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格:跳出光环,以独立为笔书写人生华章
在娱乐圈的聚光灯下,“星二代” 似乎是一个自带流量与争议的标签。世人总习惯性地认为,他们一出生便站在金字塔顶端,无需费力便能承袭父母的光环,坐拥鲜花与掌声。然而,真正的人生从无捷径可走,那些依附于他人的虚荣与浮躁,终究如同风中残烛,经不起现实的半点考验。国家一级演员陈道明,早已看透这其中的本质。作为中国影视界的 “老戏骨”,他凭借《康熙王朝》《围城》等经典作品深入人心,却从未想过为独生女陈格的人生铺设一条 “星光坦途”。他常说:“没有真本事,就算把你推到聚光灯下,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这句质朴的话语,不仅是他对女儿的告诫,更是他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而陈格,也用数十年的人生实践,印证了父亲的箴言 —— 家世或许能给予起点,但唯有独立与勤奋,才能支撑起漫长的人生道路。
一、书香浸润:不被娇惯的 “特殊” 童年
1985 年,陈格出生于北京一个备受瞩目的家庭。父亲陈道明是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凭借精湛的演技与低调的为人,在影视圈享有极高的声望;母亲杜宪曾是央视《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端庄大气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样的家庭背景,足以让陈格成为众人眼中 “含着金汤匙出生” 的孩子,享受锦衣玉食、众星捧月的生活。但陈道明与杜宪却有着清醒的认知:物质的富足远不及精神的独立重要,过度的娇惯只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于是,陈格的童年并没有过上 “公主般” 的生活,反而多了几分与同龄孩子不同的 “规矩” 与 “沉静”。由于陈道明与杜宪彼时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常常忙于拍戏与工作,无法时刻陪伴在女儿身边,便将陈格托付给了外公照顾。而陈格的外公,是一位曾在清华大学执教的资深教授,一生潜心学术,治学严谨,家中藏书汗牛充栋。在外公的陪伴下,陈格的童年被书香浸润:清晨,她跟着外公诵读唐诗宋词,从 “床前明月光” 的思乡情感到 “大江东去” 的豪迈壮阔,文字中的意境在她心中悄然扎根;午后,她窝在书房的藤椅上,翻阅外公收藏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细腻的人物刻画、《三国演义》里跌宕的英雄故事,让她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傍晚,外公会带着她散步,在路上给她讲历史典故,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唐宋的文化繁荣,那些流淌在岁月中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她的价值观。
在外公家的日子里,陈格从未因 “陈道明女儿” 的身份而受到特殊对待。外公要求她自己整理房间、清洗衣物,吃饭时要遵守餐桌礼仪,说话时要轻声细语、条理清晰。有一次,陈格因为挑食不肯吃青菜,外公没有责备她,只是平静地说:“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的价值,尊重食物,也是尊重自己。” 那天,陈格看着外公把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默默端起自己的碗,把青菜一口一口吃了下去。正是这样的家庭教育,让陈格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律、懂得尊重的品格。
陈道明虽然陪伴女儿的时间不多,但每次回家都会抽出时间与陈格交流。他从不讲大道理,而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女儿。拍戏结束后,他会把剧本仔细收好,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与修改痕迹,让陈格明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的真谛;遇到粉丝索要签名,他总是耐心配合,告诉陈格 “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有一次,陈格问父亲:“爸爸,你是大明星,为什么我们家不像别人那样豪华呢?” 陈道明笑着回答:“房子再大,能住的也只是一张床;物质再多,不如心里踏实。真正的富足,是精神上的充实。”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陈格的心里扎下了根。
二、异国磨砺:13 岁独闯英伦的成长阵痛
随着陈格渐渐长大,陈道明意识到,温室里的花朵永远经不起风雨的洗礼,想要让女儿真正独立,就必须让她走出舒适区,去经历风雨的考验。1998 年,陈格 13 岁,正是懵懂叛逆的年纪。陈道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把女儿送到英国留学。
这个决定一出,立刻引来身边人的反对与质疑。有人说:“孩子才 13 岁,太小了,独自在国外怎么照顾自己?” 也有人劝道:“你在圈内人脉这么广,何必让孩子受这份罪,以后在国内发展不是更轻松?” 甚至连杜宪也有些犹豫,她心疼女儿年纪尚小就要远离父母,但陈道明却异常坚定:“现在不历练,以后她遇到更大的困难怎么办?温室里养不出参天大树,只有让她自己去闯,才能真正长大。”
为了让陈格尽快适应国外的生活,陈道明没有托关系找 “熟人” 照顾,而是亲自为女儿办理留学手续,从申请学校、准备材料到联系住宿,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出发前,他给陈格买了一个大大的行李箱,里面装满了衣物、书籍,还有一本笔记本,扉页上写着:“遇到困难别退缩,学会自己解决;想念家人别难过,记得我们永远在你身后。”
初到英国的日子,对陈格来说充满了挑战。语言不通是第一个难题。虽然在国内学过英语,但真正到了国外,听着当地人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陈格常常一脸茫然。有一次去超市买东西,她想买牛奶,却因为发音不准,比划了半天收银员也没明白,最后只能红着脸走开。那一天,陈格躲在宿舍里哭了很久,她第一次感受到孤独与无助,甚至萌生了回国的念头。她给父亲打电话,带着哭腔说:“爸爸,我想回家,这里太难了。” 电话那头,陈道明没有安慰,只是平静地问:“遇到困难就退缩,这是你想要的吗?当初答应来英国,你说过要证明自己能行。” 父亲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情绪激动的陈格。她挂掉电话,擦干眼泪,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让父亲失望。
从那以后,陈格开始拼命学习英语。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对着镜子练习发音;上课的时候,她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下课之后对照字典逐字翻译;周末的时候,她主动找当地的同学聊天,不怕犯错,大胆开口。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她学会了做饭、洗衣服、整理房间,甚至自己修理坏掉的台灯。有一次,宿舍的水管漏水,她没有找房东,而是自己上网查资料,买了工具,折腾了一下午终于把水管修好。当她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时,陈道明在电话里笑了:“爸爸就知道,你能行。”
生活上的困难慢慢克服,但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却让陈格一度感到迷茫。身边的同学大多家境优渥,热衷于参加派对、购买奢侈品,有人知道她是陈道明的女儿后,好奇地问她:“你爸爸那么有名,你为什么不买名牌包包呢?” 陈格只是笑着回答:“我觉得用品实用就好,没必要追求名牌。” 有一次,学校组织舞会,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礼服,陈格却穿着一件简单的连衣裙出席。有人嘲笑她 “土气”,但陈格并不在意。她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外在的虚荣转瞬即逝,内在的修养才是永恒的。”
杜宪看着女儿在国外受苦,心疼不已,曾提出辞职去英国陪伴女儿。陈格知道后,立刻给母亲打电话:“妈妈,你别来,我能照顾好自己。如果你来陪我,我永远也学不会独立。” 陈道明也劝妻子:“孩子说得对,我们不能一直庇护她,让她自己去闯,才能真正成长。” 在父母的支持与自己的坚持下,陈格渐渐适应了英国的生活。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加入了学校的中国文化社团,向外国同学介绍中国的书法、剪纸与传统节日。在这个过程中,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也坚定了回国后传承传统文化的决心。
三、坚守初心:深耕越剧的 “无名” 岁月
2006 年,陈格从英国毕业。此时的她,已经长成了一个独立、自信的姑娘。回到国内后,很多人以为她会凭借父亲的关系进入影视圈,成为一名演员。毕竟,陈道明在圈内的人脉与资源,足以让她轻松获得优质的角色。不少导演与制片人主动联系陈格,邀请她参演影视剧,但都被她一一拒绝了。陈格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想活在父亲的光环下,我想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从小在外公的影响下,她对传统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越剧。越剧以其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与丰富的情感表达,深深吸引着陈格。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投身越剧行业,成为一名越剧演员。
这个决定再次引来外界的质疑。有人说:“放着好好的明星不当,去唱越剧,太傻了。” 也有人说:“她就是三分钟热度,肯定坚持不下去。” 但陈格毫不动摇。为了系统学习越剧,她考入了上海越剧院学员班,从最基础的唱、念、做、打学起。越剧的学习远比想象中艰难。每天清晨五点,陈格就起床练基本功:压腿、下腰、踢腿,每一个动作都要重复上百遍,常常练得浑身酸痛,连走路都困难。练唱腔的时候,她要对着镜子调整口型、练习气息,一首简单的唱段,往往要练上几十遍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有一次,为了练好一个高难度的唱腔,她在练功房里练了整整一天,嗓子都唱哑了,喝口水继续练。老师看着她执着的样子,心疼地说:“歇一会儿吧,别把身体搞垮了。” 陈格却摇摇头:“老师,我再练几遍,一定能练好。”
由于没有戏曲基础,陈格的起步比其他同学晚,很多动作都做不到位。有一次排练《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 “化蝶” 片段,她的身段不够优美,动作不够连贯,被老师批评了几句。课后,她一个人留在练功房,对着视频反复模仿,直到深夜才离开。回到宿舍后,她的腿已经肿得像馒头一样,她却只是简单地敷了敷,第二天依旧准时出现在练功房。在学员班的日子里,陈格从不提及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其他同学一样住集体宿舍、吃食堂,穿着朴素的练功服。有人偶然得知她是陈道明的女儿后,惊讶地问她:“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让老师多照顾你呢?” 陈格回答:“我想靠自己的实力站稳脚跟,而不是靠父亲的名字。” 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努力,陈格的进步越来越快,渐渐从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
毕业后,陈格进入上海越剧院成为一名正式演员。但等待她的,并非主角光环,而是漫长的 “跑龙套” 岁月。她常常在剧中扮演宫女、丫鬟这样的小角色,台词只有寥寥几句,甚至没有台词,只是在舞台上站着。有时候,一场演出下来,她连脸都露不清晰。身边有些同学因为受不了这样的落差,纷纷转行,但陈格却乐在其中。她认为,每一个小角色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能在舞台上近距离观察主角的表演,积累经验。有一次,剧院排演经典越剧《红楼梦》,陈格扮演的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小丫鬟。虽然戏份很少,但她却丝毫不敢懈怠。她仔细研究角色的性格,琢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甚至连走路的姿势都反复练习。演出结束后,导演特意找到她:“你的表演很到位,虽然戏份少,但很有灵气。” 这句话,给了陈格莫大的鼓励。
陈道明偶尔会去看女儿的演出,看着舞台上那个穿着朴素戏服、认真表演的女儿,他感到无比欣慰。演出结束后,他不会像其他家长那样夸夸其谈,而是客观地指出女儿的不足:“今天的唱腔节奏有点快,情感表达还可以再细腻一些。” 陈格认真地听着父亲的建议,把每一个不足之处都记在笔记本上,在下次排练中不断改进。陈道明常对她说:“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日复一日的积累。戏曲这行,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陈格的演技越来越成熟,逐渐从配角升级为重要角色,甚至能在一些中小型演出中担任主角。她主演的《西厢记》《祥林嫂》等剧目,凭借细腻的表演与优美的唱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与好评。但陈格并没有满足于此,她知道,越剧作为传统艺术,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很多优秀的演员因为没有舞台而逐渐被埋没。看着身边那些有才华却没有机会的同事,陈格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创办一家影视公司,为更多热爱越剧的人提供舞台。
四、跨界创业:从演员到企业家的蜕变
2015 年,陈格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又向朋友借了一部分钱,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影视公司。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没有成熟的团队,她就自己跑业务、谈合作;没有充足的资金,她就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没有行业经验,她就虚心向父亲请教,向业内前辈学习。陈道明虽然支持女儿的决定,但并没有为她介绍资源,只是告诉她:“创业就像演戏,要用心去做,不能急功近利。遇到困难别害怕,要学会冷静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父亲的指导下,陈格沉下心来,从制作小型越剧演出开始,一步步积累经验。她亲自参与剧本改编、演员选拔、舞台设计等各个环节,常常忙到深夜。有一次,为了赶排一场演出,她连续三天只睡了几个小时,累得在排练现场睡着了。醒来后,她揉了揉眼睛,继续投入工作。
公司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知名度,很难接到合作。有一次,陈格去谈一个演出项目,对方得知她是陈道明的女儿后,提出让陈道明出面站台,就答应合作。陈格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想靠公司的实力赢得合作,而不是靠父亲的名气。如果你们不认可我们的作品,就算我父亲来了也没用。” 虽然这次合作没有谈成,但陈格的坚持却让对方记住了她。后来,对方看了陈格公司制作的演出视频,被精良的制作与精彩的表演打动,主动找上门来合作。随着公司逐渐走上正轨,陈格开始尝试将越剧与现代影视技术结合,推出更符合年轻观众口味的作品。她组织团队改编经典越剧剧目,加入现代元素,用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这些创新的尝试,让越剧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也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017 年,陈格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认识了王力威。王力威是一名资深影视策划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两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而走到一起,不久后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王力威成为了陈格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夫妻二人携手并肩,共同经营公司。2019 年和 2021 年,他们的女儿与儿子相继降生,陈格的生活更加充实。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打理公司,虽然忙碌,却充满了幸福感。陈道明也特意放慢了拍戏的节奏,经常去看望孙辈,享受天伦之乐。看着女儿家庭美满、事业有成,陈道明感慨地说:“当初让她自己去闯,就是希望她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现在看来,她做到了。”2024 年,陈格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投资拍摄《红楼梦》越剧电影。这个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有人说:“越剧电影受众面窄,投资风险太大,很容易亏本。” 也有人劝她:“不如拍一部商业片,赚钱更快。” 但陈格却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越剧《红楼梦》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把它搬上大银幕,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陈格亲自担任制片人,全程参与筹备工作。她邀请了越剧界的知名导演与演员加盟,反复打磨剧本,力求在保留越剧精髓的同时,用电影的表现手法让故事更具感染力。拍摄过程中,她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严格:服装道具要符合时代背景,演员的表演要细腻到位,镜头的运用要唯美流畅。由于资金有限,她把公司的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电影拍摄中,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有人问她:“你就不怕失败吗?” 陈格笑着回答:“我怕,但我更怕错过传承传统文化的机会。就算失败了,我也不后悔。”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 年底,《红楼梦》越剧电影上映后,凭借精良的制作、精彩的表演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观众与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上映仅一个月,票房就突破了一亿元,成为当年戏曲电影的一匹 “黑马”。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表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