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豆芽妈妈。
有件事,让奶奶“恨”得牙痒痒。
妞妞被奶奶抱大到三岁了,平日里辛辛苦苦吃喝拉撒一应俱全,但是我一下班回家就要和我“贴贴”,一会见不到,就要找我。
晚上奶奶要和她一起睡,她跑的老远,拽都拽不过去,还直言:我是妈妈的妞,我是妈妈的妞,我要和妈妈在一起。
因为工作和学习,妞妞前两三年,对她的照顾十分有限,平时节假日也被奶奶带回了家。
奶奶非常不解:明明是我把你带大的,怎么现在不和我亲近了呢?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妈妈的爱无法取代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过这样一个观点: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代表亲密,最终指向融合;父亲和孩子的关系代表规则,最终指向分离。
一个家庭,所有的关系之中,最重要的便是母子关系。妈妈给孩子的爱,和孩子所能感受到妈妈的爱,是任何其他关系所无法取代的。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孕育,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可谓是母子“共生”,朝夕相处,感受彼此的温度和心跳。
即便是孩子出生后,身边有很多照料者,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也很容易和照顾他们的家人建立依恋关系。
当孩子半岁开始认人,到三岁前,如果这期间,奶奶带的多,孩子便会和奶奶的关系更亲密些。
朋友就很苦恼,声称“自己生的娃不和自己亲”。因为工作原因,朋友休完产假后就匆匆上班去了,加上还经常出差,往往十天半个月不见孩子一回。
等她有空回到家,晚上想和孩子一起睡觉,不管之前玩的多么好,一熄灯,孩子就哭着闹着要找奶奶,哭的撕心裂肺。
无奈之下,只好又送到奶奶屋。朋友独自一人在黑夜中,黯然神伤,觉得自己为家付出这么多,孩子却感受不到她的爱,不和自己亲近。
这时候我们就会安慰她:不要着急,要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毕竟平日里,奶奶带的多,孩子更信赖、亲近老人,这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她会意识到一个家庭的结构,那就是爸爸妈妈才是一个家,而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她会逐渐分清楚关系的主次,重新为自己的角色定位: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不是爷爷奶奶的孩子。
同时,她们会更倾向于和父母建立更为亲密的依恋关系,尤其会将妈妈排在首位,而爷爷奶奶的重要性就会逐渐降低,在心理上,不自觉的和老人疏远了。
家庭存在的代沟:奶奶的管教和束缚
在家庭关系中,存在非常明显的代沟问题。一般来说,孩子和父母的代沟,要比和爷爷奶奶的代沟小的多。
孩子小的时候,老人只要多准备些吃的、玩的,带孩子的时间长,孩子就会喜欢老人,缠着他们不放。
但是孩子长大以后,基本的物质需求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了,不止是简单的嘘寒问暖,吃饱没有,孩子更需要家人的理解和帮助。
一般重视亲子关系的家庭,父母观念也在与日俱增,不断接受新的观点和事物,也愿意和孩子敞开心扉,听听孩子的心声和看法。
但是老人和孩子之间至少隔了四、五十年,老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喜欢怀旧。老人自认为和孩子无话不谈,其实孩子更愿意朝前看。
老人的管教比较严格,老一辈的习惯,非常注重纪律和规矩,很容易忽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喜欢用自己的想法约束孩子,也不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感到束缚,不愿意再亲近奶奶。
孩子的判断和选择:婆媳关系的特殊性
朋友说自己的婆婆是一个心气非常高的人,她年轻的时候受婆家人的“虐待”,自己的娃不让搂着睡,孩子的奶奶霸占去,自己只能睡在另一头,搂着孩子的小脚睡。
即便如此,婆婆还是扬眉吐气的说: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孩子,长到还是和自己亲。
因为婆媳关系的特殊性,也会极大影响孩子和奶奶的亲近程度。
经常见一些带孩子的老人,聚在一起纷纷说起自家媳妇的不是,不是嫌弃懒、不干家务,就是说爱花钱、大手大脚。
孩子小的时候,往往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听过就听过了,或者会回家和妈妈学学,无心之举,也会弄得彼此心生芥蒂。
但是孩子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想法,再听到别人说妈妈的不是,出于对妈妈的保护与本能的偏袒,自然非常讨厌那个说妈妈“坏话”的人。
婆媳是天敌,很少见婆媳相处非常和睦的家庭,即便有,也是明面上说的过去,但是背地里也是心存对彼此的不满。
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小时候还和奶奶比较亲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妈妈的喜恶,和奶奶关系不太好,走动的少,孩子自然也会和奶奶疏远很多。
写在后面
此外,随着孩子社交圈的扩大,从家庭一方小天地,走向幼儿园、小学乃至初中、高中,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和里面新鲜有趣的人和事。
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更倾向于和同龄人一起游戏和玩耍不再是依赖老人和父母的小孩;
加之,亲子关系互动中,在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和父母的接触会更多,奶奶或姥姥则退居其次,无形中和孩子接触会少很多。
不管如何,对于从小被奶奶或者姥姥带大的孩子,本身获得和体会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祖孙情,这是有别于父母之爱的另外一种难得珍贵的感情。
不管老人带孩子好与坏,身为父母也要常怀感恩之心,平日多带孩子去看看爷爷奶奶,经常教育孩子多尊敬老人,不忘孝道,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兼“大爱”和“小爱”的良善之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