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水财经社 小小
你会花108万买一件PVC材质的玩偶吗?
在永乐2025春季拍卖会上,一款LABUBU卖出了108万元的天价,不夸张地说,这个价格在很多三四线城市可以买一套三居室。
据了解,此次拍卖出现在全球首场初代藏品级LABUBU艺术专场。该款LABUBU尺寸为高131cm,材质为PVC,颜色为薄荷色,在备注栏标注了“全球唯一一只”。
除了108万的薄荷色LABUBU外,本场拍卖还拍出82万元的棕色LABUBU。
LABUBU就是近期炙手可热的泡泡玛特(9992.HK)创造出来的,这家靠着卖玩偶盲盒起家的玩具品牌,竟然斩获3600亿港币市值。
成名之后,无数人为其归纳成功经验,并给他贴上各种光环标签,试图证明其成功的合理性,并为当初的”爱理不理“捶胸顿足。
但是泡泡玛特真有哪些专家和机构说得这么神奇吗?百万天价的LABUBU到底是泡泡玛特的新时代?还是敲响了他们的“丧钟”?
先简单分析这个生产成本仅数百元的PVC玩偶,为何能卖出百万的价格?
据了解,这款薄荷色的LABUBU出自香港艺术家龙家升之手,早在开拍前就已在线下展览6天,线上同步预展,吸引了大量藏家关注。
显然一个独立设计师,是没办法赋予自己的作品这么高的商业价值的,真正点石成金的,是泡泡玛特构建的IP营销策略。
首先,LABUBU之所以能卖出天价,核心就是所谓的稀缺性,比如其独特的薄荷色涂装和“全球唯一”的标注。
此外,拍卖行的角色不可忽视。它们将潮玩从商场货架搬到拍卖场,为LABUBU赋予了艺术收藏品的身份。
这种价值重构使得LABUBU的价格不再由成本决定,而是由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和社交资本共同托举。
与此同时,在营销“稀缺性”的同时,还会叠加名人效应、概念炒作等。
具体到LABUBU身上,就是韩国女团BLACKPINK成员Lisa成为其“野生代言人”,泰国公主、贝克汉姆、蕾哈娜等国际名人公开携带LABUBU等著名的“明星效应”事件以及“丑到极致就是潮”的概念炒作。
但是上述理由,我们认为都是扯蛋的,如果这样也能火,那也太容易复制了。天价LABUBU的出现一定是有不可告人的因素在里面。
有人分析说,真正让LABUBU价格飙涨的背后,是靠一套精密的金融工程。这只小怪兽在二手市场的交易机制,已呈现出明显的金融衍生品特征
比如,潮玩市场的黄牛和游资扮演着做市商角色,他们通过囤货、抬价影响全球LABUBU定价逻辑。
2024年初,某系列隐藏款盲盒初始售价99元,年末二手市场成交价飙升至13999元,涨幅高达140倍。
哪里有炒作,哪里就一定有庄家,这个庄家有可能就是生产商自己,也有可能是专业黄牛。他们利用市场的信息差,来制造稀缺效应,给大家灌输这种高价的合理性。
他们当然不会把每一个玩具都拍成108万,但是只要这个标杆竖了起来,就可以让其他产品顺利出货,哪怕只卖108块,也有几十倍的暴利。
LABUBU的天价成交,是潮玩经济火爆的一个缩影,但是LABUBU并不是唯一的潮玩,更不是传统的潮玩。
潮玩的概念也是后来制造出来的,以为潮玩一直都存在,无论是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哪怕是五零后,都有属于那个年代的潮玩,八零后小时候的集邮、集卡,甚至收藏弹珠,都是当时的潮玩。
IP周边产品更不是泡泡玛特的发明,甚至可以说是其他品牌玩剩下的,芭比娃娃、变形金刚、奥特曼、唐老鸭米老鼠等等这些IP至今长盛不衰,也是至今都是玩具店里的畅销货,而且正版产品的价格也并不比泡泡玛特便宜。
而泡泡玛特的产品虽然有一些是独立设计,但是更多的IP都是靠买来的授权,为什么到了他们这里就更受欢迎呢?
潮玩只是年代不同,并不是所谓的Z时代才有,更不是泡泡玛特开创的,只是他把潮玩的玩法做了重新设计。
当然我们承认,泡泡玛特的玩偶确实比起传统的毛绒玩具、手办设计更为可爱,做工也更精良,但这并不是护城河,更不能保证泡泡玛特能脱颖而出。
那么说了半天,我们还是要解释泡泡玛特为什么会火爆?这个结论就是,泡泡玛特巧妙得激发了“人性之恶”。
这个人性之恶就是“赌性”。
虽然泡泡玛特也有一些产品是直接销售的,但是大部分IP系列产品都是以盲盒的形式销售,就像抽奖机一样,你买的时候并不知道里面有什么。而每一个系列的每一款产品,市场投放量是不一样的,也就造成了一个系列里某一款产品非常稀缺,商家称其为”隐藏款“,可能你买10次也抽不到这款产品。
这也是让玩偶爱好者最为癫狂的模式,他们就喜欢“开箱”的那一霎带来的未知的惊喜。只是玩偶本身的价值,他们已经不在意了,或许那个稀缺款的设计也并不那么吸引人。
为了提高“中奖率”,有些商家会诱导你把整箱都买下来,或者让你去找专业的黄牛或者代购。
而这些黄牛和代购也是一个灰色地带,他们可能是专门收购稀缺款的人,也可能就是泡泡玛特的员工或者有关系的人,他们凭借信息差,来推波助澜制造市场紧张气氛,再高价出手。
这种商业模式还是卖玩具吗?有些人将其美其名曰兜售”情绪价值“,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情绪价值和玩具本身已经没有多少关系。
从某种那个意义来说,泡泡玛特的模式就是要激发年轻人的赌性,让你不自觉为“开盒”上瘾,而这些所谓的玩具实质上已经变成了”赌具“。
当这些稀缺款式流落到市场上,就会吸引一些专业炒家,他们把这些所谓隐藏款进一步金融化,这种炒作方式也并不新颖,他和炒鞋、炒包、炒卡都是一个套路,持续时间和炒作力度,就要看庄家的实力有多强。
每一个时代都是自己的潮玩,每一个潮玩都有其特别的情绪价值,但是如果一个商业模式进入到”炒“的阶段,如果一个商业模式是建立在激发人性之恶的基础之上,很可能这种模式即将走向末日。
希望泡泡玛特和河南首富,不要把自己玩崩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