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最终还是离职了,终究还是留不住

发布时间:2025-09-17 12:14

晚上东方甄选发公告说,主播董宇辉决定离职,另外决定把「与辉同行」以7,600+万卖给董宇辉。

俞敏洪老师处理得还算挺好的,说是已经跟董事会跟薪酬委员会沟通了,除了承诺的福利和补偿外,还说要把与辉同行所有净利润都给到董宇辉。

这事起端是在去年12月份的「小编背刺」事件——

负责写文案的小编看不惯董宇辉揽下了大部分功劳,于是写了个「小作文」。

所以这次俞敏洪老师提到,「复杂的舆论纷争,加上少数别有用心的力量的引导和造谣,直接导致东方甄选和与辉同行的隔阂。」

这个事儿吧,也不算太令人吃惊,所以美股盘前也就跌了5个点不到。

毕竟董宇辉6月初就在节目里提到:「我是非常抗拒卖东西的,我到今天都不享受这个工作。」

这事情的底层原因,是因为「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本身,很难被一家企业绑定——毕竟现在也不是奴隶社会了,跳槽离职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所以「劳动力」本身很难成为一家公司的护城河。

今天我打算稍微展开聊几句。

企业嘛,一般靠着五大要素做经营——

而要明确的是,大部分「劳动力」其实不是很稀缺——在精细化运营的现代企业里头,大部分岗位都是可替代的。

稀缺的劳动力,无非就俩:一是明星性质的流量源,二是企业家。

企业家的重要性就不展开了,有的经济学模型还会把它作为独立要素,单拎出来看待。

但只要开得起价,挖挖别人家的高管也不是不可能,高端猎头可是靠这个赚钱的。

像是平安曾经的二把手David Ku,离开麦肯锡后从中层做到高管,甚至一度被公司掌舵人马明哲先生作为接班人培养。

但最后平安还是没能留住他——还是被微众挖去当董事长了。

流量源能带来的价值,有时候比企业家还要大。

最经典的自然是娱乐行业——有时候一个明星就撑起了整个经纪公司。

因此呢,经纪公司也会跟明星签长期合同。

如果明星在合同期内跳槽或单飞,都要付高额的违约金。

比如某蔡姓艺人之前签的8年卖身契,前三年赚到的70%都要交给公司(后面慢慢下调),而且每提前一年解约就要付3千万违约金。

现在类似东方甄选或交个朋友这种MCN(网红经纪公司),也是类似的。

不过在转型做电商前,俞敏洪老师早就知道了这点——

十几年前,我跑北京新东方备考托福,遇到了个还不错的老师。

等到结课的那一天,他告诉我们他要单飞了,还光明正大地在课上给我们发了传单材料。

——毕竟大家去上培训机构,冲的还是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本身培训机构的名师就是自带粉丝的。

公司想要绑定明星,通常是很难的。

我麦肯锡的前同事Alan Chen,运营着一家专门投资文化产业的基金。

我曾经问过他经纪公司是怎么去绑定明星的,他的说法很有意思——

他说其实法律上也没什么办法去绑定艺人,毕竟人家红了肯定会想过河拆桥的,合同到期了你也留不住。

所以这类经纪公司规避「单飞风险」的手段也很有限,一般业内是两种手段:

一是明星自己就是老板,很多艺人自己开经纪公司,靠艺人自己的名声和资源带带后辈。

二是过往某些经纪公司带有所谓的「帮派性质」,也就是涉黑。

当然,随着扫黑除恶行动的推进,后者这些年已经很难看到了。

所以整体来看,资本要绑定艺人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了。

再就是,现在作品的发行方式也不一样了:越来越多乐手通过互联网音乐平台、短视频平台自己做发行,所以目前的经纪公司也很难像以前那样,去签长达八年的合同。

大多数时候合同期限可以签到三年已经算比较长的了。

而老板自己就是艺人的话,早晚也会因为「分赃不均」,想着把其他股东踢开自己单干的,比如李子柒微念的争执。

另外,如果公司过度依赖一两个流量源的话,塌房起来也是说垮就垮,比如已经在美股退市的如涵控股

所以这种公司的估值,往往需要打个比较深的折扣,或者说,我们对它的永续经营假设,需要打个问号。

本文转载自很帅的投资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董宇辉最终还是离职了,终究还是留不住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97966

相关内容

突然但不意外:董宇辉终究还是离职了!盘点董宇辉离职前的东方甄选乱局
震惊董宇辉离职最终董宇辉7658万收购与辉同行!开启自己的新人生!
董宇辉终究还是翻车了,知识型带货如履薄冰
董宇辉终究还是翻车了,知识型带货也如履薄冰
董宇辉离职背后:真相不只是离职,他和俞敏洪有何图谋?
董宇辉离职,老俞不敢留!董迅速与央媒、抖音合作
董宇辉是下一个李佳琦,还是下一个李子柒?
董宇辉离职内幕揭秘:一夜间粉丝增长12万
董宇辉离下播,还有多远
董宇辉,升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