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晚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颁奖典礼上,黄晓明与黄渤这对“黄家兄弟”同台亮相,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不少笑料和惊喜。
黄晓明在自我介绍时,幽默地展示了自己的特色,而黄渤则顺势调皮地补充道:“我叫黄晓渤”,这番话毫不做作,一点也没有明星的架子,引得台下笑声不断。
说到两人的共同点,黄渤打趣道:“我们都很帅。”这一番话立刻引爆了观众的笑点,场面一度热烈。而这俩人的确有不少相似之处:都姓黄,都来自青岛,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友,而且还是同一个老师教的。然而,尽管两人有如此多的相同点,网友对他们的评价却天差地别。一位被赞为高情商的影帝,另一位则在网络上遭遇了全网调侃,变成了“油腻”的代名词。
其实,黄晓明和黄渤之所以有如此不同的公众形象,背后真正的原因,藏在他们各自的人生选择和个性里。
### 形象与情商:谁说帅就一定能赢?
黄渤,似乎注定是“情商教科书”的化身。记得在《鲁豫有约》节目中,主持人问他是否感觉自己现在非常火,提问的方式无疑充满了陷阱。因为对于任何艺人来说,若回答“是”,就显得有些自大;若回答“否”,又会显得过于虚伪。然而,黄渤的回答既聪明又自然:“那当然啊,都来《鲁豫有约》了,能不火吗?”话语间不仅巧妙地承认了自己的成功,还巧妙地夸了节目一番,主持人根本找不到机会再进一步追问。
在《极限挑战》节目中,黄渤塑造了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青岛贵妇”形象。当全体成员在为完成任务而绞尽脑汁时,黄渤却一语道出:“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带给观众更多的欢乐。”这一话语展现了他超凡的情商,也帮助他带动全组成员的心态转变,进而提升节目整体氛围。
反观黄晓明,虽然他在综艺节目《中餐厅》里担任店长,但他的领导风格却显得过于强硬,常常一意孤行,缺乏对团队其他成员意见的尊重。比如在节目里,他曾提出霸道总裁式的指令:“就这样,听我的,这个事情不用讨论。”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指令语气,立刻让他成为了网友调侃的对象。尽管大家都指出了他的“霸道”,他却没有及时自我反思,反而在后续的节目里继续保持这种强势作风,令他在观众心中的形象越来越“油腻”。
### 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形象管理的关键
近年来,黄渤已成为“自知之明”的代名词,他对自己外貌的认知十分清晰,从不避讳,甚至以此为幽默话题。他曾在2009年凭借电影《斗牛》获得金马奖时,面对记者提问“你觉得自己帅吗”,他轻松地回应:“我这长相,放在帅哥堆里就是灾难,但放在实力派演员里,这可是优势。”黄渤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让他避免了过度偶像化的陷阱,保持了平易近人、接地气的形象。
黄渤的多部作品中,如《疯狂的石头》中的黑皮、《斗牛》里的牛结实,以及《亲爱的》中的田文军,都是非常普通、贴近平民的角色。正因为如此,观众才会更加喜欢和接纳他。
而黄晓明,却似乎迷失在了自己所谓的“盛世美颜”之中。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天生拥有偶像脸,甚至直言“演帅哥是一种负担”,这让网友们觉得他有些过于自恋。在2010年拍摄《泡沫之夏》时,年已33的黄晓明仍然被安排扮演18岁的少年角色,这种“违和感”引发了观众的不满。更有甚者,在《上古情歌》里,黄晓明饰演的战神赤云,原本应威风凛凛,但他却演出了几乎“人猿泰山”般的灾难表现。
### 戏剧化的成长路径
黄渤的成名之路与黄晓明截然不同。黄渤曾从歌厅驻唱起步,历经生活的艰难困苦,因此他格外珍惜如今的成功。这种感恩的心态,使他在任何场合都保持谦逊,特别是在面对粉丝时,他从不摆架子。记得有一次在机场,一个粉丝激动地表示喜欢他和刘德华、葛优合作的电影。黄渤听了一愣,才发现粉丝把他认作了王宝强。面对这个误认,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着与粉丝合影,展现了他豁达的态度。
相比之下,黄晓明的成长则更加顺风顺水。从进入北影开始,他便与赵薇、陈坤组成了北影三剑客,并很快凭借《大汉天子》成为男主角。尽管事业发展顺利,但这种一路顺风的背景,让他在面对挫折时,缺少了应有的灵活应变的能力。曾经,他也坦言自己很难改正错误,因为“怕这样没面子”。这种对面子的过度执着,让他在公众场合经常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成为尴尬的来源。
不过近些年来,黄晓明逐渐接受了网友的批评,开始了“去油”行动。通过健身、调整心态,逐步变得更加谦逊与务实。这些变化值得肯定,因为观众越来越希望看到的是更真实、更有共情力的明星,而非遥不可及的偶像。
**作者|小橘**
**责任编辑|淡淡翠**
**策划|淡淡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