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娱乐圈的“瓜”并非始于此人,而是被他长期放大、系统化地翻出再翻出来。王晶在网络上以“爆料大师”的身份再度活跃,揭示的往往是明星隐秘的往事与私密的生活片段,诸如周润发的个人习惯、关之琳的贴脸反应、梅艳芳与赵文卓的分手传闻,甚至对锋芝的爱情故事也有尖锐评论。这些题材在他的节目下方成为刷屏点,流量与热议随之飙升,观众在好奇心驱使与道德判断之间摇摆不定。正因如此,越来越多人把他视作一名“瓜主”,用以解释如今娱乐消费的另一种逻辑:用八卦换取关注,用关注换取生存与话题。
节目下方有一条评论尤为引人注目:有人问道,王晶到底是谁?这问题在十代以后的观众群体中显得格外真实——似乎有人开始不再清楚这个名字背后的意义与重量。若以一句话概括他的身份,常被人误以为只是一个专门制造炒作的八卦人物,但事实远比这复杂,因为他既创造了无数商业片的高光,也留下了不少被业内视为“垃圾”的作品。换句话说,他既是票房的战神,也是争议的制造者。
王晶的父亲名叫王天林,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与粤语片圈的李丽华、任剑辉、白雪仙等大明星混在一起,被外界视为能人之一。然而,家中有位嗜赌的母亲,使得王晶童年常常贫困。成年后他走进TVB,先是撰写剧本,后自导自演,积累了大量经典剧集的经验,如郑少秋版《楚留香传奇》等。受师父启发,他决定踏入电影导演的道路,将师父的那句“做电影唯一的死罪就是不卖座”铭刻在心,成为自己创作的座右铭。
从结果看,这一准则执行得异常到位。转型初部电影《千王斗千霸》便实现票房爆发,四年后再拍《青蛙王子》,更是一举拿下约1800万的票房,成为邵氏电影的标志性导演。此后,王晶拍摄的题材几乎无所不包,黑帮、喜剧、武侠、浪漫爱情样样出手,且多有惊喜与争议。他的能力不容小觑,巅峰时一个人就能兼顾导演、编剧、监制、制片、宣传等五大岗位,剧本创作速度极快。比如《整蛊专家》在一个月内就赶出并成为年度票房第五的大热片。
不过他也并非一味走情怀路线。1999年,他自编自导一部聚焦弱势群体的严肃文艺片《笨小孩》,结果票房惨淡,奖项亦寥寥无几。这次挫败让他对“文艺路”渐趋远离,转而坚持以逗乐、迎合大众口味为核心的创作理念。以他看来,只要能让观众发笑,哪怕是低俗的桥段、擦边题材、甚至最不体面的剧情,也值得被拍摄与传播。
所以,当今见到他在各大平台谈论明星“隐私”,不难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流量就是资本,流量就是生存,而他愿意尝试的,往往是观众接受度与道德边界之间的各种组合。王晶的职业轨迹证明,他在商业化电影的票房能量与边缘化题材之间,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充满争议的路。至于这一路到底被人如何评说,或是他本人对“娱乐至上”理念的坚持,到底是勇敢还是危险,留给观众与市场去判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