艺术不再有生存空间,只能朝着可批量复制,便于商业化的方式退化。自足性的艺术,也最终被锁死的娱乐圈所攻克,按照娱乐圈的原则优胜劣汰。
3、艺术的独创意义消亡,导致艺术创作萎缩。仅剩模仿形态的艺术。而相反,简单重复已经存在的艺术品最低含量的产品则得以最大规模发展,艺术不再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模仿艺术。就像炒花子一样人人都会。
4、因为艺术的沙化,最后这些模仿者因为含金量的低下,所以完全依赖传媒的放大效应来生存。
5、伪传媒不仅没有因为丧失了伦理发现性、沙化为说教性等伦理属性而衰亡,反而因为模仿者的伪劣产品的依赖性而空前繁荣。
6、仅存的艺术被这种繁荣而最终沦为了非卖品,丧失了经济属性。
7、文艺界江山沦陷,变成了娱乐圈,仅剩的文艺变成了不具有经济价值的纯粹孤芳自赏。
Part
3
潜规则的诞生
1、当文艺沙化之后,传媒的受众退化了艺术品鉴能力。就像原来平原上羊可以吃到树叶和草,但没有了森林之后,平原变草原,大家就彻底只能吃草,吃草多年后早忘记了树叶是什么味道。
2、这些艺术含量非常低(甚至不具有艺术性)的模仿产品大量滞销,决定经济效益的只剩下传媒本身。
3、于是连接受众的,只剩媒体一个渠道。这个渠道做大,就成了点石成金。因此艺术模仿者更依赖媒体的推广和聚集,而媒体受众只剩媒体所选择的口味。
4、于是,演员(影视剧、歌唱、舞蹈)在没有获得媒体资源的接入渠道的时候,就只能通过接受或贿赂来获得编导的产品入口。而编导也要想前方设百计地去让产品获得媒体的接入口,于是要讨好和贿赂掌控媒体平台的诸侯。店大欺客。
5、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媳妇抓不住流氓。一旦获得产品入口,再通过这个跳板进入媒体渠道,就会积累没有多少辨识力的受众(粉丝),最后客大欺店。
Part
4
投资的添油加醋
1、在一切已经沙化的时代,最后只剩经济形式,而且可以量化。于是娱乐圈就成了可投资的标的。
2、投资的介入,本身只具有经济属性,但因为捆绑了产品,继而捆绑了媒体,于是成了另一个媒体接入平台。
3、投资本身异化,除了看重有粉丝规模的艺术模仿者的聚集效应,也看重那些没有接入资源的普通艺术模仿者(未成名的演员)的潜规则下的潜在利益。因此通过投资结构来实现双丰收。
4、在这种助长下,艺术含量因此被再一次拉低。
Part
5
艺术仿生者的心理学
1、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就能有一夜成名的机会。只有一个关键就是在流量。所以因此恳把一切都拿出来押这个宝。
2、赌输了,不输房子不输地,永远可以再压一注,东山再起。
3、赌赢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有成万上亿的粉丝支持,马上就成了源源不断的财源滚滚来。忍得了胯下之辱,将来就可以对那些产品和媒体渠道接入者指手画脚,扬眉吐气,割据一方。输的老娘要变本加厉地拿回来。
4、忠于艺术?只要成为媒体的红人,老娘我就是艺术。
5、排个戏那么苦,不就是为了演出播出后,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加倍补偿老娘受的苦吗。
Part
6
媒体心理学
1、一条狗在电视台晃两圈,也会成为世界名犬。你是名犬还是明角,我说了算。
2、我已经从模仿者里选择了最优秀的,这足够敬业的了。
3、即使他们不够优秀,但至少有那么多粉丝看他们秀,两不吃亏,何乐不为。
4、别跟我谈艺术,艺术就是要服务大多数的粉丝。
5、既然该说的说不了,那就把能说的说得钞票乱坠。
Part
7
编导心理学
1、街头耍猴的,应该把钱给猴子还是给耍猴的?
2、既然脸比艺术更值钱,我辛苦那么多年,赚不到钱,总得摸摸一手的脸,让你们看的全是二手以上的脸。
3、对艺术负责,不如对投资人和媒体人负责。
4、艺术是辣椒,放点摆摆样子就够了,我是厨子,餐厅卖不出去菜得关张,我要失业。饭馆做的是生意,不是艺术。
5、别跟我说这个模仿者够辣,能成艺术家,我不是辣椒贩子,我是厨子。
八、
Part
8
垄断者心理学
......................
结语:看完这些,娱乐圈真的乱吗?一点不乱,每个领域、每个人都逻辑清晰。你觉得乱,是因为你还没成为某个人的粉丝,或者你没进入娱乐圈,看到大家都在规规矩矩的按照规矩行事。
当最偏僻的赵丽华和余秀华们也能每隔十年左右在娱乐圈里重出一次江湖的时候,你就更会知道这个圈子的运行,绝对是完全可控的。当图书出版也成为娱乐圈的一部分,你永远可以相信这个圈子化偏僻为神奇的能力。
趋之若鹜,这就是最简单的道理。
假如你把自己的朋友圈定义为自媒体,一叶而知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好好体会一下那个大圈子是怎么形成现在的生态吧。你的小圈子,加入娱乐圈这个时代洪流了吗?
但艺术还是艺术,当它已经不属于受众的时候,还会继续属于艺术创作者。因为真正的艺术,对作者来说,始终是可以自满自足的。他创作的价值早在创作中就实现了。创作过程就是把自己陶醉的过程。就像喝酒,是为了让自己陶醉,而不为是了表演醉态。
真正的艺术,因此不需要任何捆绑与攀附。只是很多人没明白,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什么是艺术消费品的作坊。
同样,秉承伦理价值的媒体人、演艺人、经纪人等始终都在,面对这个无奈的局面,他们始终都在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