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家庭矛盾都出在婆媳身上?看完懂了!
昨天早上九点,我站在厨房剥毛豆,听见对门李婶家门“哐当”一声响。
不一会儿,她拎着半只老母鸡进门,围裙上还沾着菜市场的泥:“儿媳啊,我今早五点去早市挑的土鸡,炖了三个钟头——你这月子坐得辛苦,得补补!”
我手一抖,毛豆“哗啦啦”撒了半盆。
抬头看儿媳,她正抱着刚满月的孙子打哈欠,眼尾还挂着没擦干净的奶渍:“妈,医生说月子餐要少油少盐……这汤油汪汪的,我喝不下啊。”
李婶的手悬在半空,像被烫了一下。
锅里的鸡汤“咕嘟咕嘟”冒着泡,油花在玻璃锅盖凝成珠子,顺着往下淌。
我赶紧打圆场:“妈您坐,我去给您拿保温杯,这汤装起来明早热着喝正好!”
可李婶摆摆手,低头收拾砂锅的动作比平时重了三倍:“明早?明早我就回乡下了,这鸡还是我老伴儿凌晨四点从地里逮的……”
客厅里突然安静下来,只剩挂钟“滴答滴答”响。
我盯着儿媳怀里的孙子,突然想起三十年前——那时候我刚嫁进陈家,婆婆也是这样,天不亮就起来熬红豆粥,非说我“脸色白,得补气血”。
我把碗推到桌角,她红着眼圈说:“我是怕你嫌弃我家啊……”
一、“我家”和“我们家”的拉锯战
其实李婶和儿媳的矛盾,我在厨房剥毛豆时就看出来了。
李婶往砂锅里撒枸杞时,特意把标签朝向自己——那是她闺女从国外寄来的有机枸杞,她总说“外面的东西不放心”;儿媳的哺乳服是浅蓝格子的,袖口绣着小鸭子,洗得泛白了还在穿——那是她孕前最爱的快时尚品牌。
我年轻那会儿更离谱。
婆婆总把我衣柜里的的确良衬衫全换成她织的粗针毛衣,说“年轻人就要穿得厚实”;我把她的搪瓷缸换成玻璃杯,她偷偷在阳台晾了三天,说“这杯子碰着响,听着不踏实”。
后来我才发现,她翻我衣柜时,把我一件绣着并蒂莲的红棉袄叠得方方正正,压在箱底最深处——那是她结婚时的陪嫁,说等我生娃的时候穿。
你看,哪有什么“非黑即白”的矛盾?不过是“我家”的老习惯,和“我们家”的新活法,在鸡毛蒜皮里撞了个满怀。
上个月社区搞“婆媳故事会”,我认识了隔壁单元的张姐。
她婆婆是退休教师,特爱干净,每天要用酒精棉擦门把手;张姐是95后,养猫养得家里全是猫毛。
有天婆婆擦完玄关,举着酒精棉冲张姐喊:“你家猫又把毛蹭我拖鞋上了!”张姐正逗猫呢,头也不抬:“妈,这是短毛猫,不掉毛的。”
结果晚上张姐给我发消息,说她躲在卫生间哭了。
原来婆婆擦完地又蹲在猫窝前,用棉签给猫清理耳朵,嘴里念叨:“小祖宗,别抓那破布,奶奶给你缝新的。”
张姐说:“我突然觉得,她不是在管我,是在学怎么爱一只猫。”
二、我们都在学“怎么当妈”
前几天刷短视频,刷到个特扎心的段子:婆婆把儿媳买的防晒霜扔了,说“老陈家闺女从小到大没涂过这玩意儿”;儿媳把婆婆腌的咸菜倒了,说“亚硝酸盐超标致癌”。
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说“婆婆倚老卖老”,有人说“儿媳不懂感恩”,可我没看见有人说:“她们其实都在怕。”
怕什么?怕自己“当妈”的身份,在儿子的人生里“过期”了。
儿子结婚那天,婆婆拉着我手说:“儿媳啊,我儿子从小就怕黑,睡觉要开小夜灯。你记得别给他关了。”我点头,转头看见儿媳正给儿子整理婚床,把他的变形金刚玩偶摆成“保卫地球”的造型——和我当年给他叠的一模一样。
那天晚上,我和儿媳在阳台剥柚子。
她突然说:“妈,我婆婆昨天给我发微信,说‘儿媳要是嫌你买的孕妇奶粉贵,就说这是我托人从新西兰带的’。”我手一抖,柚子汁溅在她白裙子上:“你也遇见这事儿了?”她笑:“可不嘛,我妈昨天还问我‘你婆婆是不是嫌你做饭咸?她当年煮的粥都得放三勺糖’。”
我们俩对着月亮笑出了声。
原来啊,不管是婆婆还是儿媳,都在偷偷学“怎么当妈”——学怎么把半生的爱,揉进另一个女人的日子里。
三、那个“传话筒”,该换人了
上周末家庭聚餐,儿子夹了块排骨给李婶:“妈,您尝尝这个,儿媳特意挑的肋排。”李婶刚要接,儿媳抢着说:“妈您别吃这个,我昨晚看您血糖高,让服务员换了低脂的。”李婶愣了愣,夹起排骨咬了一口:“甜滋滋的,比我熬的红豆汤还好喝。”
儿子在桌下踢了我一脚。
我知道他想说什么——以前他总当“灭火器”,这边“妈您别生气”,那边“媳妇你别介意”。
可上个月我去听心理学讲座,老师说:“婆媳关系的核心,从来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家’。”
那天晚上,我和儿媳窝在沙发上看《父母爱情》。
她突然说:“妈,我昨天翻相册,看见你和我老公小时候的照片——他骑在你脖子上,手里举着根冰棍。”我点头:“那时候穷,冰棍都得化半天才舍得吃。”她靠过来:“妈,下次我来给你买无蔗糖的,你不是说牙口不好吗?”
我们没提之前为鸡毛蒜皮的争执,只说现在。
窗外的月光漏进来,照在她儿子的照片上——那孩子正抓着玩具狗笑,口水把围兜浸得透湿。
四、这碗汤,要慢慢熬
昨天早上,我看见李婶在楼下和老姐妹跳广场舞。
她穿着件枣红色的毛衣,是我去年织的——当时她嫌花哨,说“老了穿什么红的”,现在却天天穿着。
儿媳发微信给我,说昨晚给婆婆打电话,教她用手机拍孙子视频。“妈您看,这样对焦,宝宝的笑脸就清楚了!”电话那头传来李婶的笑声:“哎哎,别晃别晃,奶奶记不住了……”
我突然明白,婆媳关系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像熬汤一样——火太急,容易糊;水太少,容易干。得慢慢来,把各自的脾气、习惯、期待,都熬进这锅汤里。
最后想跟所有正在熬这碗汤的姐妹说:
别着急“处成亲人”,先学着“处成自己”。
你可以保留爱囤旧物的习惯,也可以接受她买的智能家电;
你可以给她讲当年的苦,也可以听她吐槽工作的累。
毕竟啊,我们爱同一个男人,爱同一个孩子,爱这个家——这些,足够让我们在鸡零狗碎里,熬出一碗最浓的甜。
(对了,李婶今早给我送了罐蜂蜜,说:“儿媳说这蜜润嗓子,你尝尝。”我泡了杯蜂蜜水,放在她常坐的藤椅上——阳光透过纱窗洒进来,甜丝丝的,像极了日子。)
网址:为什么很多家庭矛盾都出在婆媳身上?看完懂了!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84101
相关内容
婆媳之间,为什么容易发生矛盾?这3个原因,很多人都忽略了婚姻中为什么有婆媳矛盾,引发婆媳矛盾的五大原因
为什么国外少有婆媳矛盾?第一个原因,我们就很难做到
婆媳关系怎么处理的方法 为什么婆媳之间容易发生矛盾
明星也有婆媳矛盾,明星也有婆媳矛盾嘛?
美国人为什么没有“婆媳矛盾”?这1点,中国婆媳很难做到
家庭矛盾频出,如何化解婆媳关系
明星婆媳矛盾,明星婆媳的综艺节目叫什么?
为什么美国人没有“婆媳矛盾”?关键这1点,中国婆媳难以做到
什么是婆媳关系?婆媳矛盾是怎么形成的?如何正确解决婆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