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赵露思在直播中,爆出了很多行业内幕。
当年,杨幂说娱乐圈潜规则不过是陪睡,大众对潜规则的想象停留在“导演敲门、女演员关门”的八点档桥段。
但当下的玩法早已迭代成一条完整产业链:
资本局——“带资金组”不再遮遮掩掩,直接明码标价:陪一次旅行追加500万投资,陪一晚追加角色番位。
数据局——流量平台、营销公司、粉丝后援会三方合谋,把“热度”当成筹码。
想要热搜前三?先签一份“商务配合协议”,直播时穿什么、微博发什么、采访时聊什么,全写进合同。
人设局——经纪公司提前半年写好“成长剧本”,从“草根逆袭”到“高知才女”,再到“人间清醒”。
演员只要按脚本念台词,观众就能在热搜里看到“完美的一生”。
当“陪睡”变成“陪跑全程”,受害者也从女演员扩展到男爱豆、未成年练习生——只要身上有变现可能,就有人伸手。
行业内流传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作的爱豆有商务。”
某网剧男主半夜要吃“油泼面”,地方找不到就罢录。
活动方连夜空运,机票+保温箱成本2万,但话题阅读量破5亿,品牌方直呼“值”。
女歌手在音乐节要求“一层楼一把椅子”,工作人员搬了18把上去。
视频流出后,“公主病”标签反而帮她锁定了高奢代言——“要的就是骄矜感”。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难搞”成了一种差异化人设。
观众一边骂,一边贡献流量;品牌一边吐槽,一边续签合同。
最终,耍大牌从道德问题变成了ROI(投入产出比)最优解。
令人费解的是,越是念错常用成语、写错基础汉字,越能登上热搜。
把“女娲补天”说成“女锅补天”的古力娜扎,节目播出后微博涨粉30万。
把“端午节快乐”写成“端午节块乐”的白鹿,品牌方顺势推出联名“方块粽子”,一秒售罄。
在算法逻辑里,“出错”等于“停留时长”;停留时长等于“商业价值”。
于是,经纪公司干脆反向操作:先让艺人“暴露”短板,再安排“学霸”补习直播,完成二次收割。
观众在“嘲”与“怜”之间反复横跳,平台在广告与会员之间来回盈利。
至于真正的文化门槛?早已让位于流量门槛。
娱乐圈从来不是孤立的“小世界”,而是社会的放大器。
当潜规则、耍大牌、文化洼地都能被精准算法变现时,真正需要反思的不只是艺人,还有每一个在屏幕前点击、转发、消费的我们。
镁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其实有我们的影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