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跟父母关系亲近的人,其家长通常有这几种习惯,确实难得
只要接触老人或家长,一定或多或少听过这样的话:现在的孩子都自私,除了要生活费,都不愿主动跟父母讲话。
而且,有些毕业生自己参加工作后,宁可背井离乡,或者同一个城市里宁愿租房,也不和父母同住。但每种现象的背后,都有真实原因。古人说“父慈子孝”,可惜有的家长很少留意自己有没有做到前两个字。
很多人感到无奈:父母是不可亲近的
笔者在跟一位北京网友聊天时,他的总结让人印象深刻:公司里有个女生,连过年都不回家。因为有些家庭气氛,总是让人从进屋时就感到压抑。
曾经跟家人诉说苦恼和压力时,没能换来安慰。反而一点小事没有让父母顺心,就威胁说“有本事你就永远别回家”。
殊不知有些年轻人心寒到极致,真的能按家长的要求做到不回去。“在外面过得再苦,也比回家好受”,这是许多漂泊一族的无奈。
估计很多毕业生体验过这样的滋味:别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找家人帮助;自己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时候,却只能找同学、同事求助。因为父母是不可亲近、很难信任的。
要么会在本来处境艰难的时候,不断批评指责;要么帮助以后经常挂在嘴边,似乎永远需要你表现出“深深的愧疚”,这份“人情”显得比外人更沉重。
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尚且年轻力壮时,很少会反思自己在亲子关系上的问题。然后跟亲戚朋友抱怨:我养了白眼狼,子女长大后都不爱联系我。
长大后跟父母关系亲近的人,其家长有这几种习惯
或许这个世界的参差就是这么大。这种话题下,既有感同身受的,也有感慨“自己的父母简直像神仙”的幸运儿。
早就有老师总结过,不要抱怨你家的学生跟自己缺少交流,先想象你对他们的态度和立场是怎样的。为何有些人长大后,依然跟父母很亲近,大事小情愿意听家长建议?
我们来对比一下就很清楚了。亲子关系亲密的家庭,家长通常有以下几种好习惯。第一,允许子女高兴,别做扫兴的人。
很真实的例子,假如学生高高兴兴跟家长诉说学校的趣事。一类家长板着脸批评他“上学是去学习,别想没用的”。另一类父母兴致勃勃地倾听。你说谁的家庭关系会更融洽?
第二,足够的陪伴和关心。有位大学生表示,自己很厌恶父母。因为他从小被奶奶带大,上中学时也很少见到父母。直到高考家长都不清楚他喜欢什么。
可是看到他被985大学录取,觉得以后他找到好工作,能“借光”的时候,却开始改变态度。如此刻意和功利的家长,真以为子女没有感觉吗?
第三,允许后代犯错,不做缺乏意义的打压。之前有位家长因“打翻奶茶”而引发热议。很多人回想起以前因为很小的错误,在父母面前“瑟瑟发抖”的经历。
笔者认为,这还真的并不全是物质条件差的原因。其实家境再差,多一个碗、少一个杯子,真能改变经济水平吗?但有些家长只允许自己跟狐朋狗友乱花钱,不许娃打翻一个碗。
第四,坦然承认自己的局限,并不觉得“父母所有决策都正确”。这在中国家庭里,显然是难得的开明和智慧。
第五,不在后代面前寻找“优越感”。为何很多“好孩子”发现,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让家长满意?原来有的家庭,通过“享受”后代的失败和缺点,来寻找指点江山的机会。
一个很无奈的现象便是,部分家长自己在职场里,很讨厌只揪着缺点不放、无视他们价值的领导。但是回到家庭里,他们转身又变成这样的“领导”,享受批评子女的过程。
【结语】家庭关系当中,很难用绝对的“道理”去诠释一切。长大后跟家长亲近还是疏远,这取决于很多因素。也不排除有的同学,天生比较淡漠。
而且,跟现代教育模式也有关。想象一下读中学开始,早晨7点出门,晚上八九点下晚自习。让家长跟学生难以有相处的时间,不利于培养感情。
话题:你认为怎样能拥有较为亲密的关系呢?
#教育爆款制造机#
举报/反馈
网址:长大跟父母关系亲近的人,其家长通常有这几种习惯,确实难得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66347
相关内容
家长课堂:高中生为什么和父母难以沟通孩子长大后跟父母关系疏离,很大原因在父母,其实陪伴很重要
小时候亲近,长大后关系却疏远了,大多数父子关系都有这些通病
家长课堂:高中生为何与父母难以沟通 —中国教育在线
长期居家,亲子关系更紧张?心理专家来支招:亲子沟通有技巧
培养孩子好习惯,家长只需要做到这6点!
家庭三角关系,是孩子的“人际关系”模板,家长要懂得正确构建!
我成长这么久了,怎么跟父母相处几天就破功
大学生最希望家长关心什么?与父母沟通有哪些困难?听1220名温医大学生的“心声”→
心理学家:和父亲关系不好的孩子,长大以后容易有这四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