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乐坛40年兴衰往事

发布时间:2025-09-14 06:20

1974年,一位香港音乐人正在战战兢兢地创作一首歌,这首歌将作为香港电视剧《啼笑因缘》的主题曲。他紧张并不是因为歌很难写,而是他要为这首歌填上粤语的歌词 —— 在当时的香港,没人听粤语歌。

是的,你没看错,香港听众居然会排斥粤语歌曲,这种奇特的现象主要跟粤剧的某段历史有关。粤剧是香港的本土音乐,本来就有一定的年代感,“年纪大的人才听”,再加上某段时间,人们喜欢把粤剧的精彩唱段单独拎出来,重新配上市井而低俗的唱词,传唱于大街小巷,因此造成了粤语歌“低俗而过时”的映像。那时,香港的年轻人只听英文歌和国语歌,英文歌不必多说,国语歌则源自当时极其国际化的上海,受美国爵士乐的影响而诞生,所以本质上也有一半西方的血液。

所以,为了避免《啼笑因缘》不被听众排斥,创作者选择了西方的编曲模式,并找了以往只唱英文歌的香港歌手来演唱,这样唱出来的粤语绝不会有半分粤剧的影子。终于,《啼笑因缘》不负众望,推出后一炮而红,传遍大街小巷,一举洗掉了年轻人对粤语歌曲的偏见。

当然,把粤语歌崛起的功劳全部归于这一首歌,那也太夸张,在《啼笑因缘》发行的那几年,香港电视剧又陆续诞生了多首爆红的粤语主题曲,其中名气不亚于《啼笑因缘》的,就是许冠杰的《鬼马双星》。

由此,在影视剧的帮助下,香港流行乐坛正式拉开帷幕,并迎来了最风光的20年。

80年代:开天辟地,自由生长

前面说到,港乐的土壤已经准备好,接下来就等着种子来发芽了。

1977年,两个年轻人从国外回到香港。这两位,一个成为了香港乐坛的第一代男偶像,他叫陈百强。另一个,则在整个华语乐坛和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叫张国荣。

陈百强和张国荣都是通过唱歌比赛出道,拿到名次后,顺理成章地拿到唱片合约并发行唱片。歌唱比赛是香港乐坛历年来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之后的梅艳芳,张学友,陈奕迅等众多巨星都是出身歌唱比赛。

陈百强歌唱生涯的开端很顺利,1979年签约百代后,发行首张专辑《眼泪为你流》后就一炮而红,再加上他俊朗的外表和时尚的穿着,成为了众多少男少女的偶像。

而张国荣的开端则不那么美好,首张专辑遭到冷遇。有观点认为,张国荣当时的音乐深受英伦风格影响,而且发声较为尖细,与当时已经本土化的香港乐坛水土不服,所以听众不买账,直到1983年,张国荣改变唱法后推出的《风继续吹》才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但也有部分观点将张国荣的失败归结于“丽的电视台”,“丽的”当时被TVB狠狠压在第二,被戏称为“二奶”电视台,平台太小,自然给不了张国荣多少资源,所以他跳槽到实力更强的华星唱片后,立马拿到了诸如《风继续吹》《Monica》等好歌,这两首歌都翻唱自日本歌曲,而日本歌曲的版权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有的。

在张国荣爆红的前一年,歌坛诞生了一位璀璨的女星,她叫梅艳芳。

1982年,梅艳芳参加“新秀歌唱大赛”,以极高的分数夺得冠军,媒体称“甩第二名几条街”。同年发行的首支单曲《心债》迅速让梅艳芳火遍全港,之后的第二张,第三张,也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绩。

另一边,先经历了乐队解散,后又跑去台湾拍电影的谭咏麟,终于回归了香港乐坛,签约唱片巨头宝丽金后,先后发行了多首大热单曲,成为炙手可热的歌坛巨星。

至此,陈百强、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三皇一后”的局势已形成,香港乐坛有了足够的新鲜血液,那么影视主题曲这把“开天之斧”便逐渐退出了舞台中央。

此时的流行乐坛,像一个缓缓启动的巨轮,它开始动了,却也还没动起来,所以要使劲,要用棍子撬,用石头砸,总之,什么奇招怪招都要往上招呼,事实上,也只有在启动阶段,你才有机会去使这些新鲜招数。

既然有了这样的好机会,艺人们自然不会闲着,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玩出了很多在我们现在看来都很前卫的作品。比如林子祥推出了一首粤语rap《阿Lam日记》,还以一首《十分十二寸》开启了串烧歌先河。梅艳芳则出道没几年就推出转型专辑《坏女孩》,歌词大胆,充满暗示,一度被禁播。

在众多歌手中,最能折腾的,就是罗文,他在1981推出概念专辑《卉》,专辑中所有歌曲以花卉命名,同年推出的另一张专辑《仲夏夜》把自己的大尺度照片放上去了,1985年的《波斯猫》开辟了拟人情欲歌曲,1986年又推出自传歌曲《几许风雨》并掀起了自传歌曲的潮流。

这些艺术形式即使放到现在,也依然可以引起一番讨论,我们很难想象80年代前辈们就已经这么干了,这也正说明了艺术的内核是永恒的,随着时代潮流变化的只是表面的东西。

虽然我到这里才提到罗文,但罗文可不是80年代才出道的,他和许冠杰,林子祥一样,都在粤语歌复兴之前,就已经靠英文歌和影视曲有所成就。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罗文是谁,但一定听过《射雕英雄传》里那首男女对唱。

80年代还诞生了另一位带有浪漫色彩的女歌手,她没有经历唱歌比赛的厮杀,也没有遭遇过唱片公司的冷漠,她被制作人在茫茫人海中选中,然后一炮而红,这个女孩叫陈慧娴。

1984年,一个制作人想发行一张以少女情怀为主题的专辑,因此开始走访校园,寻找合适的校园女孩来配唱,当时还在念书的陈慧娴是他找到的人选之一。因为这张专辑的演唱者都是素人,所以公司没给资源去推,专辑发行之后石沉大海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谁知由陈慧娴演唱的《逝去的诺言》大火,成为电台热门,在排行榜占据10周,还带动专辑大卖。

于是宝丽金立刻签下了陈慧娴,之后便是顺理成章地大火,但没过多久,宝丽金要求陈慧娴转型唱快歌,这个策略导致她的事业陷入低谷,幸好公司及时调转枪头重回抒情路线,成功挽回颓势,但陈慧娴却在此时选择离开乐坛,去美国读书,给歌迷留下一首《千千阙歌》。

80年代后期,“三皇一后”的局势发生改变。陈百强的事业陷入低谷。谭咏麟和张国荣则如日中天,俩人在销量和奖项上你来我往,竞争无比激烈,尽管两人的关系友好,但歌迷间的争斗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即使谭张二人出面劝说也没什么作用。最终,谭咏麟在1988年宣布,不再参与竞争性质的颁奖,1年之后,张国荣也宣布退出乐坛。

另一边,梅艳芳虽然受到后起之秀叶倩文、陈慧娴、林忆莲的冲击,但天后地位仍然屹立不倒,无论是专辑销量还是奖项,都保持了一流的水准,但或许是倦了,她也在1989年宣布,不再接受颁奖。就此,80年代慢慢落下帷幕。

虽说80年代的主角是“三皇一后”,但也不妨碍其他歌手各自发光,如关正杰,徐小凤等前辈,还有叶倩文、吕方、林忆莲等后辈。

此外,还有几位即将在90年代大放异彩的未来巨星,已初露头角。

四大天王之一的张学友已经出了几张专辑,另一位刘德华在影视方面小有成就,beyond乐队正在商业与摇滚之间徘徊,还有一个从大陆来的女孩,改名为王靖雯,发了两张不冷不热的粤语专辑。

90年代:鼎盛时代 ,危机暗藏

经过80年代的摸索,90年代的香港乐坛已经宛如一个飞速转动的车轮,后来者再想上车,就只能去迁就它的惯性,至于你到底能出多少力,它不在乎。当然,任何成熟的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但香港乐坛尤其特殊,因为香港太小,所以不光资源稀缺,还导致唱片公司的手可以伸得很长,足以操控并垄断市场。

既然唱片公司有这么大的权力,必然艺人就成为了弱势群体,在往后的十几年里,有许多艺人在无尽的焦虑和等待中,只为求得一首扣响乐坛大门的机会。而已经成名的歌手,也不一定好过,但凡谁不听话,那就雪藏伺候。

四大天王里,除了张学友比较顺利,其他三个都被“欺负”过。

1985年,刘德华已经凭借影视剧发展得不错,因不愿跟TVB续约,导致TVB将其雪藏,不能在任何影视剧里露脸,为了寻找出路,刘德华尝试进军乐坛,发行了第一张专辑《只知道此刻爱你》,但这张专辑只卖出几百张。

好在他跟TVB的合约没剩多久,恢复自由身后,他迅速回归大荧幕,一边拼命拍戏,一边出专辑,人气也越积越高,但这期间发行的两张专辑都反响平平。直到1990年,刘德华才终于推出了大卖专辑《可不可以》,正式成为一线男歌手,之后,刘德华还专门学习了声乐,歌唱事业也越来越红火。

另一个被雪藏过的是黎明,同样也是TVB干的事儿,即使当时黎明因为拍电视剧而大红大紫,但TVB雪藏起来依然毫不手软,据说是因为黎明“耍大牌”。但好笑的是,TVB把黎明拍好的电视剧“甩卖”到东南亚后,居然大火,于是TVB只好又把黎明给放出来。影视方面如此成功,音乐自然也不能落下,1990年,黎明发行首张专辑,以他当时的人气,专辑卖得火爆也在意料之中。

同样是1990年,在香港一直被演艺圈拒之门外的郭富城,却在台湾爆火了起来,起因是他在台湾拍摄了一支广告,广告里阳光帅气动感的形象,正是台湾所流行的,于是郭富城被邀请到台湾发展,首张专辑《对你爱不完》一炮而红。

有了台湾的证明,郭富城在1992年风风光光地杀回香港,并以光速飙升至一线,人气追上了另外三位天王。张学友那边,自从80年代出道之后,就一直在歌坛稳扎稳打,虽然中途低谷了一段时间,但好在及时恢复过来,在90年代继续以出色的唱片征战乐坛。

1992年,“四大天王”的称号正式诞生,之后就是香港乐坛被他们统治的时代。张学友的《吻别》创下销量奇迹,破天荒反过来被外国人拿去翻唱,郭富城继续发挥自己的野性魅力,舞王地位进一步提高,黎明所拍摄的手机广告成为现象级广告,刘德华全面发展,哪里都能看到他。香港的各类音乐奖项被他们拿走80%,获奖名单歌迷戏称为“四人的排列组合”。

“四大天王”的大火,也导致公司将资源全部倾向于他们,其他歌手——哪怕是李克勤这种程度的,都被公司忽视了,李克勤向公司表示不满后,公司不仅没有把水端平,反而变本加厉地将他晾在一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克勤写出那首鼓舞人心的《红日》。连李克勤都拿不到资源,更不用提那些未成火候的歌手,甚至连女歌手那边都被波及到了,因此有评论表示,四大天王将整个乐坛的资源都吸取了过来,导致其他歌手无法生长,也最终导致了香港乐坛后继无人。

前面提到,90年代的香港乐坛已经足够成熟,又因为资源稀缺,所以歌手只能屈服于公司的操控,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有一个女人十分不屑于这套运作机制,于是按照自己的那一套来做音乐,之后,她不仅征服了香港乐坛,还冲出了亚洲,成为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华语歌手,她就是王菲。

王菲在1989年就发行了第一张粤语专辑,但反响平平,她大陆人的身份也一直被歧视,不但名字被改成“王靖雯”,公司员工还表示拒绝给“大陆妹”宣传,在公司发生人事变动后,王菲更是直接被甩卖给了滚石唱片。公司不看好王菲,王菲也同样瞧不上他们,她撕毁了滚石的合约并表示再也不要回到香港。

不过幸好王菲只是一时之气,1992年,她在师傅的劝说下回到了香港,并遇到了经纪人陈家瑛。虽说她的合约还在原来的公司,但这次她不用被公司强行操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新专辑《coming home》不仅没有掩盖自己大陆人的身份,还仿佛故意怼人般地在唱片封面上展现了绿皮火车等大陆元素。王菲想用《容易受伤的女人》作为主打歌,却遭到反对,但毕竟此时的王菲还是有决策权的,于是《容易受伤的女人》得以顺利发行,这首歌发行后一炮而红,彻底洗刷了她头三年受的委屈。

做出成绩后,王菲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自由度,在之后的音乐里,她一方面稳定地输出《执迷不悔》《如风》《爱与痛的边缘》这类符合市场的音乐,同时也开始吸纳另类摇滚、梦幻流行、Trip-hop等元素,推出了《冷战》《梦中人》等歌曲,这两首前卫的歌是直接翻唱的,不过后期她就开始组建自己的创作团队,并将这种前卫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原创歌曲中。

当时的香港乐坛主要以改编日本和欧美流行歌曲为主,王菲的音乐跳出了港乐的固有框架,给当时的听众带来了更多新鲜和超前的东西,因此她的影响力不局限于香港,而是覆盖了整个华语乐坛。

90年代还有一个新鲜现象,就是台湾和香港开始互相输送歌手。

1990-93年,林忆莲在台湾推出了《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不必在乎我是谁》《当爱已成往事》等经典国语歌曲,奠定了华语天后的地位。

1994年,王菲的国语专辑《天空》在台湾销量火爆。

同年,周华健以天王之势从台湾闯入香港,即使90年代四大天王如日中天,周华健依然获得一席之位。

1998年,在台湾爆火的张惠妹,拿下香港三个重量级奖项。

同年,陈慧琳进军台湾,推出那首火遍台湾及东南亚的《记事本》。

表面看来,一个歌手在两地开花是很正常的事,但有观点表示,外来者周华健能顶住四大天王的压力火起来,其实暗示着当时的香港市场并不饱和,只是缺乏好的词曲资源和优质的艺人,这也预示着香港乐坛即将走向衰败。

97年通常被定义为香港乐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关于衰败的原因,研究者们持有多种观点。

一些人从时代背景考虑: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香港经济下滑,再加上互联网的崛起,影响了音乐产业。

也有人认为,这完全是香港唱片公司的运营机制有问题,首先,歌曲基本改编自国外,缺乏原创能力,而此前繁华的香港乐坛对词曲量的需求又特别大,导致资源迅速被透支然后崩盘。其次,唱片公司不愿意给新人成长的机会,签约后试水两首不行,就迅速放弃,这就导致大鱼被捞完了就没了,而在词曲创作方面,又是明显的马太效应,新人写的歌没人敢收,于是“两个伟文撑起了整个香港乐坛”。最后就是香港歌坛的发展过于娱乐化,缺乏严肃音乐的根基,因此不够稳定。

尽管97年被定义为转折点,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们的谢霆锋、twins、陈奕迅、杨千嬅、古巨基、邓紫棋都还没出场呢。

(未完待续)

举报/反馈

网址:香港乐坛40年兴衰往事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84447

相关内容

香港娱乐圈四大年度盛事:乐坛、影坛各占其一,TVB独占两个
崔萍,香港乐坛巨星的传奇往事
出道即巅峰,垄断乐坛11年,港娱衰落的罪魁祸首是他们?
香港乐坛天王,出道40年晚会!几乎全港明星都来捧场了
金牌经纪人陈淑芬,见证香港乐坛40年更迭,曾签约张国荣、梅艳芳
香港乐坛四位40后的殿堂级男歌手,谁才是你心目中的第一?
2000年的香港乐坛长啥样?
香港娱乐圈如何从上个世纪的巅峰年代慢慢走向这个世纪的衰落!
香港戏骨为何“经久不衰”
看看香港乐坛最鼎盛的1981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