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悲剧——论身份权、神权以及“祥林嫂”的当代现实意义
在鲁迅的笔下,任何一个小人物都能以简洁、深刻、凝练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专属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祥林嫂,作为《祝福》中“三无”出身的角色,却被作者使用最大篇幅来深刻描绘社会现状,不仅作为旧社会的反映,同时也为现代社会带来深刻反思。本文将结合《祝福》及其社会背景,从身份权、神权两个角度论述祥林嫂遭受社会和封建思想的压迫,导致自身的悲剧,作为文章的前一部分。文章同时结合现代社会实际事例,分析祥林嫂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作为文章的后一部分。
一、 角色介绍
《祝福》是鲁迅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作品。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从祥林嫂的死,即事件的结果开始倒叙,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从逃往鲁镇,到被抓回婆家成亲,再到重返鲁镇。作者采用言简意赅的叙述手法塑造了死于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祥林嫂,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对命运的抗争,最终仍沦落为被社会唾弃的人。下面本文将从身份权和神权的角度论述祥林嫂沦为“怨妇”悲惨的命运。
二、 关于身份权——身份意识丧失的过程
本文关于身份权的角度,主要是从身份(Identity),以及对于身份的认知和把握,来进行论述。弗朗西斯·福山在《身份政治: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一书中提到,“人类渴望的不只是外在于自己的东西,他们也渴望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得到肯定的评价。”内在自我是人类尊严的基础,而内在的尊严渴望得到承认。祥林嫂走向悲惨命运的结局,即是个人的身份并没有得到社会承认,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被社会唾弃、嘲笑的一份子。祥林嫂的身份,从一开始,便是他人的附属品。祥林嫂同大多数旧社会女子一样,幼年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文中提到,“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由此可见,社会上的人们对于祥林嫂的名字根本不在意,在出嫁之后,祥林嫂的身份便是她丈夫的妻子,是一种从属关系。当然,祥林嫂在这种婚姻下并没有产生不满的情绪,因为在她的认知里,她已然很好地融入了这种社会秩序,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身份的融入使祥林嫂感受到社会对其认同与承认。
而在祥林嫂被二次成亲后,她的身份丧失,内心对于自身在社会上的身份认同也发生了改变。祥林嫂内心根生着保留贞洁的观念,不希望因为改嫁使自己在社会复杂关系中难得的身份地位,得到的身份认同发生改变。她在第二次成亲的过程中嚎骂的行为也体现了她对于“祥林嫂”身份丧失的抵触。
再一次回到鲁镇的时候,即使人们对其的称呼仍为“祥林嫂”,在社会上,她“祥林嫂”的身份已不复存在,同时作为阿毛母亲的身份也因为阿毛的死而被剥削。鲁镇是一个以鲁四爷的形象为内核的地方——遵循儒家、讲究理学,女性应保持贞操的思想在此地弥漫着。鲁镇的人们都是封建思想的一部分,都在维护着自认为是正确的封建思想,祥林嫂也不除外。身份的变化让她迷失了自我,她一度希望能够重新获得社会的身份认同。在她捐门槛一事,似乎也是为了应和柳妈,希望能够得到身份认可,表示在社会上仍有祥林嫂的位置;但是随着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使她彻底意识到身份的破碎,从而与自己的身份诀别,走向死亡。
身份的认同是祥林嫂命运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个人对于尊重和身份认同的渴望,祥林嫂才会一次次地反抗,去证明或者重新寻得自己的身份。倘若这种身份认同的可能性被彻底破灭,想要得到宽恕或被认同的渴望则会被外界阻挡,使其一步步走向悲剧。
三、 关于神权——封建思想的推波助澜
在《祝福》中呈现的神权,指的是儒家伦理常纲与佛教地狱轮回学说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在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流传。异域宗教,如佛教的传播致使中国形成与儒家、道家思想结合的,进一层的本土化的思想禁锢。
文章中,祥林嫂捐门槛一事恰恰反映了神权对于祥林嫂走向悲惨命运的推波助澜。在她和柳妈眼里,她结了两次婚的行为,会导致死了之后在阴司由于两任丈夫的存在而被撕成两半。通过捐门槛的行为,能够给千人踏、万人跨,从而赎了自己的罪名,才能有好的来生。“一与夫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再嫁”的思想源于儒家守贞操的礼节,而关于阴府、转生的思想则是来自佛教地狱轮回的学说。儒家守贞洁的观念,更加坚实了男性在社会上至高的地位;同时佛教的地狱轮回学说,也使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因追求好的轮回而走向违背贞操的行径。这种矛盾的交替为祥林嫂的悲剧进行了推波助澜。
神权的呈现是祥林嫂进一步走向悲剧的因素之一。封建礼教思想和地狱轮回的宗教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氛围下传播,一步一步毒害了妇女的思想。为了寻找唯一的出路,祥林嫂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神上,在阴府能够“赎了这一世的罪名”。而封建思想对于人的毒害,会对祥林嫂进行反噬,使她加剧自身悲惨的命运。
四、 “祥林嫂”的当代现实意义
鲁迅的天才之处不仅在于遣词用句的辛辣讽刺,描绘着旧社会时期中国的现状,同时鲁迅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前兆性,或者说,深刻影响性。虽然旧社会的政治体制在现代社会已不复存在,但是国民思想仍或多或少与鲁迅笔下的有相似之处。
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祥林嫂的故事仍然发生在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一篇名为 “花场逃离日记”的文章发布在网上。在这篇文章中,揭露了当今社会女孩被高薪待遇骗走,前往花场工作,进行被当成商品进行送礼、拍卖等一系列物化女性的行为,同时也被公司受到控制。在这篇日记中,“我”因为追求一份高薪工作从老家坐了3个多小时的车程去到福建的一个小县城。美名其曰“模特”,实际上这份工作是在凌晨音乐餐吧的场地搭建起T台,建起“花场”。她问那位女孩:“你有没有后悔来这里工作?”姑娘说:“不后悔,还有三个月我就满18岁了,已经赚到一套房的钱了……”
祥林嫂走向悲剧的主要原因,如同前文所说,身份的丢失和社会的不认同,让她无路可走。而在花场,年轻女孩的身份从未成年的仍处在花期的少女,因为金钱的诱惑,沦落转变为商品,被物化、被调戏、被侮辱。而她们却在这种非人性下沉溺,享受着短期内带来的现金流,甚至把同龄、处于同一处境的少女,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为得到男人的青睐开展“雌竞”。她们和祥林嫂一样是不幸的。她们也曾有过反抗的欲望,就像祥林嫂百般呐喊、拒绝二次成婚。但是由于现实,由于环境,由于自我认同和界限感的模糊性,导致她们一步步堕落于糜烂,彻底沦为消费者的玩物,同时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负面的影响,导致形成“渴望被男人青睐、被关爱”的心理状态。她们与祥林嫂一样,在心理的自我矛盾中,一步步将自我禁锢于思想炼狱,同时也将自己的观念局限于那小小的花场内。
综上,在我看来,“祥林嫂”不仅是旧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封建旧思想的残余。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祥林嫂”。在对自身界定模糊时,各种思想观念都将向自己侵袭;为了选择让自己得到社会的身份认同,或者是获得盈利,一步步走向错误的道路。“吃人”的世道仍在继续,是否会成为“祥林嫂”,走进思想禁锢的炼狱,取决于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程度,接纳程度,甚至是欣赏程度。只有真正明白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明确自己的身份,形成自我认同,才不会走向祥林嫂拥有矛盾内心的道路。
网址:祥林嫂的悲剧——论身份权、神权以及“祥林嫂”的当代现实意义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86975
相关内容
祥林嫂的悲剧——论身份权、神权以及“祥林嫂”的当代现实意义祥林嫂——一个被误解的悲剧人物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为何命运悲惨?她身上背着“四座大山”
重读鲁迅先生《祝福》:浅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三个成因
知否: 盛如兰低嫁后,大娘子王氏变祥林嫂,丈夫因此天天躲着她
赵露思的生病叙事:从康复故事到祥林嫂式倾诉的娱乐圈现象
【自学考试资料】精简笔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河南.docx
“祥嫂”洪金梅盼演艺界出手 助李兆基安享晚年
橘祥如意:曾经的恋人竟成了叔嫂,命运弄人便是如此
谭咏麟神秘现身《我不是明星》 助阵林子祥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