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才”蒋方舟的“文化交流”,想到了张纯如

发布时间:2025-09-07 08:37

这两天,“天才作家”蒋方舟成了热点。日本外务省公布的一份“文化交流”总结,公开了几位中国人的名字,蒋方舟赫然在列。蒋方舟进行了回应,说这只是“正常的”文化交流。她虽然拿了外务省的钱,但写的书《东京一年》是完全自费的。

文化交流有错吗?当然没有,但前提条件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为准绳,以尊重历史为前提。抛开了这些,所谓的文化交流就不再与“文化”有关了,而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日本为何要邀请蒋方舟等人?还出钱资助?他们是真想让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进行交流,加深两国人们的了解吗?

图片蒋方舟

由此,不由得想到了十几年前的一位青年女性作家,她没有“天才”的头衔,但却在短短的36年里,写出了三部著名的作品。她的名字叫张纯如,这是一个有些“遥远”,也有些“陌生”的名字。十几年前,我曾经注意到过她的有关消息。

《钱学森传》、《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华人在美国》,这是张纯如最有名的三部作品。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成了畅销书,出版发行近100万册。也正是因为这本书,使得张纯如成了某些日本人的眼中钉。

图片张纯如

日本驻美国大使齐藤邦彦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大屠杀》是“非常错误的描写”。而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张纯如的演讲也遭受到了日本人的攻击。在日华侨巫召鸿翻译了《南京大屠杀》,但该书却一直无法在日本出版。

张纯如是与姚明、朗朗并列为在美著名华人青年人之一,她因为写《南京大屠杀》而找到的《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更是日军暴行的最新最有力的铁证。张纯如为了写成这本书,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很多幸存者。

图片张纯如

这本书的问世,给张纯如带来了荣誉,但更多带来的是恐吓和骚扰。她不断接到日本右翼分子的威胁信件和电话,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而这样的压力,使得张纯如得了抑郁症。

由于巨大的精神和身体上的压力,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图片张纯如

因此,张纯如的离世,可以说是那些日本人逼迫的结果。他们为何不放过张纯如?因为他们不希望人们看到他们在南京犯下的暴行的真相。他们要全力掩盖事实,并且采用各种手段,来美化甚至是抹平他们的那一段暴行。

为什么日本这么不待见张纯如,而偏偏又花钱邀请蒋方舟等人前往呢?只能说明他们只想听到自己想听的,而不想听到自己不想听到的。他们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其实就是在选择性地展示自己想要展示的一面。

图片张纯如

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听到张纯如有关消息的愤怒激动的心情,现在已经变得平静了。我们习惯性地会遗忘,遗忘掉我们该遗忘的东西,也遗忘掉了我们不该遗忘的东西。但有的东西还真不能遗忘,那就是是别人希望我们遗忘的东西。

比如《南京大屠杀》,我们就不能遗忘。但是,现在好像也有人已经遗忘了,甚至认为这已经不是什么罪行,连道歉都不需要了。在他们看来,东京的一切,都是能够拯救人的灵魂的,那里就像故乡一样能够抚慰心灵。

图片蒋方舟

我们依然不反对文化交流,但这是有前提的不反对,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为准绳,以尊重历史为前提。一切“美化”的宣扬,一切“遗忘”的记忆,一切“选择性”的描述,都应该是要反对的。

张纯如虽然没有“天才”的头衔,但她的所作所为,她的成就,完全配得上“天才”二字。而我们的“天才作家”蒋方舟,就目前来看,还没有够得上“天才”的作品问世。而《东京一年》这本书,更是将她与“天才”二字拉得越来越远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由“天才”蒋方舟的“文化交流”,想到了张纯如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61475

相关内容

“天才”蒋方舟,要进行“文化交流”,学学竹内亮先生?
天才女作家蒋方舟自曝暗恋大张伟20年,原因很单纯
“天才作家”蒋方舟:她的人生一帆风顺,却让人细思极恐
蒋方舟是个天才,她有一个儿子,叫方舟子
蒋方舟从天才少女到名利场风波
蒋方舟 30岁,我才刚上场
蒋方舟,很像张爱玲?
漂亮的马思纯有才的蒋方舟,为何不如“丑角”贾玲活得洒脱与自由
蒋方舟:摘下“才女作家”的标签,我才能过上自由且轻松的生活
从天才少女到默默无闻,蒋方舟的成名之路究竟发生了什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