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不欢迎“明星中心制”
【流媒体网】摘要:红果平台推出演员合作计划,建立透明分账机制规范行业生态。
短剧行业再度迎来变革,演员生态渐趋“透明化”。
9月4日,红果自制推出“演员合作计划”,据平台发布的信息,该计划“以具备竞争力的分账保障、海量的合作资源,欢迎演员和机构加入,也欢迎短剧制作方通过红果自制选择演员资源”。
总的来说,是红果自制提供平台,建立透明的合作机制与透明的分账规则,平台会对接入合作机构并对合作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核把关,演员与机构可互相选择。
平台这一政策利好于整个行业。
其一,对于演员而言,“片酬+分成”的模式可让演员与编剧等创作者一样,共享作品收益,参与到提升作品质量中来;有红果平台背书,演员可筛选靠谱的合作机构,传统影视演员想拍短剧也有了不错的入局途径。
其二,对于制作方而言,直接对接演员资源,方便匹配适配度高、预算合适的演员,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皮包公司和中间商赚差价的现象。
其三,对于平台而言,方便汇聚行业最优质资源,最大化延长演员及作品的生命周期,助力行业优质内容接力涌现。
可以看到,在演员这个问题上,短剧正在努力规避长剧光争“一番”之名、不尽“一番”之责的弊病。也就是说,未来,在短剧行业,演员对一部作品负责不再是伪命题,扛剧会有进一步具象化的表现。
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演员片酬的翻倍增长会在可控范围内。
当下短剧演员的薪资标准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是红果站内的粉丝数量,有行业人士透露,男女主演的基本标准是红果粉丝数量超过1万,日薪稳定在1.5w-3w。目前站内头部演员粉丝数量超百万已是常态,如柯淳粉丝数超180万,岳雨婷粉丝超110万。
这两年短剧造星的能力越来越强,都快比古偶“抬人”了。
就拿刚刚过去的暑期档来说,古偶播一部扑一部,短剧“顶流”却没断过,从三搭的刘念、何聪睿,到凭借两部《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迅速打开知名度的李柯以,再到因入局短剧再度占领热搜榜的潘长江、刘晓庆、霍建华、向佐等。
短剧是孵化新星的超级引擎,也是长剧演员突破演艺工作瓶颈的全新跳板。
短剧行业也发展到了影视行业必不可少的一环——演员的关注度、在内容表达里所显现的重要性与能量愈发高。
一方面,这个不怎么看重出身的行业给予了新人演员无限的机会,流量效应明显,大热演员也像长剧一样“换乘恋爱”、N搭不停,小演员出头难;
另一方面,曾经与剧组“同甘共苦”的演员搭上了流量快车,因走红而暴涨的片酬开始不再符合行业的低成本需求。
总而言之,便是短剧演员不稳定了,有着向长剧“谁红谁来演”的发展趋势。但从内容为王的本质来讲,应该是“谁来演谁红”才对。
精品化时代,短剧的艺人生态如何既建立起市场规范、又防止滑落至以明星为主导,还满足观众对演技的期待,急需平台、制片方精细化运营。
平台化是第一个明显的改变。注重演员的签约与培养,最大限度发挥演员的商业价值,拥有投资、制作资源的短剧公司,自然在艺人运营方面得天独厚。
首屈一指的便是近几年爆款不断的听花岛,其艺人经纪业务也相对成熟。旗下艺人有王道铁、李柯以、赵佳、邓灵枢、曾辉及其荧幕情侣韩雨彤等等。
得益于曾经的“基因”,听花岛采用的是MCN模式,孵化艺人,也会让艺人不局限于此向外发展。像王道铁既拍自家短剧,也会继续在传统影视行业发展,拍长剧、电影和综艺。
自家艺人与自家IP强绑定是常态。目前,听花岛出品的短剧大部分都由自家签约艺人担纲主演,内部资源的整合、调动在成本、周期、效率等方面极具优势,不光好项目可以迅速执行、落地,系列化IP也能趁热启动,《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从第一部到第三部便是如此延续。目前,《家里家外2》正在拍摄中。
不论如何,“自己人”所带来的保障是双向的,在自制这一块,听花岛还有一个即将实现的小目标——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曾在采访中提到,公司计划在2025年Q4实现自家艺人完全担任自制短剧主演,形成彻底闭环。
拥有“马厩制片厂”和“赤兔制片厂”两大短剧厂牌的星链无限,旗下签约了王格格、王奕然、侯呈玥、刘萧旭、叶皓然等知名短剧演员,在合作方式上,有全约经纪也有定制化发展。
稳定的演员池与项目互相供应。2025年下半年马厩制片厂出品剧集的合作演员,便以星链无限的艺人为主。
在艺人资源绑定上,麦芽传媒略有不同。公司多是通过内部培养、校企合作等方式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在短剧合作模式上形成了更强的内部闭环,出演麦芽短剧的演员大多是自家艺人,薪资与项目成绩直接挂钩,即作品出圈可获得额外奖励。
不局限于短剧行业,九州文化以“短剧逻辑+影视标准”的创新模式,为签约演员铺就“长短双轨”。旗下演员可通过短剧积累知名度,后续公司会为其对接电视剧甚至电影资源。
正在热映的、由成龙主演的电影《捕风追影》中,仔仔的饰演者李哲坤就是九州文化孵化的演员。演员在网络上收获非凡讨论度,也标志着短剧公司完成了一次贯通全链路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证明短剧公司可以帮助演员实现多维度的职业价值。
“抢演员”大战不光在短剧公司中掀起,传统影视公司也早有筹谋。长剧需要新流量的导入,短剧演员需要更多元化的长剧公司要开拓短剧的试炼场。
最直接的,传统影视公司给了短剧演员向正规军靠近、学习的机会。比如,由柠萌影视与壹心娱乐联合成立的心心传媒签约了马秋元、代高政等早就完成流量与爆款积累的短剧演员。签约心心传媒后,马秋元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长剧资源。
在滕泽文、刘擎、余茵等短剧演员风头无两时,欢娱传媒敏锐捕捉市场流量红利,并将其签约,于正更是多次在社交媒体推荐上述演员并公开公司的短剧布局以及为他们匹配的长剧资源。
至于前段时间滕泽文因恋情争议“被雪藏”(滕泽文在社交媒体隐晦表示自己被公司“冷藏”),虽说与短剧行业发展无大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纪保障需规范化保障的问题。
除了长短剧制作公司深入涉猎艺人经纪,一些“中介”平台也异军突起。今年,长剧选角公司CDHOME成立横竖有戏短剧经纪公司,一手签约新人,一手为短剧剧组推荐合适的演员。
据悉,该公司遵循市场规则和制作方的普遍预算,将新人价定为千元/天,以避免市场定价混乱的问题。
不论这些公司背景如何,向“短”发展的艺人经纪,就行业角度而言,为的是稳定产出,防的是天价片酬,图的是更强的商业价值。
回到演员角度,签约有利有弊,签约带来了相对稳定,不论是扎根短剧一部接一部地拍下去,还是勇闯长剧,成为下一个“丞磊”;签约也带来了相对的不自由,如果如滕泽文一样发生争议,老板直接公开劝退怎么办。
大概有这方面的考虑,目前仍有很多大热短剧演员没签公司,要么单打独斗,要么自己开公司。
何健麒、柯淳、孟娜、岳雨婷、何聪睿等都是行业内有名的“个体户”,拥有多部爆款作品的马小宇不光没签公司,连助理也没有,一个人运营着个人账号和工作室账号。
自己是一支队伍,自己也可以自立门户。申浩男成立了皓镧文化艺术工作室,孙樾创立了上海樾量文化传媒,徐艺真与导演于亚辰合伙成立了龙壹制作……他们在演艺事业中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不过,每条路都有自己的光鲜与崎岖。综艺《一路繁花》第二季开始录制了,前“短剧一哥”柯淳加盟,不仅如此,前段时间他还官宣出演长剧《炽夏》。犹记得年初的演技综艺上,柯淳曾表示自己只适合短剧,不适合长剧。
柯淳完成从短剧专才到“长短剧并行”的转身,过程中的个中滋味大概可以在一些新闻中感受得到,他曾因报价涨到两万后发现工作机会不增反减,沉寂一段时间后在直播中透露“现在点外卖都要用优惠券了”,道出了不少短剧演员有价无市、自我经营的迷茫。
他的选择,也折射出很多演员在行业变革中正在经历的重新定位:在报价、流量、发展路径之间反复权衡,在“单打独斗”和“签约背书”之间谨慎前行。
这也恰恰说明,短剧造星虽快,但演员的真正挑战往往发生在“红过之后”——如何维持热度、如何拓展戏路、如何不被单一类型定型、如何借短剧起又不因短剧止,才是更长久的命题。
未来短剧的艺人生态,或许不会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无论是签约大机构、成立个人工作室,还是坚守“个体户”模式,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身的节奏——能享受得起流量红利,也扛得住市场波动;能抓住短剧的“快”,也不拒绝长剧的“慢”。
只有行业、公司、演员都多一份清醒与耐心,才能真正走出短视循环,迈进优质内容新时代。
责任编辑:凌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网址:短剧不欢迎“明星中心制”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69966
相关内容
政务短视频制作:网红和明星一起拍的短视频为什么那么受欢迎短视频时代,如何制作受欢迎的内容
明星纷纷参与短剧拍摄,是“贬值”还是“受欢迎”?
不是每个明星制片人都受欢迎
短剧编剧中心制已到来,行业亟需标准化
长短剧平台牵手,2025短剧迎来行业融合
7大明星进军微短剧!能否迎来事业第二春?
短剧剧情片制作
热播短剧《意承欢》:短剧舞台上的璀璨明珠
欢迎中国电影制作人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