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儿是指戏曲行内,那些唱念做打有绝活的演员的尊称。旧时是针对戏曲界内比较有名气人物的尊称,弥留至今也应用到各行各业,专指在各行各业中比较出类拔萃的人物,娱乐界应用的比较多。
通俗点说什么是角儿?搁今天话就是娱乐圈里的顶级流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当时的梨园行想要被人叫一声“角儿~”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按老论儿,想成为被人追捧的名角儿只在北京城唱红还不行,咖位太低。还必须去其他码头闯一闯,外码头第一个必须说上海,后再去天津,到了津沪还能唱红,这就算是红遍南北,方可称其为“角儿”。
民国时期捧角儿文化已经大行其道,但要说怎么捧,怎么捧得好,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凡捧角儿者都是真心实意硬砍实凿,不惜财力且花样甚多。细分起来,有前台捧、后台捧、文捧、武捧、经济捧、艺术捧等,其间又相互穿插搭配混用。
这时在梨园行的名角儿们都有自己的“粉丝群”。
在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的《梨园琐忆》中所记梅老板的粉丝群体叫“梅社”、尚小云的叫“尚党”、“醉云社”、“听云集”;热爱荀慧生的票友们,干脆取荀老板早年的成名戏——《白牡丹》中一个字,叫“白社”,这些“粉丝群体里必有几位摇笔杆子的剧评家。
文人捧角儿那真叫五花八门——赋诗、作词、画画、刻匾......百般风雅尽显其能。这些还只能算“自嗨”,不过瘾怎么办?
就像现在饭圈给明星写安利文剪辑视频一样,那会儿的粉丝也会给喜欢的角儿在报纸上写专栏,比如梅老板的“梅讯”、“梅花谱”。
如果这还只算是和现今饭圈文化齐平,那给角儿出书怎么样?现在还没哪家粉丝给明星出过书吧?
1918年中华书局发行了由“梅社”编著的《梅兰芳》,全书共十章,从梅老板的家世、艺术魅力到与其他角儿的比较,可谓面面俱到。
不仅如此,那会儿也已经有“私生饭”(私生饭是指艺人明星的粉丝里行为极端、作风疯狂的一种人。)了。
“京剧冬皇”孟小冬与梅兰芳结婚后,孟小冬就有这么一位私生饭,每每意淫自己是孟小冬的未婚夫,妒忌梅老板把孟小冬给娶了,最终还酿成了一出悲剧。
有一日那人带着枪奔赴梅老板的府邸,想要绑架梅兰芳,不成想没绑到梅兰芳反而把梅兰芳的友人张汉举给误杀了,此事最后也成为了孟、梅二人分手的导火索。
最后咱再来聊聊粉丝间的派系之争,现在经常在微博或者其他什么平台上看到,几家粉丝为了一个热搜或者超话类似的排名争论不休,甚至相互诋毁,但这种行为很难出圈让大众看到。
可在民国时期这样的争论已经进入到了社会中,不说各路军阀与名流们,举个有趣的例子。
当年的中国银行一把手冯耿光是梅兰芳的铁杆粉,捧起梅老板来那是挥金如土。好玩的是二把手是程砚秋的死忠粉。好嘛儿这一铁杆一死忠直接导致银行员工也分裂成了两大派系。
梅兰芳与程砚秋
最后严重到新人入职第一件事儿就是被问“喜欢梅老板还是程老板?”,如果答案和直属领导相左那必然是少不了被穿小鞋了。
由于当时捧角儿文化太过盛行,抨击这种风气的也是大有人在,就拿鲁迅先生来说,他与梅兰芳的不对付是出了名的,甚至还曾刻薄的称梅兰芳的粉丝为“梅毒”。
比如1933年鲁迅先生和梅老板一同参加欢迎萧伯纳来华的活动,在《看萧与“看萧的人们”记》一文里直接把梅兰芳与萧伯纳的对话用“略之”概括,用这样的方法表示自己对梅兰芳的不屑或对诸多梨园现象的不满,显得十分孩子气,细想来鲁迅先生甚至有些可爱呢。
(萧伯纳与可爱的鲁迅先生和蔡元培合影)
不过这并不是单对梅兰芳的诋毁,而是鲁迅先生把他对这种社会风气、这种捧角文化甚至对“乾旦”的厌恶具象到了当时最火的角儿梅老板身上,两人实际生活中并无什么冲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