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

发布时间:2025-09-14 06:26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中国皮影戏,自北宋始称之为“影戏”“影子戏”“灯影戏”等,北宋前淹没于弄影巫术、傀儡杂戏之中,无统一称谓,普遍认为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在陕西。清末文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言:“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西安则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现代著名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影戏——故都百戏之四》言:“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言:“中国皮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周秦两汉及至隋唐,当皆以此地最盛。” [4]

02:54

皮影戏是怎么起源的

02:50

皮影戏的发源地在哪里?

02:25

皮影戏的发源地?

学界关于中国皮影戏起源的时间之说印证了中国皮影戏源于陕西。目前学界关于皮影戏起源时间有4种说法,即“周代说”“汉代说”“唐代说”“宋代说”,其中前3种与长安(今陕西西安)密切相关,足见陕西作为中国皮影戏源头的显赫地位。 [4]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尚无确考,但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东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戏艺人已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9人。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有一幅《影戏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西皮影演出的实况。经过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流行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

皮影戏的由来是依秦朝时期遗存的民间传说故事而延展开的:秦始皇的儿子自打出生之日起日夜哭闹不止,但自某日因看到窗户上表演的人影就不再啼哭,秦始皇便遣人找到民间艺人用纸剪成不同的人形在灯前的窗户上表演,这就是皮影戏最初的表演雏形。随之带有伴奏、声腔的影戏是出现在汉朝。皮影戏的繁盛时期是在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皮影戏在当时的繁荣景象,此时皮影的制作与演出也已日臻成熟,剧目、班社较多。据《都城纪胜》记载:皮影戏是宋仁宗犒赏当时在战场杀敌取胜后的勇士们的唯一的戏曲形式,并以此鼓舞将士们的士气。明末清初时皮影戏艺人的选材由纸张逐步改为驴皮。皮影戏的普及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皮影制作也更精细复杂,在表演上也增加了一些动物的动作,皮影戏的声腔音乐丰富多彩,皮影戏班有120多个,根据神话、历史故事编写上演的剧目如《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在清朝中叶红极一时。慈禧太后过寿时,就召有皮影戏班为其贺寿。 [3]

宋代的《事物纪原》中也有皮影戏的记载: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做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 [2]

桐柏皮影戏始于南宋,据史料记载,到清朝康熙年间处于繁盛时期,皮影戏共发展到120余班,演出较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皮影戏班仍有百十个,在桐柏县及周边的村寨,布满了皮影戏班演出的足迹,热闹红火。十年动乱时期桐柏皮影戏遭到了严重摧残,影人、剧目、戏台被毁之一炬,班社被迫解散,但一部分对皮影戏有着炙热情感的艺人隐姓埋名在城镇、山村的角落里默默为群众演出,对皮影戏进行传播与传承。 [3]

清末民初,中国的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辈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望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 [2]

皮影戏

文化特征

播报

编辑

综述

皮影戏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演员一面演唱一面挥舞着影人,表演出生动感人的故事的一种戏剧。它的演出剧目丰富多彩,它集表演、音乐、美术等各种元素于一身,有着多层次的艺术内涵。就表演来说,它包含了唱、念、做、打四大方面;从音乐来说,它涵盖了多种声腔、板式、乐器;从美术角度来说,它又是民间造型图案、符号乃至观念的整体融合。 [3]皮影戏,不是单纯表演技巧,它是戏,要以情动人。表演技巧是为戏剧内容服务的,声情并茂的唱腔,悦耳的音乐,就能打动观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才能吸引观众。中国皮影戏首先要保持各影系的唱腔特色和发挥传统乐器的音乐效果。比如陕西皮影戏的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和秦腔都很有地方特色,新编的现代皮影戏,为了剧情的需要,烘托气氛,可以适当加点西洋乐器,但主要的音乐设计一定要突出地方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特点,才能吸引观众。

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连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时而,温婉朦胧的女子倩影广舒长袖,尽诉脉脉柔情;时而,厉兵秣马的古时军队兵戈操练,吼出阵阵杀声。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表演时,艺人们既要操纵影人,又要乐器伴奏、合道白、配唱。技术娴熟的艺人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皮影戏经简化后所有的道具全由一人操作,通常艺人将所用的道具用一根扁担挑起,走街串巷表演,被称为“一担挑”艺术。这种一担挑艺术应该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街头艺术。 [2]

种类

皮影戏虽然种类繁多,但区别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至于影人制作和表演技术则大同小异。影人一般是先将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外,还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1]

皮影戏根据影人造型和表演技术的不同,分为掌中影人、提线影人、杖头影人等。表演者用右手操纵,拇指与食指夹住一组,中指、无名指、小指夹住一组,通过“拨、拉、提、抖”等的表演手法,以达到灵巧自由、随心所欲。在表演武打动作时,影人骑在马上,还要携带兵器、马鞭等,表演者的手中握着六七支杆;有时在表演几个影人的转身、奔跑、对脸、跳跃等动作时,操纵者要两只手操纵数条杆子或线。皮影戏表演者两只手十个手指的操纵非常灵活。 [3]

制作

皮影是用驴皮制作而成的,首先把精挑细选的驴皮浸泡三天以上,再用专用的刮刀把驴皮的两面刮净,即“刮制”。而后分成薄、中、厚三个部分,经过绷直晾干后再放入矾水缸里泡两三天即为“浆皮”。浆好的皮子再着底色(以防虫蛀)后即为“影皮”,这是第一阶段。把影皮撑平后进行绘画雕刻,这是影人制作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为施色与罩油:首先要在影人的各个部件用非常浓重的颜色均匀涂抹,以使造型更形象,这叫“平涂”工艺;在给影人染色时按颜色的深浅层次均匀地分别着色,称为“分染”,以使造型栩栩如生且更具立体感。第四阶段是阴干:罩油完毕便将影人部件架在竹筐上,直至阴干。放竹筐的地方既要通风又要无尘,不能沾尘土,更不能用烈日晒。第五个阶段是安装操纵影人的手杆、主杆、副杆,这一步骤一定要把各个部件在阴凉干燥处彻底晾干。操纵杆高25~35cm,直径0.6~1.6cm,一般用竹棍或高粱秆制成,用细铁丝连接影人。主杆直接连接影人肩部或胸部、颈后部位;连接在影人手中的是副杆;手杆是演出时套在影人手部的细铁丝。 [3]

造型

民间流传的“柳叶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揭示了桐柏皮影戏“生旦丑净,形容酷俏”造型艺术的真谛。

桐柏皮影戏中生、旦的脸部造型一样,都是细弯弯的柳眉,额头与鼻梁连成一条直线,称“通天鼻”。鼻翼与人中区域的线条既清晰又逼真。细长的凤眼略微向下直视,上下眼睑各画有两条眼线,颇为写实。无论生还是旦,都是紧抿鲜红的小嘴唇。文、武生造型基本一致,只是眉毛有区别,武生的眉型是英气的剑眉,而文生的眉型是一般的弧形。老生与小生的造型也一样,年纪大点的角色则在额和脸颊处画几道黑色的弧线,表示皱纹。净角造型的眉型又直又粗,大致为火苗状的风火眉。鼻型特别夸张,又鼓又大,神似狮子与牛的鼻子。最夸张的是鼻梁最上方与额到鼻头的凸起。脸部外侧、下巴、脸颊都涂上一块相同的色块,红净涂红色,黑净涂黑色。面部整体显得粗犷。丑角眼睛四周、脸颊画上一些黑花点,意为“麻子”,强调其丑陋之貌,在雕刻眼睛时要显出其呆滞的眼白。妖怪的造型多采用去线留皮的雕刻方法,圆眼狰狞,巨齿獠牙,用“口似血盆牙似钉,两目炯炯赛铜铃”来形容恰如其分。为了突出文、武行当的不同,艺人别出心裁地创造了“文手”与“武手”。“文手”的食指与小指无论是旦角还是生角均略向上翘,与戏曲中的兰花指相同。“武手”又称“拳手”,即手是握拳之形,表示武将。 [3]

舞台

皮影戏台四周都可供观众去欣赏,在布置影人演出舞台时设观赏区和表演区,在表演区设一道帷幕(戏台表演区的核心部位)以遮挡操纵皮影的演员,帷幕位于前墙的正中间,平常多用木板并排封,演出时取下中间的木板,装上演出用的帷幕。帷幕的大小由影人的大小决定,以突出影人的表演。帷幕两侧多有圆木柱,柱上有楹联,如“百万世事三星月,千古风流一世间”等,专用于迎神赛社的皮影固定戏台。不同村落戏台大小也不同,主要是与当时兴建者的经济实力、对皮影戏的关注度有关。这些专用戏台多已停止使用,各地都在演出前临时搭台。皮影戏台汲取其他艺术之长,不断改进和发展舞美的各种新技术表现手段营造表演氛围,设有边幕、沿幕、天幕等幕位,组成一种轻便灵活、适应多种表演形式的皮影戏舞台结构,使皮影表演艺术效果更具综合性。 [3]

唱词念白

皮影戏剧本是由民间艺人创作的,都是用于实际演出的脚本。从构成上说,它由唱词和念白两大部分组成,唱词主要用于抒情,兼有叙事的功能;念白主要用于叙事,兼有插科打诨之调剂作用。在演出上也体现为边说边唱、说唱结合的形式。有以口述形式存在的剧本,即“无本之本”,它完全依靠艺人的记忆来口头传承;还有以书面文字抄写的完整剧本,有完整的唱词与念白,有的还标有简单的人物(舞台)提示。口述本、提纲本与书写本在唱念运用上有很大差异,口述本—提纲本—书写本,是皮影戏剧本从动态到静态、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转变,实际上便是唱词和念白的运用从随意到稳定的变化过程。在口述本与提纲本中,艺人们随口说唱,每一次演出唱念内容不一定相同,全由艺人临场组织,长短自由控制,但容易造成忘词、衔接不上的麻烦。采用书写本后,艺人照本宣科,唱念内容固定不变,即兴发挥少,把艺人从临场编造说唱故事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从强调故事性到讲究艺术性,用更多精力、心思来丰富提高唱念的艺术技巧在皮影戏行内流传着“可以唱几千遍的戏文,却不愿说一句道白”的谚语,强调了念白的重要性及难度。 [3]

唱腔

皮影戏的唱腔起唱部分的头两句叫曲头,唱腔的最后两句称曲尾,中间大部分唱腔叫曲身。声腔中多结合道情、蒲剧和眉户。道情戏唱腔最大的特点是在结尾时有众人相和的拖腔,场面非常热闹,其声腔悦耳、细腻,所唱的内容大体都是道家的故事情节;蒲剧唱腔一出口就起于较高的音区,中低音区用真声,高音区一般都用假声位置唱,声音洪亮、高亢,富于激情,其演唱的音域非常宽广,主要流传于山西省南部的蒲州地区,故而得名“蒲剧”;眉户擅长表现悲愤、凄凉、低沉的音乐情绪,有着较优美、细致婉转的唱腔色彩,它主要流行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域。 [3]

皮影戏表演

传承保护

播报

编辑

传承价值

皮影戏是一种高度综合又比较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与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皮影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地方特色戏剧艺术的奇葩。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多种音乐文化元素不断充斥着整个市场,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不断发生改变等种种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皮影戏的对外传播。 [3]

传承状况

皮影戏是中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观众和演出市场日益减少,许多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 [1]

青年演员特别要克服浮躁不安的情绪,应该静下心来,刻苦钻研表演艺术和技术,精益求精,争取表演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提高演出水平,使一台戏真正有看头,看过以后有想头,那才能使观众回头。传统皮影戏师傅“翻覆全凭两手分”“双手挥动百万兵”,一个皮影班的人数“七紧八慢九消停”,加上音乐场面最多九个人。专业剧团表演皮影戏,一个皮影几个人操纵,按头的按头,抬脚的抬脚,牵手的牵手,影幕后面人打拥挤,车身转体都困难。如到影幕后面看操作,没有看头,难看得很。

保护措施

狠抓中国皮影戏的剧本创作,创作一批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具有皮影戏表演艺术特征的吸引观众的皮影戏剧目。作为民间小戏品种的皮影戏在现阶段的发展,首先还是应该重视剧本的创作。

社会影响

播报

编辑

1983年7月河南群艺馆主办的《豫苑》杂志刊登桐柏皮影戏照片予以宣传介绍;1984年年底桐柏皮影又去深圳、香港展示,深受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与赞赏;2001年8月20日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叶明子,为写中国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专程来桐柏采访观看皮影戏的演出和影人雕刻艺术。 [3]

2024年07月12 日,“非遗在社区·文化在身边”传习活动,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亲身体验皮影戏,深刻感受到传统艺术背后的传承意义,同时此次活动也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宏宇皮影戏团活动现场 [5]

文化轶事

播报

编辑

皮影戏其实起源于一段帝王的爱情故事。

李夫人,生卒年不详,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人,汉武帝刘彻的宠妃。西汉音乐家李延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妹,李季之姐。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

李夫人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她的父母兄弟均精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李夫人的兄长李延年因犯法受宫刑,然后到宫中担任养狗的职务。

李延年因擅长音乐歌舞,而受到汉武帝刘彻的宠爱,每次演唱新作,听众无不感动。李延年陪汉武帝起舞,唱道:“北方有佳人,风姿绝世,亭亭玉立,回眸一望能倾覆城池,回首再望能倾覆国家,岂不知倾城倾国的祸患,只因为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叹息说:“好!世上有这样的美人吗?”

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对汉武帝说李延年的妹妹李善长舞蹈,汉武帝便召见李夫人,见到李夫人后,发现她果然是美丽善舞,心里很喜欢她,于是将她纳入宫中为妃。从此李夫人得到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一子,即昌邑哀王刘髀。

后来,李夫人病重,汉武帝亲自前去探望她,李夫人蒙着被子辞谢道:“妾长期卧病,容颜憔悴,不可以见陛下。希望能把儿子和兄弟托付给陛下。”

汉武帝说:“夫人病重,大概不能痊愈,让我见一面再嘱托后事,岂不快?”

李夫人说:“妇人容貌未曾修饰,不可以见君父。妾不敢以轻慢懈怠的态度见陛下。”

汉武帝说:“夫人如见我一面,将加赠千金的赏赐,而且授予你的兄弟尊贵的官职。”

李夫人说:“授不授尊官都在于陛下,不在于见妾一面。”汉武帝还是坚持一定要见她,李夫人便转过脸去叹息流泪,不再说话。于是汉武帝不高兴地起身离开了。

汉武帝走后,李夫人的姐妹责备她说:“贵人您为什么不可以见一见陛下以嘱托兄弟呢?难道这样痛恨陛下吗?”李夫人说:“我之所以不愿见陛下,正是为了能确实地托付兄弟之事。我因为容貌美好,得以从微贱地位获得宠爱。以美色事人者,色衰则爱意松懈,爱懈则恩义断绝。陛下之所以还能念念不忘来看我,正因为我平生美好的容貌,现在如见到我容貌毁坏,颜色非故,一定会厌恶抛弃我,还怎么会记得怜悯录用我的兄弟呢!”

不久,李夫人去世,汉武帝以王太后的礼仪将她安葬。

李夫人病逝后,汉武帝思念不已,悲痛不已。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在路边看到一孩童手拿布偶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灵机一动,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李少翁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李夫人袅娜的身影在幕围后面徐徐舞动,汉武帝顿时泪如雨下,感慨道:“似邪非邪,姗姗起来。”

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就是有关皮影戏的最早记载。 [2]

网址:皮影戏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84484

相关内容

南宋皮影戏有“明星艺人”
皮影戏《渭水访贤》中...
皮影戏:剪影间的千年叙事与现代传承
《藏海传》22集皮影戏展现宏大世界观
《藏海传》22集皮影戏展现藏海内心独白
香暗荼用皮影戏演给藏海看,藏海自责
汉武帝是第一个观众?皮影戏如何跨越两千年
影游联动:IP联动还是换皮游戏?
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皮影戏传承下去
它曾被搬上中国舞台,柬埔寨非遗皮影戏背后的传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