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族思维到现代科学:揭示“黄种人”概念的历史演变
01种族思维的转变
▲ 黄种人的刻板印象消散
在今日的西方主流媒体及科学论著中,“蒙古人种”、“黄色人种”等观念已难觅踪迹。这并非仅仅因为所谓的“政治正确”,更在于“知识正确”的推动。现代科学已摒弃种族思维,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我年轻时,曾在一个冬夜听闻朱哲琴的《黄孩子》,其空旷萧索的旋律与歌词深深触动了我。歌词中,白人蓝眼与黄人黑眼的对比,倾诉了东方在西方面前的无奈与失落。我也曾像朱哲琴一样,在唱歌时意识到自己身为“黄种人”的身份。尽管我们的皮肤颜色在肉眼看来并不显黄,但《龙的传人》等歌曲却不断强化着我们对黄种人属性的认知与认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摒弃了这些种族思维的束缚。
▲ 现代科学对种族思维的摒弃
如今,在西方学术著作与公众媒体中,已难觅“蒙古人种”、“黄色人种”等对东亚的刻板印象。但不幸的是,这些种族思维及其标签在中国等地区仍根深蒂固。现代科学已实现质的飞跃,逐渐摒弃了种族思维,这使得在学术与公众媒体中难以找到种族刻板印象。
▲ 种族思维的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代,虽然在西方种族思维逐渐消失,但在部分地区如中国,种族思维仍在学术与文化中留下深刻影响。在中国近年来的考古报告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对人种方面的数据与推测的详细分析,特别是对边疆古代人骨的种族归属的探讨。然而,这种细致分类往往忽略了古代族群的根本属性是政治单元而非血缘关系的事实。
02《成为黄种人》的核心内容
▲ 黄种人概念的起源与演变
值得注意的是,“黄色人种”一词最初是指皮肤呈黄色的人种。然而,奇迈可在《成为黄种人》一书中,详述了“黄种人”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在西方科学中的形成过程。在十八世纪中期之前的西人旅行报告中,对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肤色的描述多为白皙、略暗的白色、橄榄色等,很少有人认为东亚人在肤色上与欧洲人存在显著差异。
▲ 科学种族论的建立与发展
18世纪中叶,随着人种分类学的兴起,人种分类从古典的经验描述向近代科学分类转变,尤其在林奈和布鲁门巴哈的推动下,科学种族论逐渐确立。在这一时期,人类在科学上被分门别类地纳入自然体系。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作为人种分类学史上的重要学者,于1735年出版了《自然体系》。在这部著作中,他将人类划分为四种主要人种,其中欧罗巴白种人、美洲印第安红种人和非洲黑种人已为西方社会所熟知。
▲ 医学领域中的种族思维
奇迈可深入研究肤色问题,特别是针对蒙古人种的肤色特征。科学种族论在医学中的影响可通过“蒙古眼褶”、“蒙古斑”和“蒙古人病”等术语的使用得以体现。19世纪科学种族论的影子在医学上可看到,譬如某些以蒙古命名的病症,如“蒙古眼褶”、“蒙古斑”以及“蒙古人病”,这些都是当时科学种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不同文化对种族思维的接受度
每个文化和社会都深受其种族思维传统的影响,但唯有西方的科学种族论被赋予了科学的神圣光环,并作为近代西方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入非西方世界。不同文化对“黄种人”概念的接受程度不一,中国因黄色的积极文化象征更易接受,而日本的接受过程较曲折。这种差异的接受程度,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对现代科学观念的接纳程度。
举报/反馈
网址:从种族思维到现代科学:揭示“黄种人”概念的历史演变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65886
相关内容
“黄种人”是一个伪概念?中国人被误导了多少年亚洲人真的是黄皮肤吗?“黄种人”是一个伪概念
文学史,电影史,文化史:20世纪美国人文学科变迁的概述和思考
时尚的起源与演变:从历史到现代
旗袍的演变史:从满族旗装到现代时尚
西装的历史演变:从贵族服饰到现代时尚
基于历史认同的“名人文化”概念界定问题——巴渝文化名人研究学术思考之二
衣服的历史长河:从古代到现代的服饰演变
解析“素人”概念:从历史起源到现代语境
科学数据可视化:从艺术到思维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