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云” 走红十年后现状,范小勤的十年,背后是怎样的无奈?

凯德印象
07月20日12:38 关注小马云走红十年后现状:从流量神话到平凡生活的回归
2015年,一张酷似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照片让江西永丰农村男孩范小勤一夜爆红,"小马云"的名号传遍大江南北。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曾经被资本推上神坛的孩子,已褪去光环,回归平凡。如今18岁的他,身高仍停留在孩童水平,智力二级残疾的诊断书成为无法摆脱的标签,却在家人的陪伴下,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命运的转折:一张脸改变的人生轨迹
范小勤的家庭原本是村里最贫困的一户。父亲范家发因早年被毒蛇咬伤截肢,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和智力障碍且失明一只眼睛,奶奶患有老年痴呆,全家五口人仅靠低保维持生计。2008年出生的范小勤和哥哥范小勇从小就是村里的"野孩子",穿着村民捐赠的旧衣服,因卫生问题被幼儿园拒收,只能在泥地里追逐打闹,捉老鼠当玩具。
2015年端午节,在外打工的表哥黄新龙返乡探亲,偶然拍下范小勤的照片上传网络。照片中,衣衫褴褛的男孩眉眼间与马云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条帖子迅速发酵。当马云本人在微博调侃"像照镜子"后,范小勤彻底引爆网络,被网友亲切称为"小马云"。
突如其来的流量浪潮改变了这个家庭的轨迹。镇上的奶粉店老板送来500元现金,要求范家发对外宣称孩子喝该品牌奶粉长大;各路商家纷至沓来,以数百至数千元不等的价格邀请范小勤拍摄广告。最诱人的是来自河北老板刘长江的邀约——承诺提供优渥生活、负责教育,甚至带范家发参观银行账户以证明实力。在贫困生活的重压下,范家发同意让时年7岁的儿子跟随刘长江离开家乡。
资本盛宴:被包装的"小马总"
在刘长江的包装下,范小勤摇身一变成为"小马总"。他穿着定制西装,出入高档场所,身边有保姆伺候,被安排参加商业演出、拍摄电影《雾路奇途》,甚至生日都被改成与马云同一天。公司在各大平台注册账号,每天更新"小马云"的视频内容,将这个农村孩子塑造成"励志网红"。
然而这场看似美好的童话背后,是对一个孩童价值的无情榨取。范小勤从未真正接受教育,而是被当作赚钱工具频繁商演。刘长江后来发现,这个孩子不仅患有矮小症,智力发育也存在严重问题——无法正常沟通,连简单加减法都不会。当"小马云"的商业价值逐渐耗尽,2021年初,13岁的范小勤被悄无声息地送回了江西老家,诊断结果为智力二级残疾,身高仅1.3米,相当于8岁儿童水平。
回归原点:平凡生活中的微光
回到严辉村的范小勤,经历了从云端跌落泥潭的巨大落差。起初他仍会条件反射地对着陌生人喊"阿里巴巴",期待得到零食或现金,却只换来村民的议论和同情。父亲范家发这才意识到,那场改变命运的美梦,最终以牺牲儿子的未来为代价。
转机出现在2023年,表哥黄新龙再次走进范家生活。这一次,他没有聚焦范小勤那张"明星脸",而是将镜头对准了父亲范家发的竹编手艺。在抖音账号"老范竹木工"里,观众看到的是一位独腿残疾人如何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簸箕、斗笠,范小勤则在视频里帮忙递工具、烧火做饭,展现着最朴素的农村生活。
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意外打动了网友。账号积累了27万粉丝,通过直播带货竹制品和农产品,范家获得了稳定收入。如今的范小勤已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虽然智力仍有障碍,但身体和精神状态明显改善——长胖了一些,说话更清晰,脸上笑容也多了起来。他能完成简单的家务,配合表哥拍摄短视频,偶尔在镜头前露出腼腆的笑容。
流量反思:被消费的童年与社会之责
范小勤的十年,是一部流量经济时代的缩影。从被资本追捧为"印钞机",到因失去商业价值被弃如敝履,再到家人利用短视频平台自食其力,这个智力残疾少年的命运始终与"被观看""被消费"紧密相连。
父亲范家发的话引人深思:"我们一家是叫花子网红,是别人觉得我们可怜。"而表哥黄新龙则直言:"有人消费小马云是好事,我们不拍小马云,他就是在外边流浪。"这种无奈的现实折射出贫困家庭在生存压力下的艰难选择。当路人举着手机围上来,用5元红包换取范小勤的一个笑容时,我们不得不反思:流量狂欢的背后,谁该为这个孩子的未来负责?
如今,大锅菜的热气在永丰县城街头升起又散去,范小勤的笑容依旧挂在脸上。这个曾被命运捉弄的少年,或许永远无法理解自己经历的跌宕人生。但当他在田埂上追逐哥哥,在灶台边帮忙添柴,在镜头前露出真实笑容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小马云"这个标签,而是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十年流量沉浮,最终回归平凡。对范小勤而言,这或许不是最坏的结局——至少他回到了家人身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而这个故事留给社会的,是关于人性、资本与社会责任的沉重追问:当"网红"的标签被撕下,我们能否还给每个普通人被尊重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