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历史小说,电影、戏曲中,我们常常看到百官平民把慈禧太后称作“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呼不是慈禧专用的,清朝各代皇帝都可以叫“老佛爷”。
这是为什么呢?
我国历史上历代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和“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如宋代皇帝的“特称”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称”叫“老爷”,而清代皇帝的“特称”则叫“老佛爷”。
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爷”这个称呼,是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满清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比如乾隆也曾开玩笑说:朕家住紫禁城,姓爱亲觉罗,人们都叫我为乾隆老佛爷。
话说回来,“爷”是满族人对男性的尊称,慈禧为什么对此情有独钟?又是怎么拿到这个称号的呢?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
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后,李莲英速去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听罢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宫。出西直门下高梁桥,坐上皇船,沿长河,直到万寿寺。慈禧上了码头,进了山门,直奔大雄宝殿而来。进得殿来,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觉勃然大怒:“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
那个时候,奴才欺骗主子是要杀头的,但李莲英心中有数,忙说:“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
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还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这里。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
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她故作不解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
李莲英他们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
“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
“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
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
不止老佛爷,慈禧还喜欢皇帝光绪叫她亲爸爸,在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光绪帝就称慈禧太后为“亲爸爸”。
光绪与慈禧是侄子和伯母关系,也是甥姨关系,最亲近也只能算是过继的母子关系,按道理应该称慈禧为“额娘”才对,可是,光绪为什么要称其为“亲爸爸”呢?
这一点,也是慈禧的意思。
1861年,野心勃勃的慈禧,处心积虑地导演了“辛酉政变”,开始了臭名昭彰的垂帘听政,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成了国家的实际统治者。在清末同治与光绪年间,其位一直在皇帝之上,居于太上皇的高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太上皇的高位只有皇帝的父亲才能享有。有了这样的地位,慈禧可以在朝野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她不但利用太上皇的高位,玩弄权术,还要大家以男性的称谓来叫她,以显示自己的高贵与尊严。一时间,朝中群臣、民间百姓都要改称她为“老佛爷”,可怜的光绪帝也只能投其所好,称其为“爸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