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为什么有这种说法?

发布时间:2025-09-16 07:20

“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这样的一句话,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确实有这种说法,但是,这句话,有的人认可,有的人并不认可,还有的人只是部分认可,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五服”。“五服”,在历史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

广义的“五服”的含义有四个方面:古代王畿外围的区划、王公大臣及读书人的服饰、以亲蔬差别的丧服、自身以上的五代人。

狭义的“五服”是自身以上的五代,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现在农村所说的“五服”,通常指狭义的“五服”。但民间对狭义上的“五服”的具体含义,争论比较多,除了“五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的五代说法外,还有一种九代的说法,那就是“五服”等于“九族”,也就是从高祖到玄孙,共九个世代。

实际上,现在农村的“出了五服”的说法,一般来说就是五代的说法。也就是能自身为基准,上溯到高祖及高祖以上的旁系,就是“出了五服”的家族人员。

也就是自己高祖以上的兄弟繁衍的所后代,与自己的关系都是“出了五服”。比如,高祖后代与自己是平辈兄弟,那就是“出了五服”族兄弟。

以此类推,父亲与天祖兄弟后代的平辈人、祖父与烈祖兄弟后代的平辈人、曾祖父与太祖兄弟后代的平辈人、高祖父的远祖兄弟后代的平辈人,都相对应地与自己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来说,是在五服之外。上一辈都出五服了,后一辈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出五服的。

同宗同族的人,虽然“出了五服”,其血缘关系还是有的,而且是比较亲近的,农村普遍传统习惯地认为是“自家人”或者“一家人”,平时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人事事务都互能来往。

这也就是农村很多人,对“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这句话并不认可,或者只有部分认可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民间,通常来说,当姓氏相同的人相遇时,即使以前从不认识,只要相互通报了姓名,就会相互亲昵地称“家门”、“宗亲”之类,甚至还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人”。

那么,为什么又说“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

我国农村的传统家庭关系,历来都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一张社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的网格之中,男性血缘关系最为紧密、持久、牢固,有大家族、大小支派家族、大小房族、家庭。

这些家族、支派、房族、家庭都可以称他们之间是一家人。但是,他们之间以血缘来论,又有疏有亲,血缘越近就越亲,血缘越远就越疏。

这其在大小房族之中,存在一个特殊的小群体,介于房族和家庭之间,那就是五服内的家族,也就是同为一个高祖的各个小家庭群体。

如果按照“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的说法,那反过来就可能说“没有出五服就是一家人”。

在农村的传统关系来看,血缘关系越近,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就越近;血缘关系越远,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就越疏。

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看,血缘关系越近,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人情世务来往也就越像一家人一样密切;血缘关系越远,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人情世务来往也就越疏远。

笔者所在的村庄,是一个清一色为同一个姓氏上千人的大村庄,为同一个祖宗,下分四个大房族,大房族以下又分若干支系。下面就对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五服内不同于五服外的社会交往情况列举如下。

一是红白喜事参与吃饭的差别。倘若一家有红白喜事,从开始到结束,五服内各家庭所有的人,都来吃饭,不管是帮忙的,还是不帮忙的。五服外各家庭的人,只有帮忙的人和随礼的额定人数(即单人情,吃饭为一人,双人情吃饭为两个)来吃饭。

现在农村生活好了,家里不愁吃,不愁穿,吃不吃饭无所谓。可以过去农村食不果腹的年代,红白喜事吃饭就成了一种家庭之间亲密程度的象征,也是一种内外有别的表现。

办丧事戴孝的差别。五服内,有老人去世,所有的晚辈必须为老人戴孝,只是孝布的长短,在亲疏上有差别。五服外则没有这个要求,按随礼情况发放孝布,晚辈戴不戴孝布,任其自愿。

清明扫墓的差别。五服内清明期间一起上坟扫墓,我们家乡叫挂私清,而与五服以外的上坟扫墓,叫挂众清,至少也叫挂小众清(区别于支派和房族挂大众清)。

修小家谱的差别。小家谱,即五服内的私人家谱,又称私家谱,通常只记录五服内的男性及配偶,五服之外的不记录。

吃年猪饭的差别。我们家习俗,腊月宰年猪后,要请吃年猪饭,五服内的人必在邀请之列,五服外主要看个人之间关系,可以邀请,也可不邀请。

正月拜年的差别。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要先亲后疏,先五服内,再五服外。

称呼上的差别。五服内的兄弟姐妹、叔伯婶婶、爷爷奶奶等,称为“堂”,如,堂兄堂弟,而五服外的称“族”,如族兄族弟。

以上只是列举了笔者所在村的部分五服内和五服外的差别,这些“差别”,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否与自己是一家人的一条划线。

实际上,在农村,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姓氏家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其中的所划的线也就不同了,比如,有的地方认为只有三代内才算是一家人,也有的八代内还算一家人。

但是,五服内算一家外,除了五服不算一家人,这种说法在传统农村比较普遍一些,农村的认可度也就要高一些。

近几十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如今的农村不再是传统农村,外出的人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留在村里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外出的人由于住在不同的城市,兄弟之间平时都很少聚在一起,联系得也比较少,三代内、五服内的人就更是如此。因此,过去所说的“五服内是一家人”也就越来越淡薄了。

而那些留在村里的人,由于数量越来越少,过去村里的一两个组的人就可操办红白喜事,现在需要一个村,甚至周边的几个村人凑在一起才能操办操办红白喜事。

因此,这种五服内和五服外的传统划线,已经被现阶段的农村现实生活擦掉了。

网址:农村老人说: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为什么有这种说法?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92833

相关内容

老一辈常说的“出了五服不是亲戚”是啥意思?“五服”到底是什么?
农村老妈妈用这种方法,熬出来的腥油和油渣,吃过的都说香!
农村老人为什么讨厌明星?
晚风星云:你知道吗?被现实给教育的老老实实服服贴贴是什么样?就我现在这样。只在农村住了这一个夏天,就治好了我以前叽叽歪歪的各种不服,而且还深刻的理解和共情了农民,要不咋说“未经清贫难做人,不经打击老天真”呢,没错,我就是那个老天真。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工作的关系,在村里租了一个房子住,小房子还挺好的,屋里明
出身农村怎么了?这些都是农村出来的明星大腕
为什么说“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五服”和葬礼有什么关联?
农村俗语“天早莫望疙瘩云,人穷莫上亲戚门”,为什么这么说
农村俗语: “天早莫望疙瘩云, 人穷莫上亲戚门”, 为什么这么说
2025是双春年,老人说“春打五九尾,5人要“躲春”哪5人,有啥说法?
老一辈常说:“4人不上坟,子孙一直富”,这句话有什么依据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