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黑天鹅》:凄美和完美,到底谁更美?!
(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电影《黑天鹅》主要讲述芭蕾舞团决定重新排演柴可夫斯基的经典舞剧《天鹅湖》,经过努力获得主演资格的妮娜,为达到艺术的极致完美,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影片情节与白天鹅传说一样充满魔咒和挣扎。饰演妮娜的娜塔莉·波特曼获得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大奖。
艺术是人为的文化。艺术可能完美吗?
《天鹅湖》舞剧需要一人分饰两角——“白天鹅”与“黑天鹅”,妮娜可谓天生丽质、纯洁无瑕、善良可人,她是白天鹅的不二人选,可她很难表现出“黑天鹅”的性感、魅惑、疯狂。总监一次次地试探、引诱她,逼迫妮娜释放天性、喷薄狂野,他需要的是最完美的表演;替补演员莉莉虎视眈眈,是妮娜的最大竞争对手;因为抚育自己早早放弃舞蹈事业的母亲,严格掌控着她的生活和工作,延续并实现母亲的梦想便是她的人生使命。再加上自身的压力,妮娜高度紧张和焦虑,慢慢的她在“白”与“黑”的角色漩涡里越来越分裂、心理严重扭曲,出现强迫幻想和身心失调。
最后她完全沉浸在幻觉世界里,演出间隙她走入自己的化妆间却看到莉莉的嘲笑与讥讽,两人发生歇斯底里的争吵,妮娜用破碎的镜片刺杀了莉莉。然后继续上台舞蹈,演出获得空前成功,在白天鹅坠崖自杀的一瞬间,她才发现自己的腹部正在流血。原来化妆间的情景是她的幻觉,她用镜片刺中了自己。
掉下舞台后她欣慰地感叹:“完美。我得到了完美。”总监、观众们、同事们在欢呼雀跃,可她却闭上眼睛。
所有的人都希望妮娜完美,“完美”是妮娜艺术创作的枷锁。“完美”使她抛却了自我,走上压抑、挣扎和癫乱的生活。她被“黑天鹅”吞噬了灵魂的羽毛和洁白的梦境,但谁也没有告诉她,凄美和完美,到底谁更美?!
我无法肯定艺术创作中,如果演员与角色完全辉映重叠即是完美的体现,但我知道完美是一种假设,一种美好的艺术愿景。
艺术是人为的文化。既然人无完人,那么人创造的作品可能完美吗?《天鹅湖》的总监代表着艺术商品价值的发言人,母亲与同行代表着被艺术捆绑迷失自我的人群,而妮娜是屈从权威、用自残释放抵抗、用生命完成同化的弱小个体。这是一群被完美的执念包裹的人,他们不知道所谓完美只是空中阁楼,只是遥不可及的想象。
朱光潜在《谈美》中说:“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的本质”。所以任何艺术产品都属于客观审美的范畴。苛求完美是潜意识里自我控制欲的抓狂,是利用艺术价值观施加的人格勒索。总监一定要把白与黑融合一体,这本身就是对艺术的暴虐。
美或完美并没有统一的尺度和标准,人的认知、信仰、环境、情感等都是影响审美的重要因素。如果非得像妮娜那样牺牲生命才能赢得完美,那么如此完美又有什么意义?!
艺术是表达美与展现美的过程,但首先需要展现的就是人性美。
苏联的列·斯托洛维奇认为艺术具有认识、启迪、娱乐、享乐、补偿、净化、劝导、评价、预测等功能。我觉得艺术是表达美、实现美、展现美的创造过程,艺术的价值在于积极审美体验和充分的情感影响。
人是艺术美的创作者、受益者,艺术因人而存在。不管何种艺术形态,其审美活动的首要前提应是尊重与呵护人性美。
人性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创作者基于正常人类心智活动而开展创作,对人物、环境、情感、关系、言行等具有清晰地认知;二是创作者对创作对象(角色)有强烈的情感链接和价值认同,且此过程是愉悦的、享受的、健康的。
反观妮娜所扮演的角色,她在完全缺乏黑的因子、不理解黑的内涵的前提下,硬生生强迫自己堕落、硬生生地将白染成黑。一次次的幻想、臆想,一次次的自我摧残:她撕破手指流血不止、脚趾黏结成蹼、背部持续的伤痕以至最后长出黑色羽毛并强行拔出、发出动物般的呻吟……电影的镜头沉重怪诞、惊悚撕裂,将妮娜的内心异化和人性崩塌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妮娜已经不具备饰演白(黑)天鹅的能力与美感了,可惜总监、母亲和周围的人都没有体察到她的变化,没有感知她的心灵境遇,他们依然在完美的孜孜以求中继续。
妮娜的表演饱含对生命和艺术的绝望与哀叹,也许她唯有毁灭自己才能达成总监们的要求。
很多艺术工作者喜欢追求极致的完美,甚至执迷其中无法自拔。为了极致他们会过度挖掘身体与心理的潜能,他们视超越极限为突破自我。我觉得极限可以去不断的挑战,但前提是:不能以残害身心为代价,不能以摧毁人性为代价,不应将超越极限的状态视为艺术审美的必然需求。极限不是极致,有时即使突破了极限也不一定就能创造出极致的美。
创作者自身首先感受、享受到艺术的愉悦、舒适、怡情时,才能塑造出真正充满美感的作品或角色。
一味讲究超越极限、突破自我,不是艺术的极致美,而是创作的极端化。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复制的。
《蒙拉丽莎》、《红楼梦》、《百年孤独》,哪一件作品我们可以复制?《天鹅湖》当然也不可能。
人类经典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经年累月的洗礼和积淀中形成的,它们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变迁,时光流逝,我们永远不可能复制出经典作品原本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趣。
同样每个个体在这个世间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艺术创作是基于自我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技巧而完成的独一无二的作品。美是自我的追求,独立的追求,不是附庸、不是取巧,更不是扭曲自我以实现他人的美。
电影中的纽约芭蕾舞团的艺术初心,或许就是造成妮娜悲剧的首要原因。
《黑天鹅》的剧情结构曲折精彩,影像语言饱满浓重,音乐、舞蹈、色彩、道具、光影效果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好电影。尤其是影片中涉及艺术创作的态度与标准的问题,能够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反思与启迪。
举报/反馈
网址:电影《黑天鹅》:凄美和完美,到底谁更美?!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86008
相关内容
电影《黑天鹅》中完美与黑暗的交响追求完美,到人格分裂的地步,电影《黑天鹅》有多美?
《黑天鹅》:黑天鹅完美的展现了,同时完美的尽头便是死亡!
描写黑天鹅的优美句子
《黑天鹅》:当完美成为一种诅咒 ️
《黑天鹅》:舞动在完美与崩溃的边缘
《黑天鹅》电影析及与海报对立关系.doc
构图和镜头:美国电影《黑天鹅》中镜头和构图对故事表达的影响
《黑天鹅》:完美囚笼中的黑天鹅,讨好与控制型人格的自我救赎
《黑天鹅》:极致的完美便倾向于自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