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在描述...
看到一篇文章,在描述明星和粉丝的关系时用到了“剥削”这个词,忽然觉得似曾相识。
几年前由于特别讨厌某个教π,我就看了很多关于这东西的信息,甚至去买了他们认为很神圣的那个书去看。
慢慢的恨意消退,时间里沉淀的所有偶然的想法堆叠在一起,忽然就有所醒悟,似乎一切都和这东西殊途同归了。
仔细看的话,反正那种架构体系是很固定的。
某个中心人物+众多的普通人炮灰,而把他们维系在一起的,可以是深入浅出的社会性哲学,也可以是映射自己的情感性投资,还可以是相拥取暖的情绪价值。
我就时常想起同一段话,
越正规,规模越大的派别,就越会有一套非常繁琐,且异常规律的仪式进行流程。
其中繁琐和规律是重点。
越繁琐说明你做的越多。做的越多,付出也就越多,与之产生的感情牵绊就会越深。
这个规律,不管对面是单个的人,严密的组织,或者是虚无的神,都能产生效用。所以这和他人要灌输给你的想法,或者对面的人的本性没有关系,甚至和你自己都没有关系。
是某种心理上的惯性,是规律的一种。
而行动越规律越会让人产生一种焦灼的状态,一旦没有按时完成就会引起莫名的情绪起伏。有了对比之后,为了贪图安稳,人就会强迫自己去完成这个规律。
当这种外在行为形成良性循环时,和行为同时灌输进去的思想,就会被识别成无限美好的东西。
不知为什么人就是喜欢这样的流程,喜欢到从有历史记载的那一刻开始,遍地就都是类似的组织,和这样形成的某些圈子,派别,和“同类”。
叹为观止,矢志不渝,经久不衰。
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
沉溺就是最牢固的自我牢笼。
然后我忽然就释怀了。
仔细想想,这东西其实也不是全然不好。既然人们就是喜欢,也无法避免得沉溺进某一种流程,规律得像饿了就想吃饭一样,那么想灌输人们某种思想时,按照相关流程和规律去做就行了。
虽然没有全然正确的思想,但对比之后,也会有好坏之分的。哪种灌输不是灌输呢?
这是一把可悲的钥匙,找到钥匙之后,就可以轻易的把人的自我囚禁起来。
所以我时刻记着,不要沉溺于任何的仪式感,而是要先去辨别自己是否喜欢隐藏在仪式背后的思想,那是最重要的。而辨别的最好方式,就是多看几种,对比一下。
永远不要认为某种想法是绝对正确的。
但如果已经被绑住,也没什么好担心的,顺其自然吧。
自己并非绝对相信某种东西,而是被规律所俘获。
就像人总是愿意被荷尔蒙绑架,也愿意去追求欲望一样。仔细想想,荷尔蒙这东西也是在人在生存大战中,为了繁衍而自然产生的一种肉体粘合剂,不太高贵,也并没那么低俗。
人只是和动物一样,总是轻易就被大自然的规律所俘获而已。
我是规律的一环罢了。
丑态和迷茫,坚定和信仰,只是硬币的两个面,没有人能彻底逃脱。偶尔俯瞰它们,它们其实普通得和一粒沙子没什么分别。
很真实,很普通。
网址:看到一篇文章,在描述...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95579
相关内容
看到一篇文章,在描述...用英语描述一个明星的外貌求一篇短小的英语描述,描述一个众人所熟悉的明星的外貌~
于正发长文描述代号为“茉莉”的女演员的敢爱敢恨,看完感慨颇多
如何写好一篇优秀的艺人公关文章
如何恰当描述与他人的关系?
雅思口语人物范文大全 雅思口语人物类话题之性格描述
“饼爷,我来给您提灯” “如何描述陈拾?” “提灯人吧,我总能看到他”
【实用】描写同学的作文47篇
还记得那些描绘魏无羡的描述吗?
这篇文章在文笔上并无太多独到之处,却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